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汪军带领汪湖村百姓奔赴小康纪实
潜江日报 通讯员 娄婷婷 彭 迪 蔡冰冰浩口镇汪湖村位于318国道以南,辖14个村民小组,560户,共2340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27人.长期以来,由于该村农户承包地过于分散、种植结构单一,致使全村1万余亩土地一直得不到高效利用,无法推广虾稻共作高效种养模式,农民收入得不到明显提高.如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是市人大代表、该村党支部书记汪军一直以来最心焦的事.
集中土地,化零为整办大事
"唯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是脱贫良策."2017年,市委作出"决战虾-稻产业800亿"的战略部署后,汪军看到了机遇--汉宜高铁、汉宜高速、幸福二级路横贯全村,村域内水系发达,河流、沟渠星罗棋布,新干渠流经全村,与田关河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汪湖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做大做强虾-稻产业大有可为.
说干就干,汪军主持召开村"两委"会议统一思想后,决定利用高产农田项目建设的大好机遇,对全村土地进行整合、划分,以灌溉水源、农民住房、最大田块、最集中田块为主要参照进行连片,确保每家每户都有土地连通沟渠,方便群众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全村土地利用效率及价值.
一户一策,春风化雨人心齐
刚开始,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阻力很大.
汪军迅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对策,制定"四要"措施:要"汇好报",积极争取镇委镇政府大力支持;要"上好门",坚持尊重民意,充分协商,通过"亲带亲、邻带邻"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进一步统一思想;要"算好账",一方面算好产业增收账,让村民对于自己增收情况一目了然,另一方面算好家门口就业账,承包地整体连片整体运营后,老百姓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要"服好务",村工作专班按照"一户一策"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经每家每户签字认可后张榜公示,并及时上门完善承包权和经营权登记手续,颁发证照、建库立档.
汪军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走遍了全村14个小组、560户百姓,"磨破了鞋底、说破了嘴皮",收集意见、建议150余份,调解各种矛盾纠纷20余起,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产业富民的热忱,克服了一个个难题、跨过了一个个障碍,全村干部群众气顺心齐,齐心协力建设万亩虾稻共作基地的共识得以形成.
人人参与,标准种养效益好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汪湖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建成.同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对基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统一运行的"四统一"模式,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增加、贫困户增收脱贫的三赢局面.过去村里贫困户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家中土地分散,劳动起来费时费力,土地综合利用效益低;二是家庭成员因病因残,缺乏足够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土地又不具备流转价值;三是缺乏科学种田意识,种养技术普遍不高.基地建成后,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带来了就业岗位,更可以解放劳动力从事其他生产生活.每亩土地年流转收益在1000元以上,另外以土地入股享受分红收益,每户亩均增收2500至3000元,村集体增加年收入15万元,真正实现了人人受益、共同致富,长期困扰该村经济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
汪军代表通过带领群众发展虾稻产业扶贫,增强了全村贫困户的参与度,转变了过去"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了劳动致富的观念,达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扶贫效果,实现了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转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