广袤的农田是村民们的“希望田野”,承载着家家户户的生计与梦想。然而,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偶尔也会泛起不和谐的涟漪。近日,一场因农田边界而起的纠纷,在周矶街道李塘村上演,而“六尺巷”的古老智慧,却让这场风波迅速平息,重归安宁。
村民杨大伯和简大叔是多年的邻地农户。他们相邻的两块农田,一直是村里庄稼长得最茂盛的区域之一,平日里两人还常交流种植经验,互帮互助。但今年春耕时节,矛盾却毫无征兆地爆发了。杨大伯在整理田埂时,简大叔坚称刘大伯挪动了田埂位置,侵占了自家农田面积,导致自家农田变小。杨大伯则一脸委屈,声称自己只是按照往年习惯整理田埂,绝无侵占之意。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从最初的理论逐渐演变成激烈争吵,原本和谐的邻里关系瞬间紧张起来,春耕进度也受到了影响。
李塘村村委会在得知此事后,迅速启动了类似“六尺巷”的调解机制。村委会挑选了村里几位对农田情况了如指掌、在村民中威望极高的老农,以及有着丰富调解经验的调解员,组成了专门的调解小组。调解小组深知,贸然评判对错可能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决定先深入了解双方的诉求。
调解小组的成员们分别来到杨大伯和简大叔家中。他们与两人拉家常,耐心倾听他们的满腹委屈。杨大伯无奈地说:“我种了一辈子地,每年都是这么整理田埂的,真没想着要占他的地。”简大叔则情绪激动地表示:“我家这片田我种了多少年,心里清楚得很,这田埂位置肯定不对了,我的地实实在在少了一块,这一季庄稼可就指望这片田了。”调解小组认真记录下双方的观点,对事情的全貌有了清晰的认识。
随后,调解小组把杨大伯和简大叔约到了农田边。调解小组并没有直接切入矛盾核心,而是现场给两人讲起了“六尺巷”的故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故事中展现出的包容与退让精神,让杨大伯和简大叔陷入了沉思。村干部接着语重心长地说:“咱们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抬头不见低头见,因为这点农田边界的事儿伤了和气,实在不划算。大家都换位思考一下,各让一步,说不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几位老农也拿出村里早年划分农田时的记录图纸,结合现场地形,为两人详细解读边界划分。
在调解小组的不懈努力下,杨大伯和简大叔的态度逐渐缓和。杨大伯率先表态:“是我太着急了,没跟简大叔说清楚,我愿意把田埂恢复到之前的位置,再适当往后退一点。”简大叔见杨大伯做出让步,也有些不好意思,说道:“我也有错,不该这么冲动,有啥事儿都好好说。”
一场看似棘手的农田边界纠纷,就此圆满化解。李塘村通过这场调解,生动诠释了传统智慧与现代调解手段相结合的力量,为乡村和谐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六尺巷”的精神在周矶街道焕发出新的生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