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县(区)农业局(委):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3年8月15日在武汉召开了第五届第七次常委会议,审定通过了3个油菜新品种、2个小麦新品种和2个棉花新品种,现予以公告,请各地因地制宜组织示范推广.
附件:1、审定品种名单
2、审定品种简介
湖北省农业厅
2013年9月20日
附件1
审定品种名单
一、油菜
1. 珞油杂101(鄂审油2013002)
2. 蜀油168(鄂审油2013003)
3. 金油杂605(鄂审油2013004)
二、小麦
1. 漯麦6010(鄂审麦2013001)
2. 先麦8号(鄂审麦2013002)
三、棉花
1.鄂杂棉31(鄂审棉2013001)
2.天兴棉1号(鄂审棉2013002)
附件2
审定品种简介
一、油菜
1、珞油杂101
品种来源: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核不育两用系"G10A"为母本,"G50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油菜品种.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13002.
品质产量:2010~2012年度参加湖北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粗脂肪含量45.87%,芥酸含量0.7%,饼粕硫苷含量22.16μmol/g,品质达到"双低"油菜品种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12.61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9.43%;平均亩产油量97.74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19.38%.其中:2010~2011年度亩产224.38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5.16%;亩产油量106.99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15.37%.2011~2012年度亩产200.84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14.65%;亩产油量88.49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24.63%.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植株较高,中上部分枝类型,分枝性中等,抗倒性较强.苗期半直立,叶片中等大小,侧裂叶2~3对,叶缘有锯齿,叶色中绿,有蜡粉.花瓣黄色,呈侧叠状,平展.籽粒黑褐色,近圆形,较大.区域试验中株高180.0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194.6个,每角粒数20.3粒,千粒重4.31克.菌核病发病率8.84%,病指5.63,病毒病发病率0.20%,病指0.14;对菌核病和病毒病的抗(耐)性优于中油杂2号.出苗至成熟217.0天,比中油杂2号短0.1天.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亩栽0.7~0.8万株;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亩定苗1.5~2.0万株.2、科学施肥.氮、磷、钾、硼配合施用,底肥必须施硼肥;适时追肥,追肥以腊肥为主.3、适时防治病虫害.注意苗期防治蚜虫,花期防治菌核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
2、蜀油168
品种来源:四川省蜀玉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核不育两用系"5562AB"为母本,"R02-15"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油菜品种.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13003.
品质产量:2010~2012年度参加湖北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粗脂肪含量42.18%,芥酸含量0.4%,饼粕硫苷含量22.52μmol/g,品质达到"双低"油菜品种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7.71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7.21%;平均亩产油量87.73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7.45%.其中:2010~2011年度亩产220.37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3.28%;亩产油量94.98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2.42%.2011~2012年度亩产195.04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12.03%;亩产油量80.47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14.04%.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株高中等,抗倒性较强,下生分枝类型,分枝性中等.苗期半直立,侧裂叶2~3对,长柄叶叶片厚,小顶叶.叶色中绿,有蜡粉.花黄色,花瓣较大,呈侧叠状.籽粒黑褐色,近圆形,中等大小.区域试验中株高166.5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215.6个,每角粒数19.3粒,千粒重3.63克.菌核病发病率10.35%,病指6.05,病毒病发病率0.09%,病指0.08;对菌核病和病毒病的抗(耐)性优于中油杂2号.出苗至成熟217.5天,比中油杂2号长0.4天.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育苗移栽9月10日左右播种,亩栽0.8~1.0万株;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亩定苗1.8~2.0万株.2、科学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增施有机肥和硼肥;重施底肥,早施追肥,轻施腊肥.3、适时防治病虫害.注意花期防治菌核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
3、金油杂605
品种来源:荆州市金龙发种业有限公司用核不育两用系"龙06A"为母本,"0502"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油菜品种.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13004.
品质产量:2010~2012年度参加湖北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粗脂肪含量44.06%,芥酸含量1.0%,饼粕硫苷含量26.75μmol/g,品质达到"双低"油菜品种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11.7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9.01%;平均亩产油量93.45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14.14%.其中:2010~2011年度亩产223.16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4.59%;亩产油量101.27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9.21%.2011~2012年度亩产200.39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14.39%;亩产油量85.63公斤,比中油杂2号增产20.61%.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植株较高,抗倒性较强,中生分枝类型,分枝性中等.苗期半直立,侧裂叶2对左右,叶色中绿,有蜡粉.花黄色,花瓣较大,呈侧叠状,平展.籽粒黑褐色,近圆形,较大.区域试验中株高177.7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204.8个,每角粒数20.2粒,千粒重3.95克.菌核病发病率11.74%,病指6.97,病毒病发病率0.74%,病指0.63;对菌核病和病毒病的抗(耐)性优于中油杂2号.出苗至成熟217.3天,比中油杂2号长0.2天.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亩栽0.8~0.9万株;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亩定苗1.5~2.0万株.2、科学施肥.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施用,且必施硼肥;合理施用氮肥,氮肥的50%作底肥、25%作苗肥、25%作腊肥.3、适时防治病虫害.注意花期防治菌核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
二、小麦
1、漯麦6010
品种来源:漯河市农业科学院用"原阳1号///(漯152×82C6)F1/绵阳21//绵阳21"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小麦品种.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13001.
品质产量:2010~2012年度参加湖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容重806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3.13%,湿面筋含量27.7%,吸水率52.3%,稳定时间3.2分钟.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7.74公斤,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8.24%.其中:2010~2011年度亩产447.07公斤,比郑麦9023增产5.59%;2011~2012年度亩产428.41公斤,比郑麦9023增产11.15%.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品种.株型较紧凑.幼苗生长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株茎基部节间较短,叶片蜡质较厚,叶色深绿,剑叶窄长.穗层整齐度一般,后期熟相较好.穗纺锤形,外颖有紫褐斑,长芒,白壳,籽粒白皮、半角质.区域试验中株高83.7厘米,亩有效穗34.8万,每穗实粒数35.6粒,千粒重44.3克,生育期197天,比郑麦9023迟熟3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感赤霉病、白粉病和条锈病,高感纹枯病;田间倒伏轻于郑麦9023.
栽培要点:1、适期播种.鄂北10月中下旬播种,鄂东和江汉平原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亩播种量10公斤左右,保证亩基本苗15万左右.2、科学施肥.一般亩施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钾7~8公斤.注意平衡施肥、氮肥后移,一般氮肥60%作底肥,40%作追肥.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沟防渍,控旺促壮;看苗化控,防止倒伏.4、加强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抽穗扬花初期至灌浆中期进行1~2次"一喷三防".5、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小麦产区种植.
2、先麦8号
品种来源: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用"宛麦369/郑麦9023"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小麦品种.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13002.
品质产量:2010~2012年度参加湖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容重772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4.08%,湿面筋含量31.3%,吸水率57.8%,稳定时间6.7分钟,主要品质指标达到中筋小麦品质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3.13公斤,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5.57%.其中,2010~2011年度平均亩产435.46公斤,比郑麦9023增产4.64%;2011~2012年度平均亩产410.80公斤,比郑麦9023增产6.58%.
特征特性:属偏春性品种.株型较松散.幼苗生长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株茎叶有轻度蜡质,叶色深绿,叶片较宽,剑叶较直挺.穗层较整齐,后期熟相一般.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籽粒白皮、角质,穗上部有少量缺粒.区域试验中株高75.3厘米,亩有效穗35.7万,每穗实粒数30.8粒,千粒重45.6克,生育期192天,比郑麦9023早熟1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感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抗条锈病;田间倒伏轻于郑麦9023.
栽培要点:1、适期播种.10月下旬播种,不宜早播.亩播种量10~12公斤,保证亩基本苗15~20万.2、科学施肥.一般亩施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左右、氧化钾6公斤左右,注意增施锌肥、硼肥等微肥.磷钾肥及微肥可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应80%作底肥,20%作追肥.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沟防渍,控旺促壮;看苗化控,防止倒伏.4、加强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抽穗扬花初期至灌浆中期进行1~2次"一喷三防".5、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北部麦区种植.
三、棉花
1、鄂杂棉31
品种来源: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W01-22"作母本,"D13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13001.
品质产量:2008~2009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2毫米,断裂比强度31.6CN/tex,马克隆值5.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13.77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增产2.38%.其中:2008年皮棉亩产102.73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1.17%;2009年皮棉亩产124.81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3.41%.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杂交一代抗虫棉品种.植株塔型,株高中等,稍松散,生长势一般.茎杆光滑.叶片中等大,叶色淡绿,叶缺刻浅.花冠较小,花药白色.第一果枝着生节位较低,结铃性较强,结铃较均匀.铃卵圆形、较大,铃尖突起明显,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29.5厘米,果枝数19.3个,单株成铃数27.8个,单铃重6.09克,大样衣分42.05%,子指10.6克.生育期126.6天.霜前花率89.4%.抗病虫性鉴定:耐枯萎病、黄萎病,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亩栽1500株左右.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增施有机肥、钾肥和微肥.3、合理化控.严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避免化控过度.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及时整枝、打顶、抹赘芽;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天兴棉1号
品种来源:荆州市天兴种业有限公司用"T779"作母本,"鄂抗棉9号"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13002.
品质产量:2010~2011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1毫米,断裂比强度32.2CN/tex,马克隆值5.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09.45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增产5.30%.其中:2010年皮棉亩产100.77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4.65%;2011年皮棉亩产118.12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5.86%.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杂交一代抗虫棉品种.植株塔型,较高大,稍松散,通透性较好,整齐度一般.生长势较强.茎杆较粗壮,有稀茸毛.叶片较大,叶色深绿,苞叶较大.铃卵圆形、较大,铃尖突起明显,吐絮畅,后期缺肥易早衰.区域试验中株高135.5厘米,果枝数19.0个,单株成铃数28.2个,单铃重5.98克,大样衣分41.85%,子指11.1克.生育期127.5天.霜前花率80.7%.抗病虫性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亩栽密度1600株左右.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辅施微肥,增施钾肥、有机肥防早衰.3、合理化控.严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避免化控过度.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及时整枝、打顶、抹赘芽;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抄送: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办公厅,省科技厅,省工商管理局,省监狱管理局,各市、州、县(区)种子管理局(站),有关科研院所、种子企业.
湖北省农业厅办公室 2013年9月22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