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潜江虾稻”品牌大计 助推虾稻产业绿色发展——潜江虾稻绿色发展交流会发言摘登

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发布日期: 2019年06月19日 10:29:08 名  称: 共商“潜江虾稻”品牌大计 助推虾稻产业绿色发展——潜江虾稻绿色发展交流会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2019-06-19 10:29 来源:潜江市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

水稻绿色高效生产实践与展望

湖北省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游艾青

新形势下湖北水稻品种的优化

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矮化育种和籼型杂交稻的三系配套是现代水稻育种史上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的水稻育种水平继续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代表性品种为南优2号、汕优2号、V优6号,选用的恢复系主要是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IR24、IR26等材料,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第二代杂交水稻代表性品种为汕优63、威优64、汕优桂99,代表性的恢复系主要有福建选育的明恢63、湖南选育的测64、广西选育的桂33等。

选育明恢63解决了第一代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差以及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等问题,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恢复系。

杂交稻良种“汕优63”在世界4大洲的13个国家均有推广种植,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适宜做再生稻种植。再生稻作为一种轻简型栽培方式,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米质优、省种、省工、节水、调节劳力、生产成本低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适宜在南方单季稻区种一季光温资源有余、种两季光温资源不足的生态区种植。

潜江创新发展了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为稳粮增收提供了示范样板。虾稻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生产效益稳步提高,技术成熟的农户亩均纯收入少则2000元、多达 5000元以上,是单一种稻的3-5倍,为全省农民增收百亿元。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有“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专业合作社2419家、百亩以上种养大户7900个、千亩示范基地200多个、万亩示范区13个,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8个。产业呈融合发展态势,有莱克、华山等加工企业50家,打造了“潜江龙虾”“潜江虾稻”等知名品牌,探索发展了“小龙虾博览”“虾稻共作+乡村旅游”等文化旅游产业。

“虾稻共作”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小龙虾和水稻和谐共生,以虾带粮,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亩产小龙虾一跃上升到200公斤以上,稻谷600公斤以上,亩平利润超5000元,比单一种植中稻亩平增收3000元以上。

对于未来展望,培育“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及适应性广”等四性综合的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适合于全程机械化操作、深受农民喜爱的品种,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应尽的社会责任。

(记者 李淑雯 整理)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信息,世界谷物的产量从2008年20.72亿吨增加到2013年23.65亿吨,增长14.1%;2015年世界谷物产量为25.34亿吨,增长22.3%;2017年全球谷物产量达26.12亿吨,创出新高。我国粮食产量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代价大、效益低下、制约多等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不是总量不足,而是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和结构不合理,主要农产品出现了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三高”现象。人民群众对粮食的需求,也由吃饱转向吃好、吃营养、吃健康、吃安全,农业的功能正朝着农业+(旅游、文化、体育)在拓展。在质量兴农大趋势下,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应有更大作为。

数据显示,我国已连续10年大米的占有量超过消费量,世界大米消费需求的缩减,使大米经济面临着需求减少带来的挑战,这无疑会对我国稻米生产产生影响。我国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已大大降低,人口增长态势和人均稻米消费减少,表明我国大米总量需求短期内不会大幅上扬。结构优化、品质调优将是今后我国水稻生产主要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省水稻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的水稻品种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形势下产业发展需求,为促进湖北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为水稻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品种优化”行动势在必行。

针对生产上缺乏“精品”品种,主导产业和产品难以形成的情况,我们应该从高档优质稻(虾稻)品种、适合机械化、轻简化生产的杂交稻品种、再生稻专用品种、优质中粳品种、节水抗旱稻品种这五个方向开展重点研究。(记者 杨靖 整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曹凑贵

发展“双水双绿” 推动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要绿色发展,就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更加注重产品质量。

稻田种养是以水稻田作为基础,在水田放养虾、鱼、鸭等水禽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通过水稻与水禽动物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复合循环种养生态模式,被农业部誉为“农业发展的典范,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 成为农业转型的典范。2018年,全国稻田种养面积2800多万亩,湖北近700万亩,湖北稻田种养走在全国前列。

“双水双绿”是稻田种养的升级版,利用稻田资源,采用绿色新技术和新品种,通过水稻与水禽动物互惠互利,实现水稻、水产协同发展(双水),生产绿色稻米、绿色水产品(双绿)的产业发展模式。让生产过程来洁净水源,优化环境,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庶、乡村美丽的目标。

“双水双绿”模式的关键技术在于发挥虾稻互利共生的优势、协调水稻水产的矛盾,其主要特征是:一沟两草、一稻两虾、一还两晒。一沟两草是指在稻田开挖环形养殖沟(一沟),在田埂种草,在稻田种沉水植物(两草)。一稻两虾是在收虾后直播或移栽一季中(晚)稻,春季和秋季收两季小龙虾。一还两晒是指水稻收割后稻草还田,至少有两次晒田,一次在水稻分蘖末期,另一次在水稻灌浆结实后期。在水稻品种的选择上,要选择生育期在130天左右,稻米品质在国标三级以上,耐肥、抗倒、抗病性强,适合一季中(晚)种植,直链淀粉不高的品种,同时还要减施氮肥,提高品质。

利用“双水双绿”,推动乡村振兴,关键要通过生态振兴(生态良好)、产业振兴(产业发达)、人文振兴(幸福宜居),打造稻虾田园综合体,如交通、山水田林路、田园综合体、稻田公园,建设“双水双绿”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高档优质大米、特优功能性大米,放心水产品,同时打造“双水双绿”风情小镇,传承虾稻文化,发展乡村文化、打造乡村文明、建设宜居乡村,推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三产融合。

(记者 王秋高 整理)

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宗平

一心一意种好米

国粮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谢健

稻米产业现状与高质量发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黑龙江农垦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时,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简短八个字,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也凝结着总书记对“三农”的深厚情感和深切嘱托。

稻米产业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链包括种子、种植、收获、大米生产加工等等,大米相关标准的制定对推动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大米标准体系,包含原料类标准、产品类标准、规范类标准、方法类标准、机械类标准、基础类标准等等。同时,从2017年开始实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的现有资源,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组织,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减少浪费,增加收入,提高粮食产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并建立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

未来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实现稻米产品的安全化、多样化、方便化,生产装备的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稻米产业的集团化、集群化、全链化。

在产品多样化方面,可以根据各种米制食品的要求生产各类稻米制品,用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产品方便化方面,可以生产清洁米(免淘米)、方便米粉、方便米饭,包装要小型化、休闲食品化。

在生产过程中,要让资源、能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重点加强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建设,有利于掌握生产运行状况,优化设备的生产状况,提高生产效率。

在稻米产业发展规划上,要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建设功能布局更加符合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工业园区,健全供应链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更加深度融合发展。

(记者 王秋高 整理)

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瓦仓大米始终秉承“好大米是种出来的”理念,从种植的各个环节抓好水稻品质管控,通过筛选优良水稻品种、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推广绿肥改良土壤、加强稻田综合种养、全面实行绿色防控、建立水稻质量追溯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抓好水稻种植和田间管理,保证稻谷品质,确保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的大米。

我是个普通的农民,对土地有着根深蒂固的爱,我知道做农业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而是靠世代的传承与坚持才能见成效,正是带着这样的一份情怀,才让我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农业这条战线上。我时常告诉身边的人,做农业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对土地要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做好农业、种好大米。在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指导帮助下,瓦仓大米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2017年获得了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银奖。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宜昌时,品尝了瓦仓大米之后,赞许“不用菜也可以吃两碗”。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公司将继续围绕优质、高效、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传承农耕模式,以潜江小龙虾和虾稻产业发展为榜样,竭力将瓦仓大米发展成一个响誉湖北乃至全国的大米产业品牌,让广大消费者吃上优质大米、放心大米。

潜江日报(记者 杨靖 整理)

本版摄影:记者 刘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