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近日,周矶街道发生的一起土地边界纠纷,在街道、村居两级干部的巧妙调解下圆满化解。而这其中的关键,便是对“六尺巷”工作法的灵活运用,让文明礼让之风再次吹遍全街道。
村民张某与田某本是多年的邻里,然而近期却因土地边界问题发生了争执,加之双方对土地实际使用面积的认知差异,使得这场矛盾升级。这一纠纷如不及时化解,不仅会打乱两家既定的农事安排,还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破坏邻里之间多年来积攒的情谊。得知情况后,街道、村居两级干部迅速行动,组成调解小组奔赴现场。
调解伊始,调解小组并未急于评判是非,而是效仿“六尺巷”故事中先倾听民意的做法,分别与张某、田某促膝长谈,让他们尽情倾诉心中的想法与诉求。在耐心地倾听中,事情的原委逐渐清晰,由于多年来土地的使用界限逐渐模糊,加上近期各自都有新的种植规划,这才引发了冲突。
掌握情况后,调解小组依据村里留存的土地档案资料,对争议土地进行了细致的丈量。期间,还不断向双方普及土地政策法规。与此同时,将“六尺巷”的经典故事缓缓道来,引导双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如春风化雨般的典故,让现场原本紧张得剑拔弩张的气氛逐渐缓和下来。
村干部们语重心长地劝说道:“咱们邻里乡亲,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多年的情谊可不能因为这一点土地就付诸东流,大家各退一步,往后的日子才能海阔天空。”
在情与理的感召下,张某与田某的态度逐渐松动。最终,在调解小组的见证下,双方就土地边界问题达成一致,并郑重地签订了调解协议。协议落笔,两人相视一笑,握手言和,脸上都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周边围观的村民们也纷纷为这温馨的一幕鼓掌叫好。
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只是周矶街道运用“六尺巷”工作法的一个缩影。下一步,周矶街道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六尺巷”工作法,把“六尺巷”典故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精神注入纠纷化解,努力促成相互理解、各退一步的调解结果,形成邻里和睦、谦让有序的社会风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