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收时节,潜江市浩口原种场的柑橘园里果香漫溢,橙红的果冻橙、浅黄的老橘子点缀在枝叶间,勾勒出一幅丰收的田园画卷。

10月23日,笔者循着果香入园,种植户冉从敏的两本“收成账”,揭开了当地农产品从滞销到俏销的转型密码——品种选对路,技术跟得上,方能让“愁滋味”酿成“甜日子”。
“这是种了快20年的‘日南’橘子,以前还能卖1元/斤,现在消费者不买账咯。”冉从敏站在老橘树下,指尖抚过果实,语气满是无奈。他坦言,老品种口感清淡、甜度不足,如今收购价跌至几毛钱一斤,收购商也不愿接手,他们只能逐步淘汰这些老果树。

转身步行百米,另一处果林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果冻橙果树生机勃勃,圆润饱满的果实压弯枝头,阳光穿透绿叶洒在橙黄色果皮上,泛着水润光泽。冉从敏的脚步轻快起来,伸手摘下一颗,指尖一撕,薄皮便脱落,晶莹的橘红色果肉展露眼前,清香扑鼻。
“这是‘爱媛38号’,可是我们试种十几个品种后才定下的‘爆款’。”冉从敏眼睛发亮,边捏起果肉边介绍,清甜的汁水顺着指缝流淌,凑近一闻,满是橙香。笔者接过果子,触感光滑带细纹路,轻轻一按果肉弹润饱满,送一瓣入口,汁水瞬间迸发,是湖北人偏爱的润甜口感,不齁不酸,咽后喉间留香,且果肉细嫩无渣、无籽,老人小孩均可放心食用。
“光选对品种不够,科学的种植技术才是硬支撑。”冉从敏领着笔者穿梭果园,只见果树行距整齐,枝叶疏密有致。“以前种果全凭经验,施肥靠瞎猜、防虫靠农药,果子品质时好时坏。”他指着果树根部介绍,如今种植全按标准化流程:冬天清园、春天防虫、花期疏果、夏天嫁接,每个环节都有技术加持。就连种树密度都经过精准测算,以前一亩种100多棵,果子挤着长、光照不足,甜度上不去;现在减到60棵,每颗果能晒足8小时太阳,今年的甜度和色泽都比去年大幅提升。
技术赋能让收成稳步增长。“现在亩产达到5000斤,比去年增产30%,8元/斤还供不应求。线上销售旺季马上到了,销量还能再涨一波。”冉从敏掏出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出的订单印证着热销态势。
阳光洒满果园,微风裹挟着浓郁橙香。冉从敏望着满树硕果,抬手拍了拍果冻橙的树干。从老品种滞销到“爱媛38号”俏销,从凭经验种植到靠科学管护,他的“橙”功账,正是浩口原种场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
品种跟着市场走,技术跟着需求走。如今,浩口原种场以品种“焕新”和技术“赋能”破解发展瓶颈,不仅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更让农民的日子,像这挂满枝头的果冻橙一般,愈发甘甜红火。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罗珊珊、易振斌)
责任编辑:樊逸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