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镇、街道水产服务中心:
为贯彻《2025年水产养殖过程违规用药治理行动方案》(农办渔〔2025〕12号),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参考农业农村部对鲫、乌鳢、大口黑鲈、黄鳝、鳊鱼和牛蛙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及典型企业,形成五条鱼和牛蛙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现转发给你们。请组织做好宣传推广,并结合实际开展模式再创新,推动水产养殖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转型升级。
附件:1.鲫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2.乌鳢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3.大口黑鲈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4.黄鳝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5.鳊鱼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6.牛蛙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办公室
2025年7月3日
附件1
鲫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鲫为底层杂食性鱼类,具有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点,是优良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鲫绿色安全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生态精养、池塘生态立体混养、稻鲫综合种养等类型。
一、池塘生态精养模式
1.养殖条件。养殖池塘一般为长方形,面积10亩以上为宜,池塘水深2.5米以上,淤泥厚度不超过10厘米,池边无高大树木或建筑,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每10亩池塘配备自动投饵机1台和1.5千瓦功率增氧机2台(或每亩配置微孔增氧盘8—10个),建议配置智能水质监测系统。进水口安装80目过滤网,防止敌害生物、虫卵和其他杂鱼进入池塘。
2.池塘准备。冬季干池后对池塘进行清塘、晒塘并修整,鱼种放养前15天用水产用消毒剂彻底消毒。清塘7天后加水,调节水质,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
3.鱼种放养。冬季或春节水温稳定在15℃左右时投放苗种。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优质苗种,购买的苗种须取得《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水深2.5米的池塘每亩放养50—100克/尾的冬片鱼种2000—3000尾。配放100克/尾左右的鲢300尾、鳙100尾,摄食浮游生物和残饵,调节水质。
4.养殖管理。全程投喂鲫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0%左右。坚持定质、定时、定位投饵原则,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重量的3%—5%,越冬期天气晴好时可适量投喂越冬专用料,投饵量不超过鱼体总重量的0.5%,定期停食锻炼,减少消化疾病,提高鱼体免疫力。科学使用增氧机,定期换水,保持良好水质。
5.日常管理。每日早晚巡塘,掌握环境状况和生长情况,及时处理病死鱼。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定期打样检查鱼体健康,定期进行水体消毒。恶劣天气提前1天停食,病防高发期减少投喂或短暂停食,减少病害发生。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严禁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6.池塘生态精养模式典型企业。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湖北省黄石市,拥有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590亩,其中鲫养殖面积300亩,配养鲢、鳙和草鱼。公司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指导下,开展池塘基础设施改造、养殖技术优化提升和病害标准化防控体系构建,建立了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年产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异育银鲫“中科5号”等优质苗种约60吨、成鱼约300吨。
二、池塘生态立体混养模式
1.养殖条件。同池塘生态精养模式。
2.池塘准备。同池塘生态精养模式。
3.鱼种放养。鲫一般同草鱼、斑点叉尾鮰或者鳊鱼混养,配养花白鲢。冬季或春节水温稳定在16℃以上时投放苗种。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雌性比例超过90%的优质苗种,购买的苗种须取得《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除主养鱼类外,每亩放养50—100克/尾的鲫鱼种800—1000尾。
4.养殖管理。饲料类型及粒径以主养鱼类的需求为主,根据主养鱼类不同选择粗蛋白含量为28%—32%的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吃食鱼体重的1%—5%,越冬期天气晴好时可适量投喂越冬专用料,投喂量不超过吃食鱼体重的0.5%(若主养鱼类为斑点叉尾鮰,投喂量不超过吃食鱼体重的0.2%),定期停食锻炼,减少消化疾病。科学使用增氧机,定期换水,保持良好水质。
5.日常管理。同池塘生态精养模式。
6.池塘生态立体混养模式典型企业。江苏省沿海开发(东台)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东台市,公司拥有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1.8万亩,其中斑点叉尾鮰、鲫混养面积3500亩,草鱼、鲫混养面积1400亩,两种混养模式均配养鲢、鳙。公司在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指导下,建立了池塘生态立体混养模式并形成养殖技术标准作业体系和病害标准化防控体系,年产优质异育银鲫成鱼近2500吨。
三、稻鲫综合种养模式
1.养殖条件。稻田需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田埂需要加固加高至60厘米,宽度控制在50厘米左右,防止水流外泄。田块四周开挖环沟,沟宽3—4米、深1—1.5米,鱼沟的交叉处上水线的一侧设鱼溜,鱼溜深1.2—1.5米。环沟和鱼溜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稻田对角设置独立的进排水管,进水管道高于排水管道。在稻田的进出口安装2层鱼栅栏,空隙大小0.2厘米,防止鲫外逃和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
2.养殖管理。稻田水位控制在30—40厘米,水稻插秧前施用基肥。在水稻栽插后20天左右投放规格为50—80克/尾的鱼种,每亩放养200—300尾。鱼种投放前,可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消毒。投喂鲫专用配合饲料,早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鲫体重的3%—5%,定期停食锻炼,减少消化疾病。
3.日常管理。每日巡田,观察鱼摄食、活动和水质变化情况,检查田埂是否完好、进排水是否通畅、防逃和防害设施是否完好。苗种放养后每半个月定期在鱼沟和鱼溜内泼洒水产用消毒剂,定时注换新水,保持良好水质。
4.稻鲫综合种养模式典型企业。武夷山稻香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武夷山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龙头企业,养殖面积3000多亩。公司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南平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指导下,先后开展了稻鲫、稻鲤和稻螺等生态种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示范观摩基地。
附件2
乌鳢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乌鳢以池塘养殖为主,主要养殖品种有杂交鳢和乌鳢纯种。以下是乌鳢池塘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做法。
1.养殖条件。池塘应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分离,长方形为宜。水面面积宜在3—10亩之间,池塘深度2.5—3.5米,水深2—3米,淤泥厚度≤20厘米,池底平坦。每2—2.5亩配置1台增氧机。
2.池塘准备。鱼种放养前进行池塘清整,排干池水,晒塘10—15天,清除过多淤泥,修整塘基,用水产用消毒剂彻底消毒。清塘7天后加注水,进水用60目筛网过滤。进水后检测水质,建议控制水体溶氧≥5毫克/升,pH在6.8—8.5、总碱度90—230毫克/升、总硬度80—280毫克/升。
3.鱼种放养。投苗前培育有益藻类,增加水体溶氧量,稳定水质,预防寄生虫发生。苗种应体质健壮、无伤无病,建议规格为8—10厘米,购买的苗种须取得《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普通杂交苗种建议每亩放养6000—8000尾,全雄杂交苗种建议每亩放养4000—6000尾,普通乌鳢纯种苗建议每亩放养2500—3000尾。配养鲫300—400尾、鳙60尾、鲢80尾,摄食浮游生物和残饵,调节水质。
4.养殖管理。投喂专用人工配合饲料,坚持定质、定时、定位投饵原则,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1%—3%,遇突然降温或水质不佳时减少投喂量,定期停食锻炼,减少消化疾病,提高免疫力。根据鱼体规格调整饲料粒径大小,提高饲料利用率。增氧机在晚上到清晨全部运行,中午运行2—3小时,其余时间交替开启;水温33℃以上时24小时运行,18℃以下启用40%,12℃以下启用20%。
5.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巡塘一次,观察池塘状况,如遇突发事件及时处理。定期检测水体溶氧量、pH值、总硬度和总碱度,适时调控水质。高温天气抓鱼要选择在清晨,并准备及时增氧;水温低时避免拉网操作,防止鱼体损伤引发水霉病。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苗种、成鱼运输前2—3天停食锻炼,减少应激。
6.乌鳢池塘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企业。恒兴(广州)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广东省肇庆市和佛山市养殖乌鳢1930亩,公司建立并严格执行标准化养殖流程,拌喂中成药、乳酸菌、维生素等提高鱼体免疫力,年产高品质健康乌鳢9600吨。
附件3
大口黑鲈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大口黑鲈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养殖周期短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鱼类。目前大口黑鲈绿色安全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绿色精养模式、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漏斗型池塘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等类型。
一、池塘绿色精养模式
1.养殖条件。养殖池塘以长方形为宜,面积不宜过大,建议4—10亩,池深2—4米,池底平坦,淤泥厚度≤20厘米,埂岸及池底不渗漏。池塘进排水分开,具备抽水设备,每亩配备1—1.5千瓦功率的增氧机。
2.池塘准备。鱼种放养前20天排干池水,充分曝晒池底,泼洒水产用消毒剂消毒。消毒1周后池塘注水,培育有益藻类,增加水体溶氧。
3.鱼种放养。当水温18℃以上时即可放养大口黑鲈鱼种。放养鱼种应规格整齐、无伤无病,建议规格为5—50克/尾,购买的苗种须取得《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广东地区大口黑鲈养殖技术水平较高,鱼种放养密度可达4000—8000尾/亩,其他地区放养密度为1000—3500尾/亩。适量配养稍大规格鲢、鳙、鲫等,调节水质。鱼种投放前,可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以杀灭鱼体寄生虫和病菌。大水面养殖应先在池塘边围出小区域,暂养与驯食苗种一周左右,保障鱼种适应饲养环境和摄食均衡。
4.养殖管理。投喂专用人工配合饲料,饲料中粗蛋白需达到45%—50%。根据养殖阶段确定饲料规格、饲料粒径、投喂率和日投喂次数,定期停食锻炼,减少消化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水温高或天气变化时,大口黑鲈摄食较少,应主动减少投喂量。大口黑鲈鱼种经过6—10个月的养殖即可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采取“捕大留小”轮捕方式进行出售,经过1—3次分批上市,养殖的商品鱼可销售完毕。成鱼运输前2—3天停食锻炼,减少应激。
5.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日夜巡塘,及时掌握鱼群活动状况和水质变化情况,定期打样检查鱼体健康状况。科学使用增氧机,白天选择性开启增氧机,夜间增氧机全部开启;阴天、下雨等恶劣天气,开启全部增氧机。适时调节水质、改良底质,降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大口黑鲈养殖水质建议满足以下要求:溶氧≥5毫克/升,pH在7.5—8.5,透明度30—50厘米,氨氮≤0.5毫克/升,亚硝态氮≤0.2毫克/升。病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养殖期间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6.池塘绿色精养模式典型企业。佛山市吉裕润达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养殖池塘总面积约220亩,单口池塘面积为5—8亩,池深3—3.5米。公司采用大口黑鲈良种养殖,优化池塘养殖模式,大口黑鲈鱼种放养时间为3—6月,养殖成活率为90%以上,亩均产量为4000—4500千克,2024年生产优质大口黑鲈商品鱼900吨。
二、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系统由圆形养殖池主体、漏斗型圆形固液分离池和净化池组成,采用沉淀池、过滤坝、过滤池、潜流湿地池、微生物净化池和末级消毒池等多级净化池处理养殖尾水,实现养殖水循环利用。养殖池采用镀锌钢板+刀刮布或PP材料等建成,直径6—12米,深度1.5—2.5米,池底为凹底形,池底坡度约为13%。固液分离池池底比养殖池底低50—80厘米。配备进排水流速控制系统、增氧设备、投饲设备以及水质在线监测、增氧机自启动、排污等智能化控制系统。进水口设置60目密网,防止野生杂鱼进入。
2.鱼种放养。在鱼种放养前应对全池进行消毒,次日用清水清洗全池并排干积水。当鱼种运输水温和养殖池水温基本一致时投苗,减少鱼种应激。投苗前用3%—5%盐水浸泡鱼体5—10分钟消毒。鱼种规格宜为25—50克/尾,要求整齐、无伤无病,购买的苗种须取得《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大口黑鲈养殖密度控制在10—20千克/立方米。
3.养殖管理。投喂膨化配合饲料。培育阶段每日投喂3次,投饲率3%—5%;成鱼中后期养殖阶段日投饲率1.5%—3%,每日投喂2次,定期停食锻炼,减少消化疾病,提高鱼体免疫力。监测水体溶氧、pH值、氨氮等指标,及时调控水质,溶氧维持在6毫克/升以上,水温控制在24—30℃。
4.日常管理。喂料后1小时左右及时排污,每次底排污水量为原池水的20%—50%。每日巡池3—4次,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发现鱼病要及时诊断治疗。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5.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典型企业。广西农垦良丰农场有限公司位于桂林市雁山区,基地建设并投产使用陆基圆池612个,年生产优质大口黑鲈200吨以上。
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养殖车间设计参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设计规范》(SC/T 6093-2019)。养殖池有圆形池、矩形圆弧角池等形状,池体材质一般采用PP板、混凝土、金属以及其他能蓄水、不易腐蚀、对养殖生物无毒性的材料。单池有效养殖容积为30—50立方米,池底坡度高度为20厘米左右,中央设置排水管。配备全套工厂化循环水系统设备,由机械过滤、生物过滤、臭氧发生器、液氧增氧设备、控温设备、紫外线灯杀菌设备及水质监测和报警设备组成。
2.鱼种放养。投放苗种前需对系统进行消毒和运行调试,确保设备稳定,将生化池菌群培育好。选择体质健壮、无畸形、无损伤且经检验检疫合格的鱼种,建议规格为2—5克/尾,放养密度随着鱼体的快速生长而逐渐减少。放养时水温温差应控制在2℃以内,鱼种入池前需用3%—5%的盐水浸泡消毒。
3.养殖管理。采用两阶段养殖模式。第一阶段从2—5克/尾养殖到50—100克/尾,期间前期根据个体大小差异分化而过筛分级饲养,载鱼量为15—20千克/立方米。第二阶段从约50—100克/尾养殖至商品鱼上市规格,放养密度为80—120尾/立方米。投喂大口黑鲈全价配合饲料,遵循定时、定质原则,投喂量根据鱼体规格调整,定期停食锻炼,减少消化疾病。定期监测水体,保持良好水质。
4.日常管理。每天观察鱼体活动情况,定期打样检查健康状况。定期维护保养养殖设备,如实填写生产、用药和销售等记录档案。疫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原则,保证饲料质量,提高鱼体免疫力。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5.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典型企业。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灯塔镇,工厂化循环水大口黑鲈养殖车间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集成物理过滤、生物处理和化学消毒技术,实现精准控温控氧和水质净化。公司年产优质大口黑鲈3000吨,产值约9600万元。
四、漏斗型池塘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漏斗型池塘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在土基上挖制圆形漏斗状养殖池塘,池塘底部中心安装排污管道连通池外鱼粪分离装置,养殖尾水经鱼粪分离装置分离后进入生态沟渠、生态净化池净化,经消毒池消毒后抽入养殖池循环利用。养殖池塘直径20—30米,中间深4—6米,径深比约为5:1,表面铺设HDPE防渗膜,地下水位浅的地区可增加0.6—1.2米高镀锌板以保障鱼池深度。排污管道安装大流量吸污泵和自动控制开关,鱼粪分离装置底部安装吸污泵,配套鱼粪发酵通道。生态沟渠3—5米宽,可种植蜈蚣草、伊乐藻、鸢尾等植物,也可种植莲藕、茭白、空心菜等水生蔬菜。稻田用于尾水净化与漏斗型池塘比例一般为10:1。配备增氧机、智能远程控制设备、水质监测设备等。
2.池塘准备。新建养鱼池先加水一半高度,检查塘体、底排管道、鱼粪收集装置是否出现漏水或下陷。逐步加水,检查排污管道和鱼粪分离装置是否运行正常。采用水产用消毒剂对养殖池塘和生态净化池进行消毒。7天后加满水开始循环运行,再次检查循环有无异常。
3.鱼种放养。温度达到15℃以上时投放苗种,建议放养“优鲈3号”等优质鱼种,苗种应体质健壮、无损伤、无畸形且经检验检疫合格,规格在5克/尾以上,放养前用3%—5%盐水浸泡鱼体消毒,放养数量24—30尾/平方米。生态净化池可放养鲢、鳙,比例为1:3,规格为300克/尾左右,放养密度为200—300尾/亩。
4.养殖管理。根据鱼体大小定期更换适口饲料型号,粗蛋白不低于45%。人工投喂为主、投饵机为辅,视天气和吃食状态增减饲料。水温8—12℃,每天投喂1顿;水温高于12℃,每天投喂2顿;定期停食锻炼,减少消化疾病。上市前可停食吊水瘦身,满足高品质大口黑鲈的市场需求。
5.日常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循环系统,消毒池轮流使用,每10天更换一次,及时清洁。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位,夏季高温时加注新水降温,保持不超过30℃。定期检测水质,进行池塘消毒,养殖池塘中1台水车式增氧机24小时常开,另三台与控制器相连,自动控制养殖池塘溶氧在6毫克/升,生态净化池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定期打样检查鱼体状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6.漏斗型池塘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典型案例。郑州龙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入选全国现代设施渔业创新引领基地。公司总占地面积为400余亩,已建成136个养殖池,其中郑州市中牟县生产基地40个漏斗型养殖池采用200多亩莲藕池塘结合,年产大规格大口黑鲈鱼种320万尾,年产大口黑鲈商品鱼300吨,莲藕520吨,年产值2000万元;新乡市延津县生产基地96个漏斗型养殖池配套40亩池塘净化水质,年产值4000万元。
附件4
黄鳝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黄鳝为底栖肉食性鱼类,喜静水环境,适宜水温15℃~30℃,10℃以下躲入洞穴越冬,15℃以上开口摄食。黄鳝养殖效益好,绿色安全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浮床生态养殖、稻虾鳝养殖、温室大棚微流水养殖等。
一、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该模式在池塘中架设网箱进行黄鳝养殖。养殖池为常规淡水鱼养殖池塘,池埂坚实不漏水,具有独立进排水系统,配备增氧和水质监测设备。养殖池面积5亩~20亩,水深1.5米~2米,池底平坦,底泥厚度15厘米左右。网箱面积2平方米~4平方米,高1米左右,入水深度0.5米为宜。网箱以单排或多排并列,每列间隔2米左右,网箱间距0.8米~1米,便于池水交换。网箱面积不超过池塘水体面积的30%。投苗前在箱内种植水花生、水葫芦等,供黄鳝栖息。
2.养殖管理。投放苗种前应使用生石灰等清塘消毒。选择3天以上的晴天投苗,投苗量200尾~400尾/平方米。苗种应规格一致、无伤无病,购买的苗种须取得《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黄鳝饲料由水蚯蚓等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组成。鳝苗下箱一周内投喂动物性饵料,然后驯饲人工配合饲料。动物性饵料的日投饲量为黄鳝体重的3%~8%,人工配合饲料的日投饲量为黄鳝体重的1%~3%。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根据天气、水温、生长阶段、摄食强度等情况酌情调整投饲量,以0.5小时内吃完为宜。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初期及病害高发期(白露期)可适当降低投饲量,并拌饲投喂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中草药等提高黄鳝免疫力,或短期停食,预防疾病发生。
3.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巡塘,察看黄鳝生长情况和环境状况,及时清除残饵和病死鳝。定期检查修补箱体,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控制在网箱面积的80%左右,防止黄鳝逃逸。每隔30天左右分级分养,防止黄鳝以大吃小。池塘中可套养适量鲢、鳙、草鱼等,以净化水质、控制水草蔓延。定期换水,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良好水质。水生植物、鳝苗及动物性饵料应消毒后投放。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4.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典型企业。公安县大尧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湖北省公安县狮子口镇法华寺村,黄鳝养殖池塘面积约650亩,黄鳝苗种繁殖面积150亩。公司采用花白鲢等控制水质,中草药防控疾病,年产黄鳝约180万斤,年销售收入约6000万元,为当地60多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二、浮床生态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浮床生态养殖模式是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的改进型。该模式网箱框架底部安装浮桶,网箱漂浮于水面,可防淹防逃,方便清理底层残饵;网箱中设有进水管,可定期向网箱中加水,提高网箱中水体交换量,改善水质;框架结构上可安装遮阳网,为黄鳝提供更优生长环境。该模式可显著减少病害发生,提升黄鳝质量安全水平。
2.养殖管理。参照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
3.日常管理。参照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
4.浮床生态养殖模式典型企业。田心虎浮床养殖基地位于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弘玖水产有限公司西堤村示范基地,投资1000多万元,流转鱼池450亩,建设标准化黄鳝浮床养殖园区2个。农户进园区承包养殖,公司提供鱼塘、鱼苗、饲料、技术、收购等服务,使用中草药等提高免疫力,养殖病害少。
三、稻虾鳝综合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稻虾鳝综合养殖模式是传统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改进型,黄鳝能控制小龙虾密度,提高小龙虾规格。该模式稻田需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田埂牢固,高出稻田0.4米~0.5米,顶宽不小于0.5米。田块四周开挖环沟,沟宽3米~4米、深1.2米~1.5米、坡比1:1.2,环沟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环沟四周埋设聚乙烯网布,防止小龙虾逃逸。稻田对角设置PVC进排水管,进水管道高于排水管道,管口安装60目筛网,防止小龙虾逃逸及敌害生物进入。
2.种养管理。稻田水位控制在20厘米~40厘米,水稻插秧前施用基肥,后期不施肥。11月份至次年3月份种植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草,田面水草簇间距4米左右,环沟内水草种植面积占环沟面积的30%~40%。3月~5月投放虾苗,规格5克~10克/尾,每亩投放5000尾~8000尾;6月~7月选择晴天上午投放黄鳝苗种,规格10克~20克/尾,每亩投放约5公斤。养殖过程中主要投喂小龙虾专用配合饲料,辅助投喂麸皮、米糠、南瓜等,日投喂量为小龙虾体重的3%~5%。每天早晨和傍晚各投喂1次,傍晚投喂量占全天的70%~80%,根据小龙虾的生长阶段及时调整饲料的营养比例和粒径。小龙虾与黄鳝一同起捕,捕大留小。
3.日常管理。每日巡田,检查田埂是否完好、进排水是否通畅、防逃和防害设施是否完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防鼠、防鸟等措施。合理控制水草覆盖面积,为小龙虾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和栖息场所。定期泼洒含氯石灰消毒,定时注换新水,保持良好水质,有条件的可以安装底增氧设备。
4.稻虾鳝综合养殖模式典型企业。仙桃市祥宇种养专业合作社位于仙桃市剅河镇余脑村三组。合作社建成仙桃市稻虾鳝连作基地17000余亩,年产值可达1亿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
四、温室大棚微流水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温室大棚微流水养殖模式可延长养殖时间,避免黄鳝因温差大而应激发病,减少用药。该模式养殖大棚一般宽8米、长40米,棚顶高4米,棚顶采用圆弧形钢架结构,棚顶及四周用加厚白色无滴塑料薄膜覆盖。大棚配有遮阳网、排风扇、降温水帘、环流风机等控温设备。大棚内养殖池为水泥池或钢架结构的帆布池,一般长3米、宽3米、深1米。每个养殖池架设2口网箱,每口网箱内放置2组人工鳝巢。养殖过程保持微流水,进水口与排水口相对设置,排污口在池底中央,靠近排水沟一侧池埂顶端下0.2米处设溢水口。
2.养殖管理。投苗、投饲等管理参照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
3.日常管理。每天早中晚检查养殖情况,投食2小时后及时捞出残食,每隔10天排污一次。养殖水体保持循环状态,通过调节水流,保持养殖池水每12小时可完全循环一次。每隔30天左右分级分养,防止黄鳝以大吃小。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4.温室大棚微流水养殖模式典型企业。扬州田源水产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卸甲镇扬州市国家高新农业园区。公司养殖用水净化池塘面积约60亩,黄鳝苗种繁殖面积50亩,水蚯蚓养殖面积30亩,大棚温室23栋,年生产安全优质黄鳝约100万斤,为当地30多个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8万以上。
附件5
鳊鱼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鳊鱼是鳊鲂鱼类的统称,具有食性广、生长快、出肉率高、味道鲜美等特点,是优良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鳊鱼以池塘混养为主,以下是鳊鱼绿色安全池塘混养模式典型做法。
一、技术要点
1.养殖条件。养殖池塘以长方形为宜,池深2.5米以上,池边无高大树木或建筑,具有独立进排水系统。安装水质智能监测设备,每10亩池塘配备1.5千瓦功率增氧机2台、自动投饵机1台,有条件可加装微孔增氧设备。进水口设置60—80目双层筛网,防止敌害、虫卵进入池塘。
2.池塘准备。排干池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厘米左右,平整池底并晒至龟裂,促进底泥中有害物质分解。每亩用100—150千克生石灰清塘,一周后池塘注水并肥水,培育有益藻类,增加水体溶解氧。
3.鱼种放养。冬季或春季水温稳定在12℃以上时放养苗种。选择规格一致、无伤无病、活力好的优质苗种,购买的苗种须取得《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根据出鱼时间不同,放养苗种规格与密度不同。若鳊鱼夏季出售、其他鱼类冬季出售,每亩池塘可放养120—150克的鳊鱼1500尾、100—125克的鲫鱼1200尾、180克左右的鳙鱼50尾、100克左右的鲢鱼15尾。若所有鱼类养至冬季出售,每亩池塘可放养50—80克的鳊鱼1500—1800尾、40—50克的鲫鱼800尾、150克左右的鳙鱼70—80尾、100克左右的鲢鱼15尾。
4.养殖管理。投喂鳊鱼配合饲料,生长期日投饵量为鱼体总重量的3%—5%,越冬期天气晴好时2—3日投喂1次且投饵量不超过鱼体总重量的0.5%。坚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投饵原则,便于观察鱼类摄食和生长情况,提高饲料利用率。养殖期间科学使用增氧机,定期加水和换水,保持良好水质。鳊鱼养殖水质建议满足以下要求:溶氧量≥5毫克/升,pH 7.5—8.5,透明度30—40厘米,氨氮≤0.2毫克/升,亚硝态氮≤0.1毫克/升。
5.日常管理。每日巡塘,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和鳊鱼生长情况。生长高峰期每周打样,检查鱼体健康状况。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定期进行水体消毒,日常可添加维生素C等饲料添加剂提高鱼体免疫力。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二、鳊鱼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
企业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拥有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500余亩,其中鳊鱼养殖面积395亩,套养鲫鱼、鳙鱼和鲢鱼。公司在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的指导下,通过改造池塘基础设施、优化养殖技术,构建鱼病防控标准化流程,年产高品质安全鳊鱼近500吨。
附件6
牛蛙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牛蛙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营养丰富、饲料转化率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经济养殖蛙类。牛蛙典型绿色安全养殖模式主要有工程化养殖、生态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类型。
一、工程化绿色安全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工程化养殖在养殖区建设养蛙池,养殖尾水经沉淀池流到尾水处理区进行处理。养蛙池多为长宽比约5:1的长方形,池底平坦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底部淤泥少,最好为沙土。池埂坚实不漏水,排灌方便,也可架设帆布、刀刮布作为池壁。池埂四周支撑60目的筛绢作为围网,围网高度80厘米左右,防止蛙逃逸。沉淀池旁通常有固液分离设施或设备,去除蛙皮、残饵和粪便。尾水处理区通常由池塘、湿地和种植区组成,养殖尾水经过微藻、植物等吸收氮磷后排出。尾水处理区至少为养殖区面积的1/5。蓄水池至少满足养殖场1天的换水量。
2.蝌蚪培育管理。蝌蚪苗下池前7—10天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清塘。养殖池进水30厘米深,如有需要可用硫酸锌粉等消杀水体中寄生虫,随后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为蝌蚪提供生物饵料。如全程依赖人工投饵可不肥水。选择晴好天气下苗,蝌蚪放养密度参考《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NY/T 4328)。下苗后15天左右蝌蚪进入红肚期,这个期间注意减料。蝌蚪长出后肢进入变态期,此时应适当提高饲料品质、加大投饵量保证变态率。当10%左右蝌蚪长出后肢时,投放浮垫以供变态后小四脚休息。夜间收集小四脚到小网箱中待售,出售前不投喂饲料。
3.成蛙养殖管理。依据养殖规格、尾水处理能力等确定养殖密度,具体参考《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NY/T 4328)。采用流水模式,水位控制在蛙半身左右,每天换水量为总水体的60%左右。按蛙重量的3%—5%投喂专用配合饲料,早晚各一餐。通常每15天增加一个大型号的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当蛙长到200克左右就可分批出售。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4.日常管理。每天巡池,观察蝌蚪或蛙的状况和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捡拾死蛙,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高温期间要遮阳,防止太阳直射,并适当加大换水量。根据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切忌过多或不足。及时分级分疏,同一规格同池放养,避免大蛙吃小蛙。分疏应在天气良好的早晨进行,切忌气温极端时操作。
5.工程化养殖模式典型企业。抚州市鹏鑫畜牧水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养殖基地面积155亩,牛蛙养殖面积约105亩,百香果、葡萄等果蔬种植面积约30亩,尾水处理池面积约20亩。公司年生产安全优质商品蛙2000吨,销售收入3000万元,带动当地100多个农民就业。公司2023年获批江西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为牛蛙规范化养殖提供了良好范例。
二、生态化绿色安全养殖模式
生态化养殖是将牛蛙和作物、鱼、虾等其他物种在同一空间内共同种养,蛙的排泄物和残饵作为营养物质供给其他物种再次利用。稻蛙共作和池塘立体综合养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稻蛙共作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稻蛙共作养殖以10米宽、20米长的稻田为一个种养单元。在田宽边规划出一条宽为1.0—1.5米的投喂区,该区域不种植水稻,不挖沟渠,其余区域正常种植水稻。在投喂区后3.5—4.0米处及种养单元四周设置围网防止牛蛙逃逸。在投喂区上方设置防鸟网和遮阳网。进排水管采用PVC管,在投喂区每隔4米设置一个进水管(管径6厘米),另一侧设置排水管(管径10—16厘米)或排水口(50厘米宽),每个种养单元设1—2个排水管。
2.养殖管理。秧苗返青后,投放50克/只左右的幼蛙,密度为4000只/亩。投喂牛蛙专用配合饲料,投喂时间为每日早上6点与下午6点(日出日落前后),投放幼蛙30天内投喂量为牛蛙体重的2%—3%,30天后投喂量为牛蛙体重的1%—2%。采用流水模式,每个进水口流速为0.2—0.4立方米/小时,稻田水位控制在10厘米以下。水稻选用抗倒伏、抗逆性强的品种,种养过程中不进行烤田,插秧前施用基肥,后期不施肥。稻蛙用药参照《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GB/T 43508)的有关要求执行。
3.日常管理。每日巡查田埂是否完好,进排水是否通畅,防逃和防害设施是否完好。若在种养单元发现敌害动物,及时驱赶。投饲量要适宜,根据吃料情况灵活调整投饵量,天气条件恶劣时应暂停投喂。
4.稻蛙共作养殖模式典型企业。平和县蛙天下家庭农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芦溪镇秀芦村,以稻蛙综合种养为主,稻蛙菜综合种养面积120亩,2023年水稻亩产约500千克,牛蛙亩产约900千克。农场稻蛙综合种养产值约13000元/亩,利润约3000—4000元/亩,为稻田抛荒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途径。
(二)池塘立体综合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池塘立体综合养殖是在大型池塘水面架设网箱养殖牛蛙,水体养殖鱼虾。养殖池塘为常规淡水鱼养殖塘,面积最好在50亩以上,池塘中架设网箱面积通常不超过池塘水面的20%。网箱通常为长方形,大小根据实际情况铺设,便于投饵、观察和收获。网箱高度约60厘米,入水深度10厘米左右,在水深5—10厘米处设置硬质网格作为牛蛙蹲伏着力点。
2.养殖管理。池塘上层网箱养蛙,每亩池塘的网箱投放7000—10000只小四脚。中下层每亩放养罗非鱼1500尾、花鲢30尾、鲫鱼300尾、凡纳滨对虾1万尾、罗氏沼虾2000尾。所有投放苗种均为经过中间培育的大规格苗种。按照牛蛙体重的3%投喂专用配合饲料,以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模式标准进行增氧跟调水,定期补充微生物和藻类所需的碳源与微量元素。
3.池塘立体综合养殖模式典型企业。广东泽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牛蛙立体养殖面积约500亩,牛蛙亩产量在5000—7000千克,罗非鱼亩产约1500千克,花鲢亩产约100千克,鲫鱼亩产约100千克,凡纳滨对虾亩产约100千克,罗氏沼虾亩产约75千克,亩产值8—10万元。公司所产商品蛙没有抗生素残留超标问题。
三、工厂化绿色安全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工厂化模式以帆布池和水泥池作为牛蛙养殖池,养殖池面积50—60平方米。养殖车间为控温大棚,保证牛蛙处于较为适宜的环境。降温设施为水帘、风机、遮阳网等。升温主要依赖温室效应。若利用电厂余热资源,升温效果更佳,能够实现反季节生产商品蛙。每个养殖车间配有独立蓄水池,水体约为车间日换水量。养殖尾水用过滤器、沉淀组合装置、生物膜反应器等设备处理。尾水处理区面积小,但投入较高。养殖尾水净化后可循环使用,或用做农业灌溉。
2.养殖管理。技术操作同工程化养殖。每年可投放2次,养殖周期为6—10个月,饵料系数1:1。以中药技术替代抗生素,做到减抗替抗。
3.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巡查,观察牛蛙状态和水质情况,适时调整投饵和换水操作。建立养殖数据库,专人负责牛蛙苗种投放、生长速度、药品以及饲料投入等记录,每周打样分析牛蛙生长情况。定期培训职工养殖技术,新职工先培训后上岗。
4.工厂化养殖模式典型企业。安徽千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凤台县桂集镇国家农业产业园,占地110亩,建有8个温控养殖车间、600个牛蛙养殖池。公司采用控温、控制密度和中草药代替抗生素等手段,可全年生产安全优质商品蛙,年产量达3000—4000吨。公司与海底捞、蛙来哒等全国知名餐饮龙头企业签有长期销售合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