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科普激活文化生命力非遗+科普激活文化生命力——2025年竹根滩镇首届全国科普月非遗集市活动见闻

发布日期:2025-09-18 11:23 来源:公众号:乡情竹根滩

非遗+科普激活文化生命力——2025年竹根滩镇首届全国科普月非遗集市活动见闻



秋风送爽,桂香盈城。9月14日,竹根滩镇综合文化站广场上人潮涌动、暖意融融,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竹根滩镇人民政府承办的“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2025年潜江市竹根滩镇首届全国科普月非遗集市活动正式启动。尽管细雨如丝,却丝毫未减群众参与热情,撑伞驻足的观众络绎不绝,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在秋雨中绽放出别样的文化活力。  


本次活动以“非遗+科普”为核心,通过“集市展演、文艺展演、文化探秘”三大板块,将江汉平原的非遗瑰宝与前沿科技理念深度融合,吸引周边群众、学生代表及非遗爱好者千余人次参与。现场既有老匠人的匠心坚守,又有青少年的热情互动,更有科技元素的巧妙赋能,一幅“老手艺焕发新活力”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  

上午9时,三大主题展区一亮相便成焦点,传统技艺在现代语境中“活”了起来。  

在麦秆画展演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洋芳正将一幅幅金灿灿的麦秆画徐徐展开。观众瞬间围拢过来,有人俯身细观麦秆拼接的微观纹理,孩童踮脚指着画中流光溢彩的图案惊呼“像真的一样”。

不远处,竹编区里“沙沙”声不断。竹根滩镇民间竹编艺人刘一友正将竹篾编成竹篮,不少小学生驻足围观。

“您编这把篮子要多久?”人群里传来好奇声。“得一天呢,现在年轻人嫌费工夫,但咱们得守住老手艺。”刘一友说道。在他身旁,杆秤技艺传承人陈师傅正用砂纸打磨秤杆,讲解“十六两一斤”的传统计量智慧。

美食区的烟火气最抚人心。焌米茶摊位前,工作人员端起一碗焦香四溢的茶汤介绍:“这是用糙米炒至焦黄后冲泡的,富含膳食纤维,现在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养生网红’。”刚出锅的火烧粑散发着诱人香气,咬一口外酥里嫩;冲担锅盔摊位前,师傅边翻烤边说:“老辈人挑着冲担走街串巷卖锅盔,现在我们改良了馅料,老少皆宜。”  

10时整,一阵震天的威风锣鼓声拉开文艺展演序幕。20面大鼓齐鸣,民间文艺团队带来的《中国龙》鼓点如骤雨倾盆,鼓手们身着红绸衣,槌落如雷,瞬间点燃全场热情。

“锣鼓声里藏着咱潜江人的生活,婚丧嫁娶、庙会祈福都离不开它。”潜江锣鼓市级传承人邵生龙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要让老鼓点敲出新时代的精气神。”  

音乐快板《农家书屋开卷有益》紧随其后,表演者用方言讲述村里农家书屋的故事,接地气的台词引得台下观众连连拍手。  

省级非遗潜江海马舞将演出推向高潮。演员们身着艳丽服饰,手持竹篾扎骨、绸缎裱糊的海马道具,时而腾跃如浪,时而盘旋成阵。压轴登场的莲香舞《寻味竹根滩 邂逅真滋味》,舞者以轻盈步伐演绎火烧粑、焌米茶等非遗美食的制作场景,将美食文化与传统舞蹈艺术完美融合。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今天才发现就在身边——喝的焌米茶、看的皮影戏、用的竹编筐,都是宝贝。”青年村村民董林梅笑道,“希望以后能多些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开开眼。” 

“这次活动最大的亮点,是把非遗展示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竹根滩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邵乐钧介绍,市科协专门组织科普专家团队,在展演中嵌入科学知识讲解,比如麦秆画的防蛀处理涉及材料科学,让群众在体验中感受“科技改变生活”的深刻内涵。  

作为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根滩镇拥有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锣鼓、高台舞狮等12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活动不仅是潜江市2025年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的开篇之作,更是该镇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非遗传承需要‘守正’,更要‘创新’。”竹根滩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挖掘非遗资源,推动其与旅游、教育、科技深度融合,“比如开发非遗研学路线、打造数字化展示平台、培育‘非遗+文创’产业,让非遗不仅‘活下来’,更‘火起来’,成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劲动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