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规划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2-38025 主题分类: 财政 发布机构: 市财政局 发文日期: 2014年02月04日 09:05:00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4年02月04日 15:05:00 名  称: 潜江市“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4-02-04 15:05 来源:市财政局

《潜江市财政“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规划》是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届中全会精神和《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为指导,结合当前潜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行编制,是未来五年潜江市公共财政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切实加强收支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较好完成了“十一五”财政收支计划,财政支出较好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保证了各项正常支出、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全地域财政收入29亿元,比2006年13.9亿元增长108.6%,比2005年的11.2亿元增长159%,年均增长21%。地方一般算收入7.24亿元,比2006年的3.3亿元,增长2.18倍;比2005年的3亿元增长2.4倍,年均增长19.1%

财政收入质量有所提高。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2009年工商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54%,2010年可达到60.7%。

财政保障能力有所增强。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将达到28.32亿,比2006年的11.58亿元增长了145%。在支出预算的安排上,按照“先工资、后公用,先民生、再建设”的秩序进行安排,将干部教师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等支出在预算中打足,实现了“四个确保”。

财政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全面实行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实行了“三核一代”(编办核编、人事核标、财政核资、银行代发)的工资发放办法;推行了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节支率达到了9.5%;完善了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市直部门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延伸到21个区镇处。

财政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积极转变财政监管方式,实现了对企业财务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加强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管理、支出评价及监督检查;加强了社会保障财务、基建财务、农业财务、粮食财务管理;整顿了财政秩序,建立健全了财政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健全了财政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了业务制度、操作规程。

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开展了系统文明创建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实行了政务公开,树立了科学理财、廉洁理财、文明理财的新形象。

虽然全市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财政工作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不容忽视:一是可用财力不足,财政公用保障能力与基本公用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很突出。二是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加上经济领域的一些隐性负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三是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加强财政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衡快速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依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安排情况,本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积极稳妥的原则,确定“十二五”时期财政的奋斗目标是:全市全地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2015年达到58.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力争2015年达到14.5亿元。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全面构建稳固、平衡、协调的市级财政。

三、“十二五”时期财政收支预测

1、收入预测:“十二五”时期,市财政总收入在2015年达到30亿元,比2010的15亿元增长1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15年达到14.5亿元,年均递增15%,其中工商税收达到9.1亿元,年均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主要基于,近年来我市实施“一区两带三极”战略,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项目投资额度每年在50亿元以上,可实现税收1.5亿元;招商引资企业项目投产,可实现税收1.5亿元;枯竭型城市转型、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转型可产生税收1亿元;水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市企业发展、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和三产业发展可实现税收1亿元;加强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集中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门店出租管理等可增加收入1000万元。

2、支出预测: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全市财政支出到2015年预计将达到33.32亿元,比2010年的28.32亿元增加5亿元。

四、“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一)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健全和完善财政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公平、规范、透明、高效的财政运行模式。

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满足公共需要出发,以完善财政预算体系为重点,继续深化公共支出改革,着力解决财政支出运行中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财政参与社会分配和再分配的职能,理顺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职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创新财政支出管理方式,通过规范程序、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公共财政的科学发展职能。

1、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部门预算实行收支脱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相互分离、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机制,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

3、稳步推进非税收入年度预算编审工作,加快实行非税收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和统筹安排。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实行所有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

4、稳步推进支出管理改革,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改革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会议费、接待费、出国考察等一般消费性支出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以公务用车相关支出为重点的职务消费支出方式的改革。

5、认真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健全制度,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规划,扎实推进政府采购工作。

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三农”和现代农代发展。

(三)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

1、着力培育和提升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二五”时期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战略调整的关键阶段,必须将扩大需求的着眼点放到国内需求上来,把握好扩大内需的基础性环节。

2、支持两型社会创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整合各类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与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有关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和重大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发挥财税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资金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资金投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三是落实好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3、高度重视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一是进一步落实《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就业制度,加大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重视支持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特别是支持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用制经济,积极落实就业优惠政策,促进返乡农民工、下岗再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确保就业岗位的创造和就业水平的稳定。二是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特困人员生活救助制度。进一步解决好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问题,逐步建立优抚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建立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改善残疾人住房条件,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财政代扣、税务代征,建立健全贫困残疾康复服务体系。

4、引导促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三个结构”优化调整的资源有效配置。一是继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动经济增长实现“三大”转变的决策部署和建设“一区两带三极”的战略任务,密切关注国家的政策动态,积极支持做好新增项目资金申报争取工作,支持新上一批重大项目,增强发展动力;大力支持项目库建设,开发和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强化资金监管,力争尽早发挥经济效益。二是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运用各种财税手段,大力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牢牢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大力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积极筹措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认真落实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本金政策,完善担保体系,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居民消费。进一步清理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部分收费标准,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大家电、摩托车下乡的宣传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发放进度。积极支持推进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加强农村流通市场建设,扩大消费需求,拉动我市经济增长。五是着力提高财政筹融资能力。用好政府投融资平台,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支持我市经济建设。在积极作为基础上,更需注意防范风险,规范和加强监督管理,做到“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六是积极支持三产业协调发展。按照“巩固一产、提升二产、做大三产”的要求,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汉宜铁路潜江段建设及第二届曹禺文化周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着力支持“百亿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支持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及房地产业发展。七是着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重点支持招商引资活动,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加大对“三区三园”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积极支持承接产业转移。支持重点外贸行业发展,促进外贸出口结构调整,努力促进提高我市经济外向度水平。

(四)依法加强税费征管,进一步完善收入管理机制,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

1、强化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税收与经济增长、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把经济增长及时足额反映到财政收入的增长上来。进一步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严查擅自减免和行征后返行为,防止跑冒滴漏。抓重点税源,抓地方小税,进一步挖掘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地方税种的增收潜力,使这些小税种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

2、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大征管力度,降低征收成本。

3、加强彩票、住房公积金、土地收益的管理。

(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保障重点支出,为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理好财、用好财

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财观,规范财政支出的范围和重点,进行财政支出的结构性调整,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保证工资发放的基本前提下,使财力更多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一是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二是贯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政策,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三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四是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五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求助体系建设。六是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七是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投入。八是加大政法部门的投入,促进建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法治环境。九是加大生态环保、低碳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

(六)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依法强化财政监督,确保财政收支行为规范有序、安全有效。

1、加强财政法治建设,大力宣传财政法规,营造依法理财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推进财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加强财政行下许可事项管理,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行政审批程序,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

2、依法强化财政监督,扩大财政监督范围,完善财政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体制结算工作,继续加强财政内部监,扩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范围,积极开展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和执政处罚工作。

3、加强会计工作和行业监管,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行业公信力。

4、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监控,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建立有效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

5、加强财政性投资项目资金的管理。一是加强国债项目资金管理,规范资金拨付使用程序,推行跟踪问效管理,强化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二是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监管。

6、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财政监管,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支持其发展,促进地方金融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七)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财政基础工作。

一是规范财政工作程序。全面提高财政机关的运转效能,进一步加强财政内部管理,加强财政系统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做到“四个一流”,即造一流的环境,建一流的团队,用一流的管理,创一流的业绩。二是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推动财政业务处理和办公自动化,在公文、人事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三是着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反腐倡廉、源头治本工作力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作用机制,做好公开、公正、透明,使优秀人才担当重任;加强文化建设,凝聚力量,打造财政品牌。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