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2-38384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潜江市科技局 发文日期: 2021年12月24日 09:50:00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24日 09:50:00 名  称: 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1-12-24 09:50 来源:潜江市科技局

2021年,潜江市科技创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和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一)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增强科技创新基础保障。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领导。提请市委将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由市委主要领导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同任组长的潜江市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增强科技创新领导力量,推动全市上下形成齐抓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申请市委、市政府将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认定奖励标准从10万元每家增加到20万元每家,设立了100万元市级公益性科技计划项目奖励资金,并增加科技特派员人数到30人、工作经费到30万元。

三是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发放2020年度科技创新“以奖代补”资金320万元,对2020年度通过认定的2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家备案成功的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进行奖励。组织开展2020年度潜江市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性补助项目评审,给予17个项目共296万元的后补助资金奖励,24个公益性科研项目予立项支持。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深化科技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建设,成立4个科技服务企业小组,全过程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1年培育了3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30家通过专家评审,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2家、较2020年净增17家,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44.8亿元、增速14.4%,占GDP比重约16.98%排名全省第七。

二是推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深入挖掘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组织新硅科技、巨金米业、飞菱光纤、金澳科技、长飞光纤、江汉钻具、鑫友泰、鹏乐农业、康宏生态、满园果、东汽公司等11家企业填报湖北省科研项目需求征集信息,并成功在科惠网发布企业技术需求信息30条。通过积极对接技术供需,目前我市企业正在实施碳化硅晶体开发、牛磺酸高效膜分离技术、虾清洗液中的蛋白富集技术等技术研究开发,以及电子级正硅酸乙酯、超净高纯先进集成电路制程清洗液、合成四氯化硅产业化、光纤自主衬套管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展研发,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支持企业实施科技项目。为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创新发展,积极推荐申报各类科技研发项目。组织潜网生态小龙虾、永安药业、加益加、鹏乐农业、江汉盐化工、尝香思、江汉钻具、新硅科技等8家企业的9个项目申报湖北省2021年度揭榜制科技项目需求,其中有江汉钻具、永安药业、新硅科技、江汉盐化工4家的科技项目列入全省100个揭榜制科技项目,江汉钻具与武汉大学的双性耐磨焊料研发及其在牙轮工程片上的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立项。还推荐硒诺唯新、潜龙药业2家企业获批2021年湖北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项目,凌安科技、长飞气体相和精密化学3家企业入库湖北省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金澳科技入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

四是引导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组织交投莱克、满园果、心辉粮油、宏光畜牧等10多家企业参加“联百校 转千果”科惠行动,促成心辉粮油与省农科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在稻米种植和加工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南控环境能源科技研究院、正豪华盛铝电、吉冠生态农业、沃夫特等企业转化科技成果19项,促进全市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1.03亿元。

(三)深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产业支撑能力。

一是支持培育优势科技研发平台。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向武汉追“光”、与武汉同“芯”的号召,瞄准国家和省重大需求战略结合点,对接我省打造“光芯屏端网”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产业集群,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多次与省级主管部门就我市电子半导体材料分析检测中心建设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到相关处室的大力关心和支持,着力为全省电子半导体材料产品生产、分装、研发等提供高质量的检测分析服务。

二是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围绕我市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需求,积极筹建潜江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选址和物理空间装修方面,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支持,选址在总口华中家具产业园C2综合商业楼,将与市科技馆、双创集聚区、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潜江分市场共同建设潜江科创中心。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分院建设方面,积极推动我市与武汉工程大学共建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7月17全市微电子·锂电池材料经贸招商活动签署共建合作协议,武汉工程大潜江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完成事业单位注册登记,在新硅科技落实500平方米研究试验场地此外,还促成我市11月19日与湖北大学签署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并推动9家企业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申报备案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三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组织专班对3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调研工作,摸底在孵企业情况,现场解决在孵企业遇到的困难,推动现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完善服务功能且推荐楠鼎众创空间申报众创空间国家备案,通过省科技厅公示。组织潜江翼之虾星创天地、潜江凤林苑星创天地、虾谷·智慧农业星创天地、潜江楠鼎小龙虾产业星创天地4家省级星创天地开展绩效评价,并推荐华山水产和潜半夏的两个基地申报湖北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质量提高。

(四)细化科技人才服务,扩大科技创新影响力。

一是支持企业加快科技人才引进。推动柳伍水产、昌贵水产、康宏禽业、永绍科技、江汉钻具、虾乡食品6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签订合作协议,并获得2020年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湖北专项立项。

二是彰显我市科技人才创新实力。推荐市科技特派员彭宣国的微视频被科技部评为2021年度“大美科技特派员”微视频优秀作品、市科技特派员王淑娟被评为“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推选潜江市中心医院万美萍副院长为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推荐新硅科技董事长罗全安成功申报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开创了我市申报国家级人才推进计划的先河。

三是抓好科技人才创新成果展示。组织6个项目分别申报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推荐1家企业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其中1家企业获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开展2021年度潜江市公益性行业科研计划项目评审工作,对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护理应急管理现状研究、智慧课堂促学法创新、虾稻共作繁养分离及立体综合生态种养技术试验示范、江汉平原地区小龙虾养殖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等24个公益性科研项目予立项支持。

(五)细化科学普及工作,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是狠抓青少科普工作组织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科技创新大赛、校园科技月、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太空种子种植气象科普进校园、心理健康宣讲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普活动特别是携带光声电等科普设备到20所小学开展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深受学校、老师、学生的欢迎,极大地调动广大我市青少年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推荐市实验小学获批湖北省科普教育学校。

二是力抓农民科普工作。组织种植、水产、畜禽、农机等方面的科技专家和市级科技特派员到服务的企业、基地和乡村开展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小龙虾病虫害防控和田间水质调控指导、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指导新技术培训等科为民服务科普活动,举办各种形式技术培训技术讲座200余期,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份累计培训农民近3000余人助群众解决技术难题89个,帮助企业项目资500万元带动群众发展虾稻共作1000亩、蔬菜大棚50个,既促进了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又推动了乡村主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强抓镇劳动者科普工作邀请省级专家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及后备企业负责人宣讲湖北省科技强省“1+4”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促进企业职工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并推荐中国虾谷(湖北潜江)获批湖北省特色产业基地、园林街道喻家台社获批科普惠民社区,为城镇劳动者建立了更有档次的科普活动阵地。

四是稳抓公务员普工作举办“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为主题的2021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周期间,邀请省科协、省演艺集团、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到我市举办大型人文科普音乐话剧《浮出水面》巡演。该剧的演出不仅向我市公务员介绍了海底生物的特征和自然环境,并科普了一系列防疫、急救、逃生小知识还邀请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存文为我市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作了““双碳”背景下现代化工的发展路径”专题辅导报告,有力地促进我市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提升。2021年省里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市2020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提升到了10.2%,排名全省市、州、直管市第六位。

二、2022年工作计划

(一)建好“三个”平台。

一是推动高层次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筹建潜江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力争2022年,完成潜江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和运营公司的注册登记,并逐步启动各分院的组建,首期与武汉工程大学组建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分院,并力争正常运行推进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由项目合作到平台建设的深化

二是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筹备建设潜江科创中心。利用龙展馆空间,汇集相关部门的创新创业功能,打造一个集创业指导、培训服务、资金服务、政策服务、创新服务等于一体,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中心,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一起共同构建起 “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科技孵化培育体系。

三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潜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努力提升我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推动市级星创天地建设推进省级星创天地的申报,2022年力争5家以上企业申报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或备案省级星创天地选派30名科技特派员服务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和乡村振兴,为我市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二)实施“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培育工程。对现有企业进行高新化改造,推动企业走高新化、绿色化、循环化发展路子。加速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主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力争2022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其中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抓好新型高新产业主体的入库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主体数量突破13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以上GDP比重达到17%以上。

二是实施“双创”平台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孵化器备案和绩效考核,促进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积极支持华翼众创空间等省级众创空间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促进科技“双创”平台提档升级,力争2022年培育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为科技型企业主体培育打好基础。

三是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抓好“科惠网企业高校院所行及市州行”等一系列校企对接活动的组织,促进一批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力争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增长10%。推动企业加大与武汉城市圈上下游企业合作研发的力度,围绕“光屏芯端网”联合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关键标准,解决一批产业核心难题。

)促进“三个”提升。

一是促进科技创新综合考评指标提升。配合相关部门加大科技统计力度,分片开展科技统计工作培训会,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工业企业研发人员、高新技术增加值等数据统计填报质量,力争2022年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提升,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2%。

二是促进全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广泛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太空种子种植”等活动。加强城市居民科普宣传,在潜江电台、潜江日报开辟“潜江科普”专栏,广泛传播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相关的科普知识。加强农村居民科普教育,依托基层“三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科普教育。积极争取湖北省特色产业科普基地、湖北省科普惠民社区、湖北省科普教育学校等项目,力争全年建设5家市级科普示范单位(包括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活动站、科普教育学校等)。

三是促进科技竞争性项目争取质量提升。加大科技项目争取力度,力争2022年有1个以上项目获批省级重大专项、1个以上项目获批省级揭榜制科技项目、1个以上项目获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以上项目获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