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潜江市城管委办公室组织园林街道、泰丰街道、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以及社区代表、物业公司代表等一行19人,赴宜昌考察学习了垃圾分类和“1245”街区治理经验。
考察首站来到时代印小区。时代印小区2022年建成,总户数1631户,现入住约1000户。去年以来,时代印小区推广“两袋对两桶”,将原先每栋楼前的垃圾桶设置点优化为4个小区分类投放点,并在投放点按比例设置厨余和其他垃圾容器,由物业公司对投放点进行日常运营维护。同时,市场化公司在小区内设置智能回收箱,整合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投放口,投递可回收物可获得返现,方便居民简单分类投放。

考察人员重点听取了“两袋对两桶”分类模式的落地应用情况,详细了解智能回收箱的使用运维、物业责任压实等关键举措。大家实地参观大件垃圾与装修垃圾临时堆放点,深入咨询其运营管理模式,直观体会到党建引领下,居民、物业、市场主体多方协同推进垃圾分类的显著实践成效。

园林街道社区代表感慨道:“得知时代印小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花费8个多月时间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垃圾分类,我对他们工作的细致性和执着劲深感佩服。”他同时表示:“我们社区也要主动靠前、积极联动,把这份耐心和责任心落到实处,全力配合物业及相关部门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在中南路美丽街区,考察人员对“1245”街区治理组织体系进行了详细调研。

中南路街区位于宜昌市城东核心区域,总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包含社区4个,以及环球港、兴发广场等四大商业综合体,是集商业与高密度居住为一体的核心街区。为解决各类民生问题,中南路街区创新实施“1245”治理体系。该体系以1个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下设社区党总支和商户自治委员会2个党支部,整合街办、社区、综合执法、商户及其他社会力量4种力量,通过群众诉求收集、议事、办事、公约、评价5种机制,持续开展共建活动,不断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和治理效能。通过查看治理案例的前后对比资料,考察人员深切感受到这一体系在垃圾分类及街区治理中的高效能。

走进土街头社区,“四合一”的可持续治理模式成为关注焦点。
据介绍,土街头社区在“撤桶并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并点设站”,建设“四合一”垃圾分类驿站,整合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可回收物交付”“大件装修垃圾临时堆放”和“便民服务”四大功能,腾挪了更多公共空间,改善了社区环境,构建“略有盈余”的可持续生态,破解了设施投入和运行管理难题。同时,通过积分激励,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打造成为垃圾分类宣传阵地和实践平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
考察最后一站,考察人员前往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由生活垃圾转运站改造而成,现有展览空间300平方米,是集宣传、教育、体验于一体的宣教阵地。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让考察人员全方位感受垃圾分类带来的生态环境与生活品质新变化,为我市后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考察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宜昌之行收获颇丰、获益匪浅,既开阔了工作视野,更汲取了实践养分。
街道相关负责人谈道:“此次学习让我们找到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新方向、好方法。接下来,街道将紧密结合辖区社区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宜昌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学习推行适配的垃圾分类新模式,持续深化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不断夯实美丽街区建设的坚实基础。”
市城管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宜昌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在基层治理领域的创新实践让人印象深刻,取得的显著成效更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这次考察不仅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先进地区的治理智慧,更在工作理念更新、方法路径拓展上获得了宝贵启发。下一步,我们将系统梳理总结此次学习所得,深入消化吸收转化,把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破解潜江本地城市治理瓶颈、提升工作质效的具体行动,以更务实的举措、更有力的担当,推动潜江城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