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日期:2024-03-08 10:30 来源:潜江市统计局

     2023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起始之年,亦是立足“一城三基地”,奋力打造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的进取之年。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多重困难挑战的情况下,全市上下克服压力、逆境奋进,我市工业经济在2023年运行持续向好、稳健竞进。

  一、全市工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一)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增长态势守稳筑牢。全市2023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且始终高于全省平均。1-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分别高于一季度(4.5%)、上半年(7.8%)和第三季度(7.4%)3.7、0.4和0.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2.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

  (二)三大门类结构稳定,总体态势欣欣向荣。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4%,增长1.9%,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增长10.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增长12.4%。

  (三)行业增长总体平稳,支柱行业拉动明显。分行业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3%,拉动全市增加值上升5.6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拉动全市增加值上升3.3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拉动全市增加值上升0.1个百分点。

  (四)多领域拉动点突出,各项指标好干预期。分轻重工看,重工业增长较快。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4%,比轻工业(-13.0%)快27.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长24.5个百分点;分所有制看,非公经济拉动明显。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7%,比公有制企业(2.9%)快7.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长16.4个百分点;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拉动全市增长20.7个百分点。

  (五)高新产业实力攀升,现代产业体系完善。1-12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占比高于同期(6.2%)0.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6%)6.9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9%和95.1%,两大行业分别拉动全市当月工业增加值增长0.2和1.0个百分点。

  (六)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今年以来,我市规上工业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3.3%,降幅居全省第2;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04元,低于全省平均。根据2023年第四季度景气状况调查问卷,我市规上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景气指数分别为134.9和133.7,分别较2023年上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和14.1个百分点,反映我市工业景气状态和企业家信心向上态势较好。

  二、工业经济运行需关注的问题

  (一)高耗行业占比升高,绿色转型任重道远。2023年1-12月,高耗能行业增加值较去年同期上升20.8%,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2%)12.6个百分点,其中,高耗能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5%,较去年同期占比(38.0%)增加6.5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我市高耗能行业占比过高,并有上升趋势,且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显示我市工业经济结构亟需完善,转方式、调结构、新旧动能转换道阻且长。

  (二)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效益有待提高。一是全年停产注销企业较多,新增企业较少。截至12月,2023年新入库企业中,没有中型及以上企业,均为小微企业,且入库企业数较去年同期减少44.8%,缺少新的大型经济增长点。二是营业收入与周边市州相比较低,利润总额降幅较大。1-12月,我市规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700.86亿元,较去年同期降低10.8%,比全省平均(0.3%)低11.1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18.86亿元,较去年同期降低26.2%,比全省降幅(-10.6%)低15.6个百分点。1-12月全市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69%,较去年同期(3.25%)降低0.5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5.10%)低2.41个百分点,与周边市州相比,较仙桃(5.57%)低2.88个百分点;较天门(4.27%)低1.58个百分点。三是工业产品销售率较低。受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低迷影响,企业产品库存增加,1-12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68.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8%,超过全省平均(-1.1%)13.9个百分点;2023年1-12月,我市产销率为96.18%,虽高于全省平均(95.28%)0.9个百分点,但与去年同期(98.37%)相比,下降2.19个百分点。

  (三)工业产业结构失衡,传统产业亟待优化。今年以来,我市推进产业立市,其中部分行业增长迅猛,但也有少数行业增长态势疲软,甚至倒退。从重点行业来看。1-12月,我市重点化工行业拉动我市工业经济增长8.89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108.4%,较去年同期增长23.2%,是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从传统产业来看。纺织服饰、食品加工以及家具制造等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4%,拉低我市工业经济2.38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13.2%;从特色产业来看。我市以小龙虾为主导的水产品加工业,受季节因素影响,该行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3%,较前三季度(5.9%)降低1.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降低7.4%,拉低我市工业经济0.86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运行相关建议

  (一)推动实体经济新高潮,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着力扩大内需,切实激发市场主体。塑造发展动能的优势力量,常态化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不折不扣、直达快享落实好系列惠企政策,出台实施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稳健发展等政策措施。二是加强跟踪指导,密切关注发展动态。推动新建和规下达标工业企业及时申报入统,确保做到应统尽统,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有关部门要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扶持培育企业发展壮大,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创造工业转型新面貌,打开产业结构新局面。

  一是着力推动新兴产业“迭代出新”。在供需两侧协同施策,积极扩大投资、促进创新、拓展市场,加速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制造焕新”。扎实推动我省“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加快生产工艺和设备转型升级、创新迭代,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价值链高端迈进、技术工艺高峰攀登。

  (三)深化布局工业新产业,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循环发展,充分发挥我市资源禀赋优势,支持华润光伏、大唐清洁能源等企业建成运行,强化金澳焦化企业废弃综合利用,推动我市绿色工业发展取得更大成果,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加强与国内外优质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提升我市产业链整体水平。推动供应链协同,优化供应链结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拓展我市工业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