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日报 记者 雷丰
清晨,驱车李家洲村.
朝霞将屋檐窗扉抹成亮色,村庄也露出了生动模样:嫩苗青青,绿树依依,一条名叫"东西河"的蜿蜒水道如锦带一般从村头飘至村尾.村庄也醒了,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勤劳朴实的村民,或驾着农机,除草蓄水、翻田垒埂;或启动机器,加工食品、缝纫服装……
李家洲村的一天,就在这山水田园诗卷中,舒展开来.
村庄僻居潜江西南,为张金镇郊村.近250户1400人家,一小半种田,一大半经商.
"开农资店的李名德、跑运输的李名镜、办服装作坊的李发芳、规模养鸭的张国清,还有做物流的、开网店的……"用老支书孙茂荣的话说,咱村民致富门路多样,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奔头!
早些年,张金发展经济,农民弃田外出,赚钱回乡建设,成就了一度红火的"潜江小香港"之名.李家洲村几乎家家有人外出务工,瞧了世面、长了见识的村民,近年纷纷返乡,在生产上,凭一技之长,有的继续经商创业,有的发展规模种养殖;在生活上,依河而居,把农居盖成了"别墅小楼",硬化的河岸上栽满茂密绿植,立起了太阳能路灯……
这天,50多岁的老支书没有露面.记者在路上随便"抓"了个村民,得知,老支书为全村电改又赶去荆州买电线杆了.
"往年到用电高峰,电脑一开就黑屏,空调都打不开,生产用电也难得到保障."村委会副主任李成平告诉记者,春节后村里着手电改,老支书成天"上窜下跳"不着眼.
正是这位有思想、有魄力的老支书领着大伙共建村庄,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去年,村民人均年纯收约1.4万元.昔日贫困西南村落,历数年华丽转身,连摘省级"富裕示范村"、省级"文明新村".
在村民服务中心,村民办事、看病不出村,35万元建起的活动室、医务室、图书室、计生服务等,配备了书籍、电脑、多媒体,也配齐了村医和文化员;
在村庄各处,筹资15万元打造规范村居,环境洁了,路灯亮了,绿植满了,村道两旁的墙壁都刷白了,4名"村庄美容师"专门管"咱村美不美、净不净";
在5000多平米的休闲广场上,投资30多万元建成篮球场、健身器材、文化长廊等,村民自发成立舞龙队、舞蹈队、蓝球队等,各类文体活动长期开展.去年,新增的两台大型音响高耸广场半空,村民夜夜伴歌起舞,过去打牌成风、迷信盛行不见了踪影;
……
清风习习,天色将晚.在村口李名德家的农资店讨口茶水喝,一边看他熟练地为村民安装农药喷雾器,一边听他讲外出打工的"当年那些事儿"."跑了很多地方,还是觉得咱村好、在家踏实,回来后开了这农资店,还想承包大片的田办家庭农场."45岁的李名德在店里和门前,摆上了台球桌、乒乓球桌,免费供村民们娱乐.
"以前没人种田,现在抢着种田.你倒是想得美哟!"一名顾客打笑着回应李名德.
"现在农业都是机械作业,劳力减轻,加上政策也好.和当年村民弃田打工一样流行的是,现在很多村民希望弃商种田."李成平说.
为满足村民种田需求,村里以农业设施建设为基础,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富民:一方面,打基础管长远,投入200余万元对全村近10公里道路进行硬化升级,疏挖大小沟渠4.5公里,修建桥、闸5座,修补破损涵洞50余处,投入30万元对老化电力线路进行改造,基本实现了路成网、渠能通、电能用、闸能开的局面;另一方面,建基地促增收,绘出"蔬菜兴农、养殖富村"发展蓝图,建230亩露天蔬菜基地,培育13户养猪大户,年出栏2万头,村委会担保为创业村民提供惠农贷款……
李家洲走上富裕路,靠的是村民们的勤劳,也离不开村干部的作为.近年来,村委会以组织建设为保障,着力提高工作能力利民,一建党员群众活动阵地,为组织生活提供了标准化场所;二执行好党建制度,形成了村民人人参与村务管理的氛围;三带好两支队伍,一支干部队伍,一支党员队伍,一名党员包一个湾台,在生产生活、政策宣传、办证办事、调解矛盾等方面提供帮助.
村民们经常自豪地说:"家在李家洲很幸福,城里有的我们都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有.有田园风光、蓝天碧水和新鲜的空气."在这方西南边陲村庄,城乡正在融合一体,李家洲人内心涌动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正在用行动把脚下的土地变成持续幸福的家园.
老支书还有想法,要提升全村凝聚力,打造更富内涵的"幸福李家洲".
幸福是什么?对于老百姓来说,幸福涉及方方面面--好的居住环境,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等.如果说,环境宜居是李家洲村"幸福"的硬指标,那么社会服务等公共资源向基层下沉,让村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完善的公共服务,则是村民"幸福"的柔性内在.
不仅如此,李家洲村人聪慧勤奋、自强自立的个性,也是"富裕村"、"文明新村"的内涵.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打造更具内涵的"幸福潜江城"是重要的一环,李家洲为我市村庄建设提供了实践蓝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