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实验室
国家级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
龙湾镇万亩小龙虾生态繁养基地
工人正在安装种植水芹菜的网箱
大棚内葡萄长势良好
朱昌军向记者介绍他们安装的自动卷膜控制器
图为授课现场
图为学院外景
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
精准发力持续创新筑牢产业发展基石
记者 王秋高 实习生 姚颖
春分过后,天气回暖,正是投放虾苗的好时节。眼下全市各地的虾农们正紧锣密鼓地忙着投放虾苗,他们所养的虾苗绝大部分都来自同一个地方——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高场办事处甘家塔基地看到,整齐划一的虾稻田旁,起虾、分拣、装车,虾农们个个忙得不亦乐乎。46岁的后湖管理区天新场办事处虾农徐保联一边打着手机,一边催促着基地农户罗功茂赶紧发货。
去年徐保联承包了后湖管理区140亩田开展虾稻共作,相比于其他地方,徐保联更青睐这里的小龙虾虾苗。“去年我从不同的地方购买虾苗,经过比对,发现还是这里的虾苗抗病能力更好,出肉率更高。” 徐保联说。
罗功茂告诉记者,现在买虾苗的,除了本地虾农,还有从我省其他地市赶来的养殖户,看中的就是基地虾苗的质量和成活率,目前他们的虾苗平均每天能卖出3万斤以上。
一段时间以来,小龙虾种质退化,单产不高,虾源奇缺,成为制约我市乃至全省小龙虾产业发展的瓶颈。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莱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建立的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应运而生。
截至目前,莱克公司已在高场、龙湾、运粮湖等地建成小龙虾生态繁养基地11400亩,超出规划面积1400亩。其中高场200亩研发中心和3000亩标准化养殖基地项目已建设完成,基地苗种繁育能力达30亿尾,供应商品虾600吨,中心年产值5000万元,可为全省100万亩养虾面积提供优质种苗,辐射带动全省300万亩养虾面积改造升级。
该中心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拥有全国唯一的小龙虾院士专家工作站,站内组建“一委三专班”(即专家委员会,技术专班、管理专班、推广专班),依托该中心开展良种选育、规模化繁育、健康养殖三大研究工作,2015年,中心从英国引进共计100公斤的宽大太平螯种虾,系我国首次引进该品种螯虾,也是我国螯虾品系改良研究的首次探索,之后又引进澳大利亚红鳌虾,试验成功后有望为我省乃至全国小龙虾养殖业带来一场重大革命。
小龙虾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种苗的培育和品种的持续改良。莱克公司董事长郑玉林告诉记者,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将做实、做远小龙虾种业,做大、做广原材料基地,建设国内最大、国际最先进的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打造全国现代农业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创建高产、高效的“虾稻共作”样板基地。
“我们将力争培育出生长提速15%、个体增大30%、抗病能力强的小龙虾新品系,实现小龙虾年繁育能力达到100亿尾。自主开发小龙虾核心繁育、养殖一体化基地10万亩,带领10多万农户联合创建种养示范基地100万亩,最终辐射全省小龙虾养殖面积700万亩,促进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郑玉林说。
龙湾“四水农业”——
产学研用结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 罗珊珊 通讯员 余云霞
烟花三月,杨柳依依。记者来到龙湾镇万亩小龙虾繁养基地,只见木质的亲水钓虾台在田边渐次排开,青青的芹菜在水波里摇曳,田埂上的葡萄架成了天然的绿色“走廊”,“走廊”尽头,黄桃树花儿开得正艳,好一幅生态田园景观图!创作这幅图的正是该基地负责人、潜江楚稻虾虾稻共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辉,他正在安排工人安装水生蔬菜网箱。
一水多用 一田多收
刘辉指着田里的水芹菜说:“这就是我们‘四水农业’中的水生蔬菜。”“四水农业”是指以虾稻共作模式为基础,在田埂上种植水果,在虾沟外围四周栽种茭白等水生蔬菜,夏秋季在虾沟种植菱角,冬春季在虾沟及稻田种植水芹菜,从而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俨然是农田里的“水立方”。
为什么要推广“四水农业”?“因为收入高。”刘辉的回答掷地有声。“‘四水农业’模式亩平收入7467元,约是虾稻共作的1.5倍,是纯稻谷种植的6倍。”刘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前年底开始建设,1800亩地共投入500万元,去年收回成本后盈利300多万元。今年还可以卖虾苗,收入更高,另外扩大了水生蔬菜种植面积,可卖40万元左右,水果若上市可获收入180万元左右。”
产学结合 科技创新
刘辉深知新时代新型农业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合作社内处处可见高科技元素——使用频振灯诱捕蛾虫,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对空气和水的氨氮含量等进行24小时监测,建沼气池肥水肥田……
不仅硬件上实现科技化,合作社还积极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聘请农科院水稻专家谢华安等做技术顾问,专题研究生长环境、水质、土壤、小龙虾病虫防治、良种选育繁育和优质水稻品种筛选种植等,并对池塘、虾稻、施肥量进行科学计算规划,使稻谷、龙虾品质更优,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在专家的科学指导下,我们创建了‘帝一贡’大米品牌。因安全生态绿色,口感佳、粒形饱满、米香味浓,十分畅销。去年每斤大米单价8元,仍供不应求。”刘辉说,他们还将在基地最好的位置建一所科研楼,方便专家进行研究。
因地制宜 农旅结合
该基地与章华台遗址隔岸相望,与万亩章华台花海毗邻而居,天然的地理位置,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像海绵一样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后,该基地开始围绕旅游产业做文章,发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使农业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结合龙湾万亩花海和章华台的旅游优势,我们将打造集钓虾、采摘、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将基地发展成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刘辉说。
该基地的探索也是该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该镇农办主任杨明华告诉记者,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镇以“增虾稳粮”为主,发展虾稻共作面积4万亩,蔬菜面积4000亩,粮食面积3.8万亩;积极调结构、转方式,从现有的“三色经济”(葡萄、龙虾、水稻)朝“四水农业”发展。同时,进一步抓好虾稻共作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成万亩基地1个,千亩基地2个,500亩的7个,合作社74个,家庭农场30余个,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熊口金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转”动生态农业产业链
记者 罗珊珊 通讯员 熊焘
农田亩均效益由1000元增长到2.5万元,实现这个跨越,金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用时仅1年。25倍的效益倍增是该公司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模式所带来的。
去年3月,该公司在熊口镇庆丰村流转500亩土地建起了葡萄种植基地。如今1年时间过去,记者走进金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葡萄种植基地,只见一座座白色现代化大棚内,滴灌管道整齐划一,葡萄支架林立,全自动卷膜控制器根据气温自动为大棚“穿、脱”覆盖膜、物联网在大棚内搜集各种数据……传统农田穿上科技的外衣脱胎换骨,6月底即将上市的葡萄亩均收益预计为2.5万元到3万元。
转方式:由粗放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
“我们的基地建设起点高、标准高,靠的是科技兴农。”市金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昌军告诉记者。
他们应用最先进的滴灌系统、大棚光伏薄膜技术;实行统一水处理、集中供应营养液、生物菌剂防治病虫害等生态种植管理方式,全程不使用化肥、农药,采用黑光灯、频振仪物理驱虫灭虫技术;采取农业物联网技术,运用大数据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全程可追溯的质量安全管理。
“高标准农田可比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要省时省力得多,而且更加可控。”朱昌军说,下一步,将逐步配套生产满足智能化生态农场需要的种子、生物有机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实现生态、绿色、有机、循环发展。
转模式:从单一农业到农旅融合发展
“这里有鄞红、早夏黑、美人指、巨玫瑰、阳光玫瑰、维多利亚等6个葡萄品种,6月底就能上市销售。除满足本地休闲采摘外,产品将销往江浙一带,亩平收益预计为2.5万元到3万元,收益比传统的种植水稻要高出20多倍。”来到葡萄园,朱昌军告诉记者。
首期500亩葡萄种植基地,共投资2400万元,后期将流转2000亩土地,相继建设猕猴桃、香梨、食用菌、花卉、反季节蔬菜等江浙地区优良品种种植基地。
“计划总投资1亿元,建设集农业科普基地、农耕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智能化现代农业综合园,致力于打造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集观光、旅游、采摘、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形成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旅游业产业链。”朱昌军说。
带扶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公司流转土地建基地,让农民既能收土地租金又能在家门口务工,走上致富路。“我将土地流转给基地能拿租金,又可以来这边打工,一年收入近2万元。”庆丰村5组村民郭孝忠说。
“通过流转土地,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带动63人就业。基地建成后还可以提供11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覆盖庆丰村贫困户28户37人),人均增加劳务收入1.8万元左右。”该村党支部书记孙德林告诉记者。
潜江龙虾职业学院——
致力打造潜江龙虾技工劳务品牌
记者 马煜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开设小龙虾专业了?”“学做小龙虾,去高职院校?”“2至3年的龙虾专业,到底学的哪些内容?”……近期,关于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潜江龙虾职业学院开设“小龙虾专业”的消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作为这条消息的主角,潜江龙虾职业学院也成了“网红”,引起网友们的热议。近日,记者带着一系列好奇和疑问,走进了潜江龙虾职业学院。
“潜江龙虾职业学院是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也是负责小龙虾专业的教学院校。”潜江龙虾职业学院院办副主任吴艳琴告诉记者,小龙虾专业有三个不同类别的发展方向,分别是烹调工艺与营养(2年制),为烹饪小龙虾方向;餐饮管理(2年制),为创业方向;市场营销(3年制),为小龙虾销售方向,旨在培养小龙虾产业人才,目前该专业的首批单招考试工作圆满结束。“3月11日至12日进行考试,共计162人报考,最终择优录取了86名学员,他们将于今年9月份正式入学。”
在学院的教室内,已经有学员在进行学习。据潜江龙虾职业学院教务部主任王中秋介绍,他们并不是今年招收的专科学生,而是各地慕名前来培训的人,他们学习的很多内容和高职学生类似。
“像我们这样没有烹饪基础的学员,练习翻炒铁砂以及装盘是每天的必修课。”在专门进行厨艺技能培训的教室内,学员王剑伸出磨破起泡的手说,“以后到店里去烧虾子,一天要做几百斤小龙虾,不这样练习,根本拿不下这份工作。”王剑告诉记者,学院里有系统化的厨师培训,从基本功到烹饪,逐步进行教学,烹饪小龙虾也是从清洗、选料等基础环节开始授课。
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地域学员的创业需求,学院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学院教务部老师张宏告诉记者,“我院出版了全国首套小龙虾烹饪参考教材,包含100余种小龙虾菜品供学员挑选,针对不同地域学员灵活教学,为他们量身打造课程。”截至目前,已经有一千余名学员从潜江龙虾职业学院走向全国各地就业创业。而未来,随着小龙虾专业的开设,还会有更多龙虾专业技术人才被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来,打造潜江龙虾技工劳务品牌。
据王中秋介绍,该院“十三五”期间计划培养万名小龙虾养殖师、烹饪师,开千家小龙虾加盟店,为潜江龙虾“万师千店”工程输送高素质的小龙虾专业人才。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