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2-37948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潜江市交通运输局 发文日期: 2016年11月04日 10:51:55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6年11月04日 10:51:55 名  称: 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6-11-04 10:51 来源:潜江市交通局

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项目负责人

规划总负责人

项目单位负责人

总工办主任

总工程师

总经理



潜江市交通运输局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目  录

第1章概述 - 1 -

1.1 规划背景 - 1 -

1.2 规划依据 - 2 -

1.3 规划内容 - 2 -

1.4 规划范围与期限 - 3 -

1.5 规划思路及技术路线 - 3 -

1.6 规划主要结论 - 4 -

第2章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 7 -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7 -

2.1.1 地理位置 - 7 -

2.1.2 行政区划 - 8 -

2.1.3 自然资源 - 8 -

2.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10 -

2.2.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10 -

2.2.2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12 -

2.2.3 工业体系发展现状 - 13 -

2.2.4 商贸及服务业发展现状 - 13 -

2.2.5 特色旅游业发展现状 - 14 -

2.2.6 社会人口发展现状 - 14 -

2.2.7 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 15 -

2.3 “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 16 -

2.4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 18 -

2.4.1 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 19 -

2.4.2 面临的挑战 - 21 -

第3章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分析 - 24 -

3.1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 24 -

3.1.1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 24 -

3.1.2 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分析 - 28 -

3.1.3 主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 38 -

3.2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 40 -

3.3 综合运输需求分析 - 41 -

3.3.1 需求特征分析 - 41 -

3.3.2 发展趋势分析 - 42 -

3.4 综合运输需求预测 - 43 -

3.4.1 预测思路与方法 - 43 -

3.4.2 综合运输需求总量预测 - 43 -

3.4.3 综合运输结构趋势预测 - 45 -

第4章总体思路、发展定位及目标 - 48 -

4.1 指导思想 - 48 -

4.2 基本原则 - 48 -

4.3 发展思路 - 48 -

4.4 总体定位 - 50 -

4.4.1 城市发展定位 - 50 -

4.4.2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 51 -

4.4.3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定位 - 52 -

4.4.4 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定位 - 52 -

4.5 发展目标 - 54 -

第5章主要任务 - 56 -

5.1大力发展综合交通,构筑高效运输服务体系 - 56 -

5.1.1构筑综合交通大通道,实现“内畅外联”高效运输 - 56 -

5.1.2完善综合交通大网络,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 63 -

5.1.3建设综合交通大枢纽,实现客货高效多式联运 - 85 -

5.2大力发展民生交通,提升客货运输服务质量 - 94 -

5.3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建设交通信息示范工程 - 97 -

5.4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促进交通行业节能减排 - 99 -

5.5大力发展平安交通,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 100 -

第6章保障措施 - 103 -

6.1项目建设排序及分类 - 103 -

6.2保障措施 - 104 -


第1章概述

1.1 规划背景

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坚持“扩大内需”和“中部崛起”战略,稳步推动经济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力争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

湖北省正在积极推行“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稳步推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取得更大成效,奋力开创“五个湖北”建设新局面。2015年湖北省“两会”对“三维纲要”(“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进行了微调,明确要将“绿色决定生死”放在首位,2030年建成“生态省”。武汉城市圈被国家赋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权力,这为城市圈的发展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潜江市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大力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为“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潜江冲刺全国百强,建设“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打造荆楚明珠,支撑湖北构建“一元多层次”体系,推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潜江市资源枯竭城市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期、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湖北省“两圈两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深入贯彻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以资源枯竭城市发展转型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发展为主线,打造科学发展、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和具有浓郁水乡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目标,特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依据

1、国部级依据

(1)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11

(2)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国务院,2014.09

(3)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2020),原铁道部,2008.10

(4)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2013.06

(5)《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2007年。

(6)《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交通运输部,2005年。

2、湖北省依据

(1)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09

(2)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湖北省交通运输厅,2016.5

(3)湖北省省道网规划纲要(2011-2030),湖北省交通运输厅,2012.07

(4)湖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11~2030),湖北省交通运输厅,2012.10

(5)湖北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2011-2020),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06

(6)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2013-2020年),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

3、潜江市依据

(1)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潜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02

(2)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3)潜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潜江市人民政府,2009.04

(4)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潜江市交通运输局,2010

1.3 规划内容

1、全面分析和评判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现状,找出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家及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分析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2、结合当前国家、湖北省及潜江市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潜江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再综合考虑潜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产业布局等因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未来客货运输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

3、在分析和总结潜江市“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现状分析和未来需求预测,明确提出潜江市“十三五”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

4、根据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国家公路网规划、湖北省省道网规划纲要等国省级上层规划,结合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及客货运输需求预测情况,研究提出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布局方案。

5、根据“十三五”期潜江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具体项目功能发挥,结合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体系规划布局方案,研究提出潜江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重点建设任务,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1.4 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潜江辖6个办事处、10个镇、6个管理区(农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街道办事处:园林办事处、广华办事处、杨市办事处、周矶办事处、泰丰办事处、高场办事处;

乡镇:熊口镇、高石碑镇、老新镇、王场镇、渔洋镇、龙湾镇、浩口镇、积玉口镇、张金镇;

管理区:白鹭湖管理区、总口管理区、熊口农场管理区、运粮湖管理区、后湖管理区、周矶管理区;

省级经济开发区: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

2、规划期限

“十三五”时期,即2016-2020年。

1.5 规划思路及技术路线

规划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掌握综合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了解熟悉潜江市的综合交通运输需求。通过综合分析现有规划成果,确定潜江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思路与目标,拟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布局方案,提出重点建设任务及保障措施。本次规划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1-1 潜江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技术路线

1.6 规划主要结论

全面实施“2624行动计划”。即:构筑“一纵一横”2条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十”字型高速公路网、“三纵四横”普通国省道网、畅通完善的农村公路网、“一纵一横一专”铁路网、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网和通用航空运输网6张交通网络;打造园林城区和张金“一主一副”2个综合运输枢纽;实施民生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4个交通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衔接顺畅、服务优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十三五”时期,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约657.8亿元。其中铁路27.23亿元、公路162.25亿元、港航18.15亿元、站场35.83亿元、物流180.68亿元、交通信息化3.66亿元、通用机场10亿元,城际轨道交通220亿元。综合交通占全市社会总投资比例为8.2%。

——公路: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083.1公里,相比2015年增加1011.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03.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142.5公里/百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级公路29条,395.2公里,二级公路9条,127公里。全面消除国省道断头路并达标;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油田、国有农场、旅游景点等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实现100%的区、镇、处通一级公路,100%的相邻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100%的通客车农村公路达到双向二车道5米及以上标准。

——铁路: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106公里,铁路密度达到5.29公里/百平方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45%、100%。

——水运:全市航道总里程264公里,四级及以上航道占航道总里程的比重大于43.9%。形成以泽口、红旗、金澳科技石化综合码头以及兴隆等码头组成的“两滨海新区、八个港点”的布局体系。港口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泽口、红旗等主要港区通达一级公路。到2020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00万吨。

——航空:启动潜江通用机场建设,实现潜江航空运输“零的突破”;进一步推进潜江高铁站加入武汉“空铁通”联运。

——城际轨道交通:启动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潜江融入武汉城市圈。

——物流:建设二个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七个专业化物流中心和多个农村物流配送站(点),发展14家AA级以上物流企业,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引导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积极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显著降低。

——运输效率:构筑潜江与长株潭、襄阳-十堰都市区“3小时交通圈”;与武汉、宜昌-荆州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实现从园林城区到境内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港口码头等不超过30分钟,相邻乡镇之间20分钟通达的“半小时交通圈”。园林城区周边25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行率达到100%,全市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行率达到60%。

——信息化:建立交通云数据中心、交通指挥应急中心、12328交通运输服务平台、智能交通出行服务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全市三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和手机购票。境内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到100%,城区公交IC卡覆盖率达90%,智能公交电子站台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四好”农村公路和危化品运输安全监管的信息化管理等。

第2章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潜江,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位于东经112度29分至113度1分,北纬30度4分至30度39分,湖北省中南部城市。北枕汉江,南接长江,东邻仙桃通武汉,西接荆州达宜昌,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潜江是武汉城市圈的成员之一,处在武汉城市圈的西缘,与仙桃、天门共同构成武汉城市圈的西翼,处于湖北城镇发展主轴——沪蓉高速公路暨长江湖北北段城镇发展轴之上,处在湖北省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襄阳都市区和宜昌都市区为支撑的“品”字型城镇空间格局的中心腹地,是湖北中西部与武汉城市圈联系的纽带,武汉城市圈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工业原料基地、工业协作区、城市圈西部商贸流通中心、人文生态宜居城市。


2.1.2 行政区划

潜江为副地级城市,为省级直管市,辖9个镇,6个办事处,6个管理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1)10个镇:渔洋镇、老新镇、张金镇、龙湾镇、熊口镇、浩口镇、高石碑镇、积玉口镇、王场镇;

(2)6个办事处:园林办事处、广华办事处、周矶办事处、杨市办事处、泰丰办事处、高场办事处;

(3)6个管理区(农场):后湖管理区、熊口管理区、周矶管理区、总口管理区、运粮湖管理区、白鹭湖管理区;

(4)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

2.1.3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潜江市土地总面积2894263.5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4%。2002年底耕地面积1667325亩,占57.6%;园地面积25978.9亩,占0.90%;林地面积10637364亩,占3.68%;草地182.5亩,占0.006% ;水面731697.15亩,占25.2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241.75亩,占7.0%;交通用地77449.5亩,占2.68%;未利用地75775.05亩,占2.62%。

2、水利水产

潜江境内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汉江、东荆河等长江支流贯穿全境。百里长渠、城南河、田关河、西荆河等21条排灌干渠、借粮湖、返湾湖、冯家湖、白露湖、张家湖、苏湖等6个湖泊遍布潜江市,其中湖泊面积2.7万亩。潜江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9~1988小时,全年无霜期约250天。最适宜温、热水性鱼类养殖,发展水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0年,潜江市有各类渔场175个。2007年,渔业养殖面积26.4万亩,其中,发展虾稻连作面积10.8万亩,网箱养鳝48.2万口;水产品产量10.44万吨;水产品加工量达到7.73万吨,出口创汇达到5236万美元;渔业行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1.6亿元,占潜江市农业总产值的35.2%。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10万亩,已建立四大高效名特优水产养殖基地,即以积玉口、龙湾、浩口、渔洋为重点的10万亩虾稻连作养殖基地;以熊口、浩口、张金、龙湾、周矶等地为重点的50万口网箱养鳝基地;以龙湾、张金、浩口为重点的5万亩鱼猪鸭鹅联养基地。

3、林业

潜江市形成以农田林网为主体,道路河渠绿化为骨干,城镇村庄绿化为重点,网、带、片、点紧密结合,乔、灌、花、草相配置的平原绿化体系。潜江市有林地面积45万亩,森林覆盖率16.1%,活立木蓄积量151万立方米,农村村庄绿化覆盖率68%,道路绿化率96.5%,农田林网绿化率92%,水系绿化率93.8%,城镇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4平方米,潜江市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86%。

潜江林业在继续承担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同时,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突出林业项目招商引资,加强资源培育与管护,不断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形成了以苗木花卉产业为基础,以杨木精深加工为带动的新型林业产业化格局。潜江市杨木加工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产品科技含量增加,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值过亿元;苗木花卉基地面积达1.5万亩,年销售额过亿元,林业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己成为带动市域经济增长的新型朝阳产业。

4、矿产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北部,包括潜江大部和天门、仙桃各一部分,面积约 2500平方公里。已探明在潜江凹陷富藏石油、天然气、卤水、岩盐、钾盐、钾芒硝、无水芒硝等矿产资源。潜江境内还有矿泉水、陶土等地下资源。

潜江凹陷岩盐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岩盐累计厚度约1800米,矿产埋藏深度700~2145米,估算盐岩的地质储量为7900亿吨,相当我国盐都自贡市的20~30倍。其中,潜江境内的潜一段到潜四段下均有盐层富集预计厚度大于1800米,经湖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鄂储决字[1991]02号和鄂储决字[1991]05号划定可供开采的3.45平方公里湖北省潜江市王场油田北部潜江段和湖北省潜江市园林盐矿区蔡湖矿段可供开采0.66平方公里的盐矿面积中,盐岩储量分别为13.64亿吨,芒硝储量为1.18亿吨,盐层氯化钠含量为64.11%至85.47%。C+D级盐矿石量3675.1万吨,纯盐量3302.8万吨,硫酸钠(Na2S04)为68.9万吨,氯化钠(Nacl)平均品位为89.9%。钾盐矿藏,矿产深度为1643~3040米,矿产厚度0.42~1.32米,预测分布面积为110平方公里,钾盐矿层主要是钾芒硝,无水钾镁矾。

2.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2.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总体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潜江的经济发展迅速。至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57.57亿元,同比增长7.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85亿元,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5.5亿元,增长1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6.1亿元,增长12.8%。

2-3 潜江市历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年份

人口
(万人)

GDP
(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006

100.01

125.28

52.61

49.44

2007

100.23

156.63

58.05

58.05

2008

100.66

211.82

88.32

72.33

2009

101.63

234.01

123.96

68.83

2010

102.14

290.67

172.87

83.61

2011

102.97

378.21

175.55

99.60

2012

103.00

441.76

237.06

115.44

2013

103.79

492.70

303.26

131.56

2014

540.22

370.0

149.0

2015

557.57

435.5

186.1

2-3 潜江市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情况

2、三次产业结构

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5:54.8:32.7。二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9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0个百分点。

2-4 潜江市历年三产业结构指标(亿元)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6

26.80

56.47

42.01

2007

33.36

70.44

52.83

2008

35.70

112.71

63.40

2009

41.19

121.09

71.73

2010

48.20

152.06

90.41

2011

55.27

217.60

105.34

2012

60.30

260.20

121.26

2013

65.00

290.97

136.73

2014

68.07

316.86

155.29

2015

69.89

305.17

182.52

2-5 潜江市历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6

21.40%

45.10%

33.50%

2007

21.30%

45.00%

33.70%

2008

16.90%

53.20%

29.90%

2009

17.60%

51.75%

30.65%

2010

16.60%

52.30%

31.10%

2011

14.60%

57.50%

27.90%

2012

13.70%

58.90%

27.40%

2013

13.2%

59.1%

27.8%

2014

12.6%

58.7%

28.7%

2015

12.5%

54.8%

32.7%


2-4 潜江市历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2.2.2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潜江市农业发展正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总目标,紧紧围绕“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大服务为工作重心,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创新为驱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潜江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潜江市现代农业发展提速,最明显的成效是特色更特、优势更优。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26万亩,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1%。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6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7:1。莱克水产、华山水产分别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综合十强和十佳创新型龙头企业。承办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等现场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开展第二届章华质量奖评选。“楚江红”小龙虾获中国农交会金奖,“虾乡稻”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喜颂”、“园林青”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最明显的标志是项目更多、业态更新。中伦国际纺织城、生态龙虾城、128奥特莱斯生态购物城、博通电器物流中心、龙湾遗址博物馆等项目顺利推进。体育馆、世博馆、章华台基址展示馆开馆运营,举办旅游发展高端论坛,推出“休闲旅游一日游”,接待游客57.5万人次。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组建全市首家电商平台,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挂牌,举办首届潜江小龙虾网购博览会、特色农业电商转型论坛。

2014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8%;农业增加值68.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全年粮食总产量53.27万吨,增长2.4%;牲猪出栏113.34万头,同比增长2.1%;家禽出笼1760万只,同比下降26.9%;水产品产量12.01万吨,同比增长5.7%。

2.2.3 工业体系发展现状

潜江作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在改造提升“化工医药、油气开采、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传统产业的同时,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三大新兴产业,“5+3”战略助推潜江新型工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潜江依托“5+3”调整战略,整合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金澳科技、金华润等骨干企业,建设汉江沿线“生态循环化工走廊”,打造中国无机化工产业基地,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园林、杨市、总口三大工业园融合发展为大园区,形成总面积70平方公里的“一区五园”构架的发展格局。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43.24亿元,比上年增长8.9%,完成工业增加值28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不变价)。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可比价),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可比价)。

“十三五”时期,潜江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新型工业体系,制定潜江行动规划。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以上。构建以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大健康、光信息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家居制造等八大工业产业新体系。

2.2.4 商贸及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按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10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乡村零售额4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9.66亿元,增长20.9%;零售业108.82亿元,增长12.4%;住宿业3.95亿元,增长16.2%;餐饮业27.77亿元,增长19.0%。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65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出口437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8%;进口280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4.3%。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2.2.5 特色旅游业发展现状

2010年,潜江市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1.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1 %;国内旅游收入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2-5 潜江市历年旅游收入及接待人数情况

年份

旅游收入
(亿元)

接待旅客人数
(万人次)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万美元)

2006

41.00

2.61

7.58

2007

39.00

2.65

5.10

2008

29.31

1.49

36.34

2009

35.63

--

37.20

2010

41.71

2.60

--

潜江市继续加强文化事业发展,推进“三馆一站”(博物馆、曹禺纪念馆、曹禺祖居博物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潜江市被纳入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举办花鼓戏名家名段演唱会和“戏迷潜江”、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承办第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潜江)选拔赛。兴隆水利枢纽投入运营,建成章华台遗址展示馆、世博湖北馆,曹禺大剧院、龙湾遗址博物馆开始建设。推出潜江“春季一日游”旅游线路,来潜江吃虾、旅游人次8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0.07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29.96万美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33万美元。全市星级饭店3个。以企业为主体举办第四届龙虾节。深化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连续五届被授予省级“文明城市”称号。

2.2.6 社会人口发展现状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5.44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其中:城镇人口49.82人,乡村人口45.62万人。城镇化率52.20%。全年出生人口10114人,死亡人口3546人,人口出生率为9.73‰,死亡率为3.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2‰。

2-6 潜江市历年总人口及增长率情况

2.2.7 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2013年全市重大规划编制项目邀请国家级设计机构参与招标,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形成“一五十百”(一个大城区,张金、浩口、熊口、老新、高石碑5个中心镇,10个特色镇,100个中心村)城镇发展体系。编制完成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食品产业园片区、园林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借粮湖景观概念性规划、交通和电力等专项规划,完成园林城区水体连通、红梅路片区等城市重点工程、重要节点设计。出台“两违”控管办法,打击“两违”行为。筹资22亿元推进“四城同建”(老城、油城、新城区、产业城)。老城区完成318国道复线改造配套、红梅路西扩等建设,建成市政及背街小巷改造项目,启动水系连通、西门景观改造等建设;新城区完成市综合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主体工程,兴隆大道、清远路建成通车,黄岭等6个公寓达到入住条件,中南世纪城等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拆迁560户,建设还建房1280套(户),推进袁光大道南延、王周线、紫光路北延等产业城主干道和配套设施建设、征地拆迁、还建安置,完成潜药南路及杨市——总口工业园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油城建设推进熊口“四化同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示范试点镇建设,开展迁村腾地、土地流转;襄岳线新农村示范片、21个镇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涌现出一批省级生态村、宜居村庄。


2.3 “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二五”以来,潜江抢抓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安全保障和应急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二五”时期,潜江市交通运输固定资产规划投资为103.43亿元,规划项目61个。其中公路项目27个,投资80.72亿元;站场项目16个,投资1.29亿元;港航项目9个,投资7.29亿元;物流项目9个,投资14.13亿元。新建高速公路41公里,一级公路改扩建160.92公里,二级公路改扩建200.54公里,所有干线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

到2015年底,全市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60.8亿元,占规划投资的60%。其中完成高速公路建设20公里,占规划目标的49%;完成一、二级公路改造升级95公里,占规划目标的26%;所有区、镇、处通了二级公路;完成站场建设投资1亿元,建成等级客运站25个,占规划目标的156%;港航建设投资1.02亿元,占规划目标的14%。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1)公路建设全面提速。201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为3071.66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5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3.452公里,普通公路按技术等级分,一级公路85.67公里,二级公路315.463公里,三级公路69.444公里,四级公路2533.048公里,等外公路4.006公里。普通公路按行政等级分,国道49.629公里,省道104.383公里,县道604.4公里,乡道1067.599公里,专用公路31.487公里,村道1151.43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3.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值136公里/百平方公里12.7个百分点,处于湖北领先水平。2015年底,全市现有公路桥梁286座/12871延米,其中特大桥2座/2652延米,大桥11座/2322延米,中桥76座/3990延米,小桥197座/3908延米。全市公路养护里程达到3008.93公里。

(2)港航建设积极推进。航道方面,完成汉江三级航道整治、江汉运河航道新建工程,连通了长、汉两江,形成了810公里的高等级航道圈。2015年底,全市拥有汉江、江汉运河、内荆河、东干渠等9条内河航道,航道里程达到264公里,其中三级航道里程达64.3公里,五级航道达51.8公里,六级航道达65.5公里。港口方面,拥有泽口、红旗2个百万吨级港区,港口年吞吐能力达200万吨,其中2015年完成港口吞吐量95万吨。泽口港区规划新建4个1000吨级泊位已获得批复。

(3)铁路建设突破发展。“十二五”时期,汉宜铁路建成通车,其中潜江段通车里程约45公里,设计时速250km/h,可实现潜江1小时内到达武汉、宜昌、荆州等地,8小时内到达重庆、上海、成都等地,潜江迈入高铁时代。潜江货运铁路支线是潜江市一条重要的货运铁路线,已顺利开工。

(4)站场建设卓有成效。全市建成等级汽车客运站25个,其中一级站1个,二级站1个,三级站1个,四级站11个,五级站11个,港湾式候车亭137个,招呼站206个。市公交总站于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启动了潜江高铁新区综合换乘枢纽及配套项目建设。社会企业投资建设的捷阳物流、鑫园物流、博通物流等物流园区快速发展。

(5)管道运输协调发展。江汉油田采用输油管道进行油品运输,在1988年高峰期,全市输油管道总长达到232.6公里,年输油量为316.9万吨,但截至2015年油田全部管道总长减至51.1公里。江汉油田盐化总厂于1999年建成厂区至红旗港区专用管道3条,专门用于盐化厂内部的输卤、输碱液和输污水,输卤管道总长2540米,输卤量为每小时50立方米。天然气运输方面,“西气东输”的“忠武”管线主管网沿汉宜高速公路途经本市,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2004年,潜江建成输气门站一座,完成了园林城区天然气管道布局。

2、运输服务能力有效提高

运输装备大幅提升。公路客运方面,2015年底全市拥有班线客运车辆625辆14384座,其中省际客运班线22条,客运车辆49辆1131座,市际客运班线62条,客运车辆168辆4110座,农村客运班线75条,客运车辆388辆7215座,中高级客车达到290辆,占比超过46%。旅游客运车辆达到13辆550座,全部为高级客车以上水平。出租客运车辆达到350辆1750座,全部达到中级轿车以上水平。公路货运方面,全市营运货车达到9096辆46258吨,道路危险品专用车辆632辆12512吨,占货车总数的7%,特种专业车辆达到829辆,占货车总数的9%以上。水路运输方面,全市拥有船舶77艘,平均载重吨达到800吨,单船最大载重吨达到4000吨,新增运力3579吨,船舶运输总运力达到50000吨,是“十一五”期间运力的108%。

客货运量快速增长。全市年客运量3290万人,客运周转量176343万人公里,货运量2367.9万吨,货运周转量459215万吨公里。“十二五”时期年客运量年均增长率为13%,货运量年均增长率为21.9%。

邮政建设突飞猛进。“十二五”时期全市邮政普遍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快递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全市邮政业改革、发展、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邮政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村邮站已经覆盖全市100%的镇村。

3、交通行业改革全面深化

加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率先组建交通运输执法支队,建立了权责清晰、监管有力、执行高效的交通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财务制度改革,全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加强交通系统资产、资本、资金、资源管理。加强行业筹融资改革,组建楚道交投公司,搭建了交通建设的筹融资平台,确保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完成了园林至总口、园林至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王拐)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取消了长达11年的轮岗制度,实行全员上岗、定岗定责、绩效考核,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4、交通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交通运输市场更加规范。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常年在重点时段和区域,组织开展水陆客运市场、出租车行业、公路货运等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非法经营、倒客宰客、拒载绕行、超限超载等不法行为,提高运输市场管控力度、强度和准确度。城市公交更加便捷。我市现有公交线16条,公交车304台(其中园林城区公交线10条、203台;西城区6条、101台),园林城区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大于90%,年运输旅客1800万人次。“村村通客车”圆满实现。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覆盖全市的农村客运运行网络,实现了1小时交通经济圈,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2.4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建设规模、运输能力、运输效率、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两高、两铁、两水、两港”的综合交通运输格局正在形成(“两高”即汉宜高速公路和潜石、潜枣高速公路;“两铁”即汉宜客运高铁和潜江货运铁路支线;“两水”即常年通行千吨级船舶的汉江航道和江汉运河;“两港”即潜江港泽口港区和红旗港区),综合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了从“基本缓解”到“基本适应”的跨越。

2.4.1 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1、公路发展现状

潜江区位优越,公路发达。境内有沪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省道荆新线(规划G234)和省道潜监线(规划G240)贯穿南北,农村公路交错密布,通乡达村,公路基础设施密度和通达度居全省前列。“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潜江市交通公路部门紧紧围绕“国省干线一级化、县乡公路高等级化、通村公路网络化”的目标,突出抓好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危桥加固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公路基础设施投入明显增加、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干支配套、网状连接、深度通达、功能较全”的公路网络。

2-6 2015年底公路里程表

公路等级

单位

2010年底

2015年底

增加值

公路总里程

公里

2479

3072

593

高速公路

公里

44

64

20

一级公路

公里

9

86

76

二级公路

公里

300

315

15

三级公路

公里

97

69

-27

四级公路

公里

2023

2533

510

等外公路

公里

5

4

-1

公路密度

公里/百平方公里

124

153.3

29

201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为3071.66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5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3.452公里,普通公路按技术等级分,一级公路85.67公里,二级公路315.463公里,三级公路69.444公里,四级公路2533.048公里,等外公路4.006公里。普通公路按行政等级分,国道49.629公里,省道104.383公里,县道604.4公里,乡道1067.599公里,专用公路31.487公里,村道1151.43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3.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值136公里/百平方公里12.7个百分点,处于湖北领先水平。

2-7 潜江市公路等级结构比重图(按行政等级)

2-8潜江市公路等级结构比重图(按技术等级)

2015年底,全市现有公路桥梁286座/12871延米,其中特大桥2座/2652延米,大桥11座/2322延米,中桥76座/3990延米、小桥197座/3908延米。全市公路养护里程达到3008.93公里。全市共有公路渡口2处。

2、铁路发展现状

2012年7月1日汉宜高铁正式开通动车和高铁,它东起武汉,西至宜昌,横穿潜江市域,沿途经过汉川、仙桃、天门、潜江、荆州、枝江等市,全长291km,是湖北省的重要走廊,其中潜江段通车里程约45公里。汉宜高铁东连既有铁路京广线、武九线、麻武线及已通车的武广客运专线、合武铁路;西接既有铁路焦柳线及宜万线,是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东西部交流最为便捷的铁路通道之一,其设计时速250km/h,可实现潜江1小时内到达武汉、宜昌、荆州等地,8小时内到达重庆、上海、成都等地。另外,天仙铁路潜江支线是潜江市一条重要的货运铁路线,目前已开工建设。

3、水运发展现状

潜江市境内有汉江、江汉运河、内荆河、东干渠等9条内河航道,航道里程达到264公里,其中三级航道里程达64.3公里,五级航道达51.8公里,六级航道达65.5公里。港口方面,拥有泽口、红旗2个百万吨级港区,港口年吞吐能力达200万吨,其中2015年完成港口吞吐量95万吨,港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已发展成为汉江平原腹地重要的枢纽港口和货源基地。泽口港区规划新建4个1000吨级泊位已获得批复。全市拥有机动船舶77艘,总载重54404吨,是“十一五”期的108%,船舶平均载重吨达到800吨。船舶运力发展遵循水运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推行船舶标准化建设,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理念,提升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内河大吨位干散货等标准型船;大吨位标准型运输船舶数量明显增长,船舶总运力明显提高,通航区域通江达海。

4、航空发展现状

受地理区位因素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约,潜江市现状无航空,居民航空出行主要是通过邻近武汉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完成。

5、运输站场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站场建设投资5.3亿元,通过对已建成的效益较好的客运站进行配套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城区、农村联网客运站网络体系。全市拥有等级汽车客运站25个,其中一级站1个,二级站1个,三级站1个,四级站11个,五级站11个,港湾式候车亭137个,招呼站206个。市公交总站于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启动了潜江高铁新区综合换乘枢纽及配套项目建设。社会企业投资建设的捷阳物流、鑫园物流、博通物流等物流园区快速发展。

2.4.2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潜江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在“费改税”、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公路建设筹融资平台缺失等背景下,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区域内江河阻隔等多因素影响,潜江市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在支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先行引导”作用发挥仍不明显,主要表现在:

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形成。

公、铁、水运输形式之间缺乏零距离转换的基础设施,运输体系单一,运输成本高,未能发挥公、铁、水联运的综合优势;铁路站场、公路客运和公交站场、内河港口等枢纽设施布局分散、集疏运功能相对薄弱,客货运输组织和转换便捷性还不灵活;潜江航空运输主要依靠武汉、宜昌等地的机场,通用航空仍然是潜江的空白。

2、对外交通不畅,内部路网不优。

对外交通不畅,运输形式单一。北部有汉江的阻隔,南部对外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纵向贯穿市境的综合运输通道尚未形成,往北去往天门、襄阳都市区乃至中原地区,往南去往石首、岳阳乃至长株潭地区的对外快速出行需绕行较远。因此,纵向快速通道效应尚未发挥,南北向对外交通运输存在瓶颈。向西,运拖公路和350省道西部出境通道未能与江陵相连;向东,广泽大道东延与随岳高速的连接工程没有实施。内部路网不优,干线公路尚未完全连片成网,如351省道(广泽大道)在江汉油田往西和潜江开发区以东都存在断头路、连接泽口港区至318复线的泽口大道还未开工实施等,使路网效能大大降低;潜江南部地区横向路网密度不足,渔洋、老新、龙湾和张金的横向联系有限,内部路网结构不优,规模仍显不足。同时,县乡公路普遍超期服役,路面老化严重,日常养护已无法满足使用需要,制约了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

3、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

潜江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公司靠社会资本自发建立,“小、散、乱”等问题较为突出,现有的经营模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物流要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目前缺乏指导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缺乏物流发展的专项规划、缺乏产业聚集的物流园区、缺乏物流行业监管手段。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中,铁路速度快、运量大以及水路运量大、能耗低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工农业产成品及原材料的物流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

4、运输服务水平不高。

城乡公交出行分担率仅为15%,远低于省级公交示范城市创建目标30%的要求,农村人口不能享受到城市人口同等的出行福利。交通行业管理能力不强,出租车、农村客运、城市公交、市场管理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效能较低,交通信息化水平相对偏低,交通安全应急救援能力和体系建设还比较薄弱。各大旅游景点尚未建立客运站,制约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有待广泛应用。

5、项目建设资金缺乏。

目前,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资金仍然依靠国省项目补助和有限的地方财政配套,市场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平台缺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导致“十二五”规划的交通项目欠账太多。国省道干线公路建设、公路养护、大中修项目以及农村公路建设等补助标准均较低,其中新、改建国省道干线公路省补助资金仅占实际造价的25%~50%、公路养护仅占55%~65%、大中修项目约占50%、农村公路建设约占40%~60%,建养资金缺口较大。同时,规划审批落地项目中带动地方经济作用相当显著的普通国省道新建和改建、航道疏浚、码头建设以及物流园区等项目,则因补助标准偏低,依靠地方配套和企业投资难以全部落实。

第3章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分析

3.1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3.1.1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1、国家层面发展政策与机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指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三期并存”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潜江市将在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产业转型发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享受更多国家资金投入。

(2)加快发展长江经济带,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以开放提升竞争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

为此,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举措,其中指出要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提高服务业比重,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增强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按照沿江集聚、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的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

潜江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深受汉江及江汉运河等水利水运资源优势叠加影响,其在长江经济带中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品牌独特,其水运优势将逐步体现,水运事业发展将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2、湖北省层面发展政策与机遇

(1)落实“一元多层次”,加快转型发展

湖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对我省提出的“四基地一枢纽”、“一主两副”、“两圈两带”、“五个湖北”等一系列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梳理和高度概括,形成了“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明确提出要把“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构建战略支点为旗帜统领各项发展战略,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打造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一系列重要载体,将各市州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纳入省级战略体系,形成区域全覆盖、各级全统筹、多载体支撑、多平台推进的战略体系。“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一盘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整体推进;既要体现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和示范特色,又要形成支点建设大合唱。

潜江市是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框架下,将享受更多政策支持,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发展。

(2)微调“三维纲要”,“绿色支点”崛起

2014年“两会”时,李鸿忠书记在参加恩施、黄冈、咸宁、襄阳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而在2015年湖北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三维纲要”提法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将“绿色决定生死”放在了首位,力争实现2030年建成“生态省”的宏伟蓝图。此次调整意味着湖北省将不再一味地强调经济GDP,而是立足实际、壮大绿色GDP、开发绿色生态潜力,推动荆楚绿色发展;今后要实现转型发展,以“绿色”为主色调,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开发等绿色高效益的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强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突出绿色发展动力,强调生态发展潜力。

潜江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节能环保,走绿色低碳道路,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3、潜江市层面发展环境与策略

(1)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牢牢把握“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更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跨越,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为“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

(2)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新常态之新,新就新在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就意味着过去的粗放式增长已不可持续,必须走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的新路子。潜江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更为紧迫,面临的压力、困难和挑战更多,因此更要抓住当下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新常态下更高质量的新发展,利用好以下各项政策优势:一是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二是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部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两圈两带”、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等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只要顺时应势、借势发力,战略优势必能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交通格局形成公水铁联运环圈,城乡格局进入一体化发展加速期,产业格局形成“5+3”竞进态势,发展基础更稳、活力更强、后劲更足。只要始终保持“竞进”的精神状态,在变化中抢占先机,在不变中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大有可为的潜江新常态。

4、潜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1)地区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潜江市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县将继续抢抓长江经济带、湖北省“一元多层次”等机遇,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潜江市经济发展也将同步呈现出新常态,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2)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潜江市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围绕发展城市经济,大力加强中心城市和重点乡镇、中心村建设,以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极”的发展布局。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完成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方案、服务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潜江经济开发区南部片区整合规划,系统完成城建、交通、水利、生态、产业等各类专项规划。推进城镇建设,深入实施熊口中心镇“四化同步”示范试点。召开老新现场会,通过政策驱动、典型带动,小城镇建设全面加强。

(3)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引江济汉工程通水通航,东荆河倒虹管完工通水。汉宜高速潜江互通改造竣工通车,潜江服务区改扩建完工。潜江火车站加入“空铁通”联运。货运铁路支线、潜石高速公路、泽口港区综合码头、火车站房扩建等工程加快推进。潜枣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汉江大桥建设方案获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城管系统建成投运,4G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后湖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潜北输变电工程主体完工。灌区续建配套、中小河流治理、土地整理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

(4)资源环境约束更为突出

改善城乡环境。推行城管综合执法,开展治超治限等专项整治;加大硬件投入,添置专业设备,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启动首届环境保护政府奖评选。出台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意见,建成水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坚持“多还老账、不欠新账”,实施潜江经济开发区环境综合治理,城北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并通过验收,开工建设污泥处置中心。推进华盛电厂脱硝、潜江制药雨污分流等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推进兴隆河水利生态景观带和园林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高标准完成兴隆河、章华台旅游通道绿化,完成人工造林3.9万亩。对全市重点河湖实行“河(湖)长制”保护管理。启动和推进城乡生态公益性公墓建设。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推进襄岳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村级垃圾清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5)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潜江市加强民生保障。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全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3%,被评为全国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加强社会治理。连续第六次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开展“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创新社会治理。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城乡网格化平台建设,新建、改扩建社区公共服务站10个。校车安全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广,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满意度居全省前列,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3.1.2 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分析

1、国务院发布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

(1)战略定位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2)产业发展

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培育若干领军企业;支持沿江地区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骨干节点,进一步加强网间互联互通,推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改革服务业发展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和业态,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发利用水电,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等为重点,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保护和利用好长江流域宝贵农业资源,推进农产品主产区特别是农业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带建设;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

(3)相关性分析

潜江市应紧抓国家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发挥水运优势,大力发展航运事业,推动港口码头建设,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着力配合长江经济带这一重大政策利好,打造功能完备的水运体系及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系统。

2、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

(1)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的宏观要求及对湖北的期望,结合湖北自身的发展优势基础,湖北省域总体发展定位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正在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创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跨越式发展”既要实现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跨越,也要实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跨越。城镇化发展速度方面,湖北作为中部地区战略崛起的重要支点,应保持较快的城镇化增速,扩大城镇就业容量,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城镇化水平持续较快提高做出贡献。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城镇化发展模式方面,逐步扩大本地城镇就业,从省外异地主导转向以省内本地城镇化为主。近期,发挥异地城镇化的主要就业载体作用,缓解省内就业容量不足与富余劳动力巨大的矛盾。中远期,逐步转向以本地城镇化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加强大中城市和县城的就业吸纳能力。2030年前后,形成较为完善的人口合理流动机制,基本依靠本地城镇化实现人口从乡村向城镇的迁移。

(2)产业布局

以省域“两圈两带”经济战略为指导,充实和完善以“三核多区,X轴带”为主题的产业布局体系,形成省域产业布局的主体框架,全面提高省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三核”即武汉市域中心服务极核以及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服务极核。“多区”即多个产业发展区,分别为武鄂黄黄都市产业集聚区、武咸赤嘉新兴产业集聚区、仙天潜产业综合集聚区、孝随应产业综合集聚区、宜荆荆产业综合集聚区、襄十产业综合集聚区、省域西部生态旅游区。“X轴带”是湖北产业布局的基本框架,分别为武黄先进制造产业带、京广新兴产业带、沿江复合产业带和汉十汽车产业带。

(3)相关性分析

潜江市应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转型发展的理念谋划新型城镇化;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与湖北省共同开创一条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径。在湖北省域,潜江是湖北中西部与武汉城市圈联系的纽带,是武汉城市圈的“西大门”,位于湖北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之上,是湖北中西部地区与武汉城市圈联系的关键节点;也是湖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应依托资源条件及产业基础,将潜江建设成为湖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3、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湖北交通行业将提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发展目标,全省公路水路交通总体上达到中部领先、全国先进水平,交通真正成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具体表现为五个中部领先:基础设施中部领先、运输服务中部领先、信息服务中部领先、安全应急中部领先、行业治理中部领先。

到2020年,湖北全面建成“祖国立交桥”,形成立足湖北、辐射中部、沟通各大重要经济区、联通国际的交通运输发展新格局,实现湖北交通运输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届时,湖北的交通优势将得到全面巩固,枢纽地位将全面提升,湖北交通区位优势将真正转化为湖北产业流通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胜势。

“十三五”时期,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4000亿元,较“十二五”规划目标增加10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1600亿元,普通公路1200亿元,港航工程750亿元,综合运输枢纽及交通物流工程450亿元。

(1)基础设施

公路。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6.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7500公里以上,“九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中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5%以上,基本消除普通国省道断头路和无铺装路面;主要城市之间的经济干线、重要城市的过境及出口路段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实现100%的撤并村和易地移民安置点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以公路为主通道的4A级及以上景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

水运。“一主三江一网三支”骨干航道体系和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基本建成,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国家高等级航道达标率80%以上,内河港口千吨级泊位占比达到80%以上;全省港口年通过能力达到4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500万标箱;港口集疏运体系基本完善,主要港口核心港区通达铁路、重要核心港区通达二级以上公路。

客货站场。省域主要城市均建有综合客运枢纽,各市州都建有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所有市(县)均建有规范的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具备条件的建制镇(乡)都建有五级及以上客运站或综合运输服务站,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建有候车亭或招呼站。

养护管理。国省道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达到85、优良路率达到80%、高等级路面铺装率达到90%,国省干线当年新发现危桥处置率达100%,农村公路实现有路必养;三级及以上航道昼夜通航率达到85%,四级及以上航道设标养护率达到90%以上,汉江、江汉运河等高等级航道全部实现一类维护,清江、汉北河等重要骨干航道实现二类维护,航道养护管理覆盖到全省V级以上航道。

(2)运输服务

装备运输。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达到66%,厢式车、重载车比例进一步提升,地级以上行政中心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达15标台,长江、汉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长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载重吨位达2000吨,千吨级以上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液化危险品船和汽车滚装船比重超过80%,港口机械化程度达到90%。

客货运输。道路干线运输的舒适化、便捷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在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通达深度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县市城市周边20公里范围公交化运行率达到80%。先进运输组织得到广泛应用,公路营运货车里程利用率达70%。

城市公交。市区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其他地级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武汉、宜昌、襄阳公共交通占机动车出行比例达到60%,其他地级以上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车出行比例达到25%。

(3)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到100%,公路客运站联网售票覆盖所有市(县)以上行政区,实现武汉城市圈公交一卡通异地通用,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地级及以上城市覆盖率达90%,主要港口EDI系统覆盖率达100%。

(4)节能环保

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运输装备得到广泛应用,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60%和80%,公路水路运输碳排放较2015年分别下降18%和15%。内河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较2015年提高5%。交通运输废旧材料再生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5)安全应急

高速公路实现监测全覆盖,国省道大型以上桥梁、中型以上隧道、县级以上城市出口、收费及治超站点监测覆盖率达到60%;高速公路及国省道一般灾害救援到达时间小于2小时,应急抢通时间小于24小时;中心港区和重点客流区水上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为15分钟,内河干线重要航段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为40分钟,一般通航水域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为90分钟。

(6)行业治理

行业改革取得丰硕成果、交通行政审批重点突破,人民满意度显著提升。交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覆盖交通各行业,交通人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4、武汉城市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1)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又快又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后劲增强。2007~2020年,GDP以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GDP总量翻两番半(见表1)。人均GDP在2008和2016年,分别跨越工业化中级台阶(2400美元)和工业化高级台阶(4800美元)。

(2)发展布局

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重点发展的四个城市群之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定位为“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中部崛起”过程之中地位重要。

从目前的发育情况来看,武汉城市圈存在三个圈层,即中心城市—核心圈层—边缘圈层。武汉市是城市圈内的核心城市,综合实力、中心职能强度均远远领先于圈内其他城市;黄石、鄂州发展基础及条件较为类似,虽然目前尚难承担次级中心的职能,但从发展条件来看,未来两市必然发展成为城市圈内除武汉外的次级中心;边缘圈层包括潜江、天门、仙桃、孝感、咸宁、黄冈6市,目前综合实力处于城市圈第三等级,中心职能强度相对较弱。由于城市圈目前尚不成熟,武汉对圈内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对处于边缘圈层的城市而言,在参与城市圈分工协作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依托自身力量的发展。

(3)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综合实力、中心职能强度比较及与武汉经济联系强度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武汉城市圈中,潜江处于边缘圈层,是边缘圈层中极具竞争力的城市。作为武汉城市圈8+1成员之一的潜江,应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建设成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工业原料基地、工业协作区、城市圈西部商贸流通中心、人文生态宜居城市。

5、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优化结构、转型提质,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比2010年提前翻一番的基础上,年均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重点打造生态龙虾、循环化工、家具食品等3个主营业收入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工业化和信息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开放开发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镇全部摘帽。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教育现代化取得实质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意识显著增强。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潜江文化品牌更加响亮,文化名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绿满潜江”行动目标全面实现,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普及。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水、大气、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省环保模范城市。

市域治理水平全面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城乡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覆盖,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实现社会治理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巩固“全国平安市”成果。

(2)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交通转型升级,建设综合交通、民生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优化“两高、两铁、两水、两港”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一纵一横”综合运输通道,完善公、铁、水联运综合交通体系,将潜江打造成承东启西、畅通南北、“说走就走”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战略支点。

完善内通外联公路网。健全“对外连通、对内成网”的公路格局,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完成枣潜高速公路建设,建成“十”字型骨架高速公路网。以“提档升级、畅安舒美”为重点,大力实施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实施汉江大桥建设,全面打通“出口路”、连通“断头路”,加快建成“三纵四横”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力度,全面建成“四好”农村路,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加快建成江汉平原货运铁路支线,积极推进潜江至荆州货运铁路西延和大园区货运专用铁路线建设,对接融入北煤南运货运铁路大通道,积极争取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早日开工建设,形成“一横一纵一专”铁路网。

提升航运服务能力。借势国家汉江流域开发和江汉平原千吨级航道网形成,推进内河航道网建设,构建“两江相通、干支相连”的内河航道网络体系,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西部“水上门户”。

积极推进通用机场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十三五”通用机场建设县县通战略,围绕服务飞行培训、人工降雨、高端旅游、应急救援、科学试验等方向,积极推进通用机场建设。推进潜江站加入武汉“空铁通”联运。

6、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1)发展目标

发展总目标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宜居城市作为总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经济发展目标为2020年潜江的GDP将达到836亿元,人均GDP也将达到70847元。潜江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下降至10%以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2020年产业结构仍以二产为主导,预测其比例为7:55:38,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预测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4%,2020年达到426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2020年达到1420亿元;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2020年达到7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1%,2020年达到318亿元。

(2)发展战略

①坚持区域协同战略

作为武汉大都市圈重要的节点城市,一方面面临着武汉的产业辐射和大都市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需要有足够的空间物质资源、社会经济基础、政策条件来抓住这些机会,积极接受上位城市辐射;另一方面就是要增强潜江在江汉平原的影响力,凸现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同时要在市域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形成市域范围内协同发展的局面。

②坚持能效提升战略

潜江建设节约型城市,要改变“高消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提升,充分发挥土地潜能;要实现物质、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要协调各行业各部门关系,提高城市营运能效。

作为资源型城市,潜江在发展中要积极应对环境和资源带来的挑战。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走多元发展的道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前做好未来城市转型的准备。

③坚持城乡一体战略

在区域的范围内体现城市化的特点,使相对集中的城市化空间系统与开敞的空间系统紧密结合。建设和谐的城市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区为基本规划单元,使自然、人文各要素和谐共存,城乡发展协调进行,社会安定祥和。

④坚持生态持续战略

建设健康、安全、充满活力的潜江,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潜江将从三个层面逐步达到生态城市的要求: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3)相关性分析

根据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其交通发展目标为构筑一个与潜江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相适应的、高效率、低耗费、一体化、人性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因此,亟需构建均衡完善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市域与市区的交通衔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市域交通系统的整合,将内外交通系统有效的衔接起来,避免过境交通对城区的影响,并使内外交通形成便利快捷的联系和衔接,大大提高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效率,为潜江市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5、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发展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1:54:35。力争非石油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3%;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达到19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可比口径),达到15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5%。

(2)发展战略

“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是“十二五”时期我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总抓手。要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产业主导、低碳发展、共建共享”的思路,全力推进“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实施,加快集聚发展优势,不断提升城市资源配置功能,着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切实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统筹城矿乡发展能力。通过五年努力,把我市建成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市场竞争力更加强劲、城矿乡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富裕的中部强市。

(3)相关性分析

潜江市应在全市“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大力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按照“巩固一产、提升二产、做大三产”的产业结构演进目标,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围绕生态产业建设,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的协同发展,促使城市经济渐进式转型。

6、潜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

(1)发展定位

潜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就是要按照《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要结合湖北省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省旅游业发展的计划及目标,将旅游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当作新兴战略产业来抓,力争打造全省旅游新兴重点市。具体而言,就是要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发挥区位、资源特色及历史文化等综合优势,扬长避短,加强区域联动,努力打造为江汉平原旅游重镇和武汉城市圈内重要的乡村休闲游目的地以及武汉市的精品“后花园”。

(2)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现旅游业发展全面启动,初步建成一批高规格的旅游景区(点),完成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并开工建设,实现旅游收入3.62亿元。

到2015年实现旅游收入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上,旅游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达5%,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在江汉平原地区领先。

到2020年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潜江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将潜江建成省内及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3)发展布局

龙湾遗址、返湾湖、借粮湖、江汉油田、李书城和李汉俊故居、引江济汉、章华苑和曹禺公园构成了潜江市旅游主体景观。它们控制着潜江市旅游景观的主体内涵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方向。

其具体空间布局为:

以曹禺为核心的城市名人文化休闲度假会议旅游圈:包括曹禺公园、杨市森林公园、东荆河水渠风光带、潜江市博物馆和李汉俊、李书城故居等。

以龙湾遗址为核心的楚文化和渔家乡村休闲体验旅游圈:包括龙湾遗址遗迹景区、大小苏湖渔家乡村休闲参与体验景区、张家湖会议度假休闲景区等。

以返湾湖和借粮湖为核心的乡村休闲娱乐旅游圈:包括清宁禅寺、返湾湖荷花漫休闲娱乐度假景区和借粮湖渔家乡村文化休闲娱乐度假景区等。

以兴隆枢纽工程为核心的水利文化旅游圈:包括船闸和水渠风光、汉江风光以及沿岸乡村田园风光等。

整个潜江市旅游空间布局以楚文化和乡村休闲为基础,突出楚文化、水乡文化、名人文化、工业文化和自然生态,从而将潜江市的旅游景观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旅游景观体系,使游客能清晰地感受到潜江市旅游景观所表达的内在要素和文化氛围。

3.1.3 主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1、经济指标预测

根据潜江市历年经济指标统计数据,对潜江市的主要经济指标采用多项式二阶回归和指数回归预测方法进行定量预测。综合考虑上层规划、国家民族政策、经济政策等因素对潜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最终得到潜江市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测结果见下表。

(1)多项式二阶回归预测方法

多项式回归预测是根据GDP和年份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建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回归预测模型为:

(3-1)

其中 ,模型精度检验: ,模型拟合好,模型优。

(2)增长率法

潜江市历年经济高速蓬勃发展,在“十一五”末增长速度达到峰值16.20%,“十二五”以来经济呈现出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但经济年均增长率仍维持在12%以上。“十三五”时期潜江市将在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部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两圈两带”、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等国家和省级等发展战略机遇推动下,顺时应势、借势发力,在变化中抢占先机,在不变中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为“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期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测潜江市“十二五”后两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0%,“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8%至10%,2021年至203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6%至8%。

3-1 GDP预测结果(单位:亿元,以当年价计)

年份

2015

2020

2025

2030

多项式回归法

625.80

1038.27

1544.01

2142.99

增长率法

593.33

938.27

1378.62

2025.65

推荐采用值

609.56

988.27

1461.31

2084.32

以上预测结果,可知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潜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2、人口规模预测

(1)多项式二阶回归预测方法

多项式回归预测是根据人口和年份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建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回归预测模型为:

(3-3)

其中 ,模型精度检验: ,模型拟合好,模型优。

(2)指数回归方法

指数回归预测是根据人口和年份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建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回归预测模型为:

U020221104408581974768_ORIGIN.gif(3-4)

其中 ,模型精度检验: ,模型拟合好,模型优。

3-2 人口规模预测结果(单位:万人)

年份

2015

2020

2025

2030

多项式回归

104.98

107.95

110.99

114.11

指数回归

104.98

107.96

111.03

114.18

采用值

104.98

107.95

111.01

114.15

年平均增长率

5.61‰

5.60‰

5.58‰

以历年潜江市人口为参考,结合潜江市未来城镇发展情况,预测潜江市人口“十三五”期增长率为5.61‰,2020至2025年增长率为5.60‰,2025至2030年增长率为5.58‰,与《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人口控制自然增长率6‰相一致。

3.2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定性五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要求潜江加大综合交通建设力度,为潜江“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提供交通基础保障。“十三五”时期,潜江处于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战略政策机遇叠加期,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为潜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国家层面看,中央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等国家发展战略,并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宏观政策,为潜江加快承接东部和沿海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为抓住国家大战略、大政策机遇必将要求潜江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对外运输大通道建设,形成“内畅外联”运输体系。

从省级层面来看,湖北省建设“两圈两带”以及汉江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为潜江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构建汉江运河及汉江交通走廊提供重大战略机遇。为抢抓长江、汉江流域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必将要求潜江加强与区域内重要节点城市的交通联系,实现互联互通,构建以港口、铁路站场、高速公路互通等为关键节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利用汉江、江汉运河等内河航道融入长江“黄金水道”,开创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从市级层面来看,潜江城市发展布局、产业转型升级、大园区建设,必将要求潜江加强“工业园区路、经济产业路、民生小康路”建设,串联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促进城乡交通协调发展,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效力,推动形成“一区两翼三带四极”经济发展格局。

3.3 综合运输需求分析

3.3.1 需求特征分析

1、交通运输需求迅猛增长

在长江经济带、湖北省“一元多层次”、“两圈两带”、武汉城市圈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机遇的推动下,潜江市深入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协调推进“四化同步”、“五个潜江”建设,经济社会将会迅猛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交通运输需求将日益增长,随之诱发的交通需求总量不断上升。

客运方面,市域短途出行需求得到激发,城际客流需求逐步活跃,跨省客流需求稳定增长,同时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不断增加;货运方面,特色旅游业、新型物流业、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转型升级的工业等支柱工业蓬勃发展,虾乡稻、小龙虾、专业蔬菜、优质大豆、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运输需求持续扩大,商贸流通企业货运需求不断增加,物流运输需求将日益旺盛。

2、交通运输距离逐步增加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北枕汉江,南接长江,东邻仙桃通武汉,西接荆州达宜昌,是长江经济带的“龙腰”位置,是武汉城市圈与宜昌都市圈、成渝经济区相互联通的必经之地,是构建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格局中独具特色的市域经济体,在“三区三轴”的湖北省城镇体系构架中,潜江包含于武汉城市圈之内,位于沪蓉高速公路暨长江湖北段城镇复合发展轴之上,处在宜昌-潜江-武汉的联系通道之中,节点地位突出。随着汉宜高速铁路、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枣阳至潜江高速公路、引江济汉工程、兴隆水利枢纽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相继实施,潜江市综合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潜江市深受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宜昌都市圈、汉江经济带辐射,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向西拓展的前沿阵地,其与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往来将更加密切,交通运输距离将逐步增加。

3、交通运输方式趋多样化

潜江市未来将建成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供客货运运输选择的交通方式日益增多。客运方面,根据居民交通出行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以及交通出行的品质要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将更加多样化。货运方面,在节能减排、效益最优的推动下,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输特征,货物运输将向多式联运转变。尤其是随着长江经济带及汉江经济带的不断发展,水运运量大、成本低、节能节地的优势将会不断凸显,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将逐步形成,公、铁、水联运更为密切。

3.3.2 发展趋势分析

1、交通供给规模不断增加

随着潜江市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居民交通出行日益频繁,货物运输需求更加旺盛,整体交通需求逐步增加。为了弥补现状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缺口,未来潜江市应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高铁路的供给能力,继续增强公路网的通达性和可达性,稳步提升航道等级,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不断完善客货运输站场布局,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全面提高综合运输供给能力。

2、交通结构继续优化调整

目前潜江市公路以其规模相对较大、能提供门到门服务的特点在交通运输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铁路和水运因其规模和覆盖范围有限,客货运分担率相对较低。未来交通需求呈现多样化、特色化、专业化、舒适化、高效化、便捷化,要求不断优化调整交通结构。潜江市未来应根据交通发展实际需求,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推动多式联运,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

3、交通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和多元化趋势,不仅要求交通运输有充足的供给能力,而且对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战略,潜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必须立足于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高效的运输服务,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有机衔接,逐步加大管理、养护投入,积极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的快速运输,不断提高客货运输效率和拓展运输服务领域,全面提高综合交通服务水平,保障“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3.4 综合运输需求预测

3.4.1 预测思路与方法

综合运输需求预测是综合交通规划的重点内容,是规划方案的前提和依据,也是评价方案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交通量预测的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次规划在传统的交通规划“四阶段”模型基础上,结合潜江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综合运输需求预测思路,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确定未来综合交通需求的规模及结构。

本次综合运输需求预测以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为依据,综合考虑潜江市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等诸多因素,对潜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运输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

3.4.2 综合运输需求总量预测

在分析潜江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交通量预测。首先,采用回归分析法、弹性系数法两种方法,定量预测各特征年客货运输量,然后结合经济社会和运输需求未来发展趋势及交通运输相关规划分析,把握国内外交通运输发展趋势或发展规律,参照已有相关预测结果和专家咨询意见,综合确定未来潜江市运输量发展水平。

1、回归分析法

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交通运输量的根本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对交通客货运量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中,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占主导地位,而人口的增长是交通量上升的直接原因。考虑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对客货运输量的影响作用,通过历年的数据拟合,建立二元回归模型,并利用GDP及人口预测数据,计算全方式客货运量预测值,具体见下表。


3-3 利用回归分析法得到的客货运输量预测结果

运输量

二元回归模型

客运量(万人次)

货运量(万吨)

其中 为人口(万人), 为GDP(亿元)。

2、弹性系数法

从交通发展规律看,客货运输弹性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并且客货运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交通运输量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运输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交通运输弹性系数将逐渐减小。不同时期的客货运输的发展规律不同。在经济发展初期,货运增长速度快于客运增长速度,货运弹性系数一般大于客运弹性系数;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运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赶上和超过货运的增长速度,即货运弹性系数逐渐小于客运弹性系数。

结合潜江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可以预见随着潜江市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交通运输的滞后状况将得以缓解,县域及周边人员和物资的交流不断加快。

因此,在“十三五”时期,潜江市的客货运输量对经济的弹性系数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客货运输量也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货运弹性系数略高于客运弹性系数;远期弹性系数将有所下降,客运弹性系数赶超货运弹性系数。综上分析,对比湖北省其他县市运输弹性的研究成果,预测弹性系数见下表。

3-4 未来各阶段弹性系数预测值

类型

2013-2015

2016-2020

2021-2025

2026-2030

客运量

1

0.9

0.8

0.75

货运量

1.1

0.95

0.75

0.7

3、预测结果分析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不同预测方法对客、货运量的发展预测有着一定的差异,说明客、货运量的发展不完全由一个因素决定。根据以上模型的预测结果,结合潜江市客货运输的发展趋势及特点考虑,对各预测值进行综合权重分析,得到各特征年社会全方式客货运量的预测值。

3-5 全方式客货运量预测结果

预测指标

预测方法

预测值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客运量(万人次)

回归分析法

4011.3

6253.2

9105.7

12932.4

弹性系数法

4473.1

6924.3

9491.1

12416.4

推荐采用值

4242.2

6588.7

9298.4

12674.4

货运量(万吨)

回归分析法

2894.7

4714.6

6918.6

9728.4

弹性系数法

3054.8

4842.7

6927.1

9129.5

推荐采用值

2974.7

4778.6

6922.8

9429.0

3.4.3 综合运输结构趋势预测

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可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类。外在因素一般包括交通政策、地理环境等。对于客运交通,内在因素一般包括出行时间、交通费用、舒适程度、生活水平和出行目的等。影响货运交通的内在因素一般包括交通费用、运行时间、服务水平和货物种类等。本报告采用Logit概率模型,将特征年各方式运输价格、运营时间等参数带入模型,对相关走向客货运量进行分担预测。Logit概率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3-5)

式中, 区域内第k种运输方式客货运量分担比例;

:第k种运输方式的效用函数, 。其中 为第k种运输方式 区域间的出行费用, 为为第k种运输方式 区域间的出行时间, 为第k种运输方式相关的效用常数。

依据上述方法对潜江市客货运量进行方式划分预测,具体结果见下表。其中由于通用航空机场规划在中远期建设,因此航空运输量暂从2025年开始予以考虑。

3-6 潜江市分方式客货运量预测

类别

特征年

预测指标

铁路

公路

水运

全方式

客运

2015

客运量(万人次)

568.5

3639.8

33.9

4242.2

比例(%)

13.4

85.8

0.8

100

2020

客运量(万人次)

955.4

5567.5

65.9

6588.7

比例(%)

14.5

84.5

1

100

2025

客运量(万人次)

1478.4

7708.4

111.6

9298.4

比例(%)

15.9

82.9

1.2

100

2030

客运量(万人次)

2129.3

10380.3

164.8

12674.4

比例(%)

16.8

81.9

1.3

100

货运

2015

货运量(万吨)

422.4

2400.6

151.7

2974.7

比例(%)

14.2

80.7

5.1

100

2020

货运量(万吨)

817.1

3459.7

501.8

4778.6

比例(%)

17.1

72.4

10.5

100

2025

货运量(万吨)

1239.2

4894.5

789.2

6922.8

比例(%)

17.9

70.7

11.4

100

2030

货运量(万吨)

1744.4

6572.0

1112.6

9429.0

比例(%)

18.5

69.7

11.8

100


3-1潜江市分方式客运量比例

3-2潜江市分方式货运量比例

从综合交通运输需求预测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潜江市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潜江市经济社会将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武汉、上海、宜昌、重庆、成都等地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未来潜江市交通需求潜力巨大。

(1)客运分方式预测结果分析

规划期,客运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20年客运总量达到6588.7万人次,2025年客运总量达到9298.4万人次,2030年客运总量达到12674.4万人次。

铁路方面,“十三五”期由于货运铁路支线开工建设以及汉宜铁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铁路的覆盖范围与供给能力将大幅提升,中长距离快速运输功能将逐渐凸显,铁路客运量占比将有所上升,“十三五”期末占比为14.5%;远期铁路客运总量将持续增加,2030年占比为16.8%。

公路方面,随着“十三五”期国省道改建及农村通畅工程等公路建设项目的相继落实以及枣潜高速公路、潜石高速公路的逐步建成,潜江市相对滞后的公路交通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客运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公路在综合交通客运运输中的主导地位保持牢固,“十三五”期末占比为84.5%,2030年占比为81.9%。

水运方面,规划期在长江经济带大力建设和引江济汉工程深入开发的良好势头下,潜江市水运客运量总量将持续增加,“十三五”期末占比为1%,2030年占比为1.3%。

(2)货运分方式预测结果分析

规划期,潜江市特色工业、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会有效带动货运需求增长,2020年货运总量达到4778.6万吨,2025年货运总量达到6922.8万吨,2030年货运总量达到9429.0万吨。

铁路方面,“十三五”期铁路货运总量将持续增加,“十三五”期末占比为17.1%;中远期随着沿江货运铁路的建设,潜江市铁、公、水联运效益将更加明显,铁路货运总量将有所上升,2030年占比为18.5%。

公路方面,规划期公路货运总量将持续增加,“十三五”期末占比为72.4%,2030年占比为69.7%,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中的主导地位仍不会动摇。

水运方面,随着汉江航道的综合整治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水运的低成本、大能力的技术优势将逐步发挥,“十三五”期水运货运量占比将增至10.5%;远期由于水运自身条件有限,虽水运量增幅放缓,但2030年占比为11.8%。

第4章总体思路、发展定位及目标

4.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根据《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建设综合交通、民生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五个交通”,着力实现从追求规模增长向提升发展品质转变;着力实现从注重建设向建设、养护、管理、服务并重转变;着力实现从交通方式独立发展向加强各方式衔接和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效益转变;着力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着力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总体适应”向“先行引导”转变,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4.2 基本原则

1、先行发展,适度超前。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总体要求,继续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效率,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由“总体适应”向“先行引导”成功转变。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与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关联规划的充分对接,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并加强城市、城镇内外交通网络及站场的紧密衔接,实现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畅外联。

3、整体发展,合作共享。坚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理念,注重各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衔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服务效率,有效降低客货运输成本,极力改善综合运输服务质量,实现整体发展、高效组合、优势互补、合作共享。

4、以人为本,绿色和谐。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同时厉行土地节约利用,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交通,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和谐交融。

4.3发展思路

“十三五”时期,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思路为畅通通道、打通断头路、完善网络、优化枢纽、加强衔接,打造“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实现总量规模与结构水平、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等的协调统一。

1、加快完善综合运输通道,促进各交通方式协调发展。汉宜高速、汉宜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后,潜江市东西向交通得到了极大提升,综合运输通道效益已逐步显现。潜江不仅处在国家规划的沪渝横向运输大通道中,也是汉江经济带建设中重要的节点城市,为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地理经济区位优势,增强全市的对外运输能力,需要着力推进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高等级化改造、内河航道综合整治及码头配套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各交通方式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提高运输供给能力。按照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的基本要求,把推进产业化、城镇化作为发展之举、富民之策、强市之路,坚持“双轮驱动”、统筹推进,加快建设实力潜江、法治潜江、文化潜江、美丽潜江、幸福潜江“五个潜江”。为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潜江应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提高综合运输供给能力,有效解决交通运输供需矛盾,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劲动力。

3、推进交通网络结构调整,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综合交通网络当前正处于加速成网的关键时期,要以全市交通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充分发挥各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科学统筹公、铁、水、空等方式基础设施规划,着重提高铁路网的覆盖范围和密度,改善公路网级配结构和通达深度,提高内河航道等级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稳步推进综合交通网络结构调整,优化网络整体空间布局,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增强综合交通网络的运输承载能力。

4、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高枢纽衔接水平。打造区域性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要求立足现状,与潜江市资源型新型化工业、特色农产品养殖业、食品加工、家具生产加工业的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结构、重点发展区域、主要产业聚集地、重要旅游景区的布局相协调,充分整合现有客货运输站场资源,进一步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优化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布局,强化多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和运输服务转换,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推进全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

5、加快推动“五个交通”建设,促进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加快综合交通、民生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五个交通”建设,推进综合交通管理,完善现代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效率,重点加强交通在民生、信息化、低碳环保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一是加快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大力完善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需求,有序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是鼓励采用现代化的运输装备和管理技术,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交通出行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综合交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三是加强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全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四是加强运输安全风险监管和防范,进一步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4总体定位

4.4.1 城市发展定位

1)中部地区层面

——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中部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东部产业转移的承载地。

2)湖北省层面

在湖北省“三区三轴”城镇体系构架中,潜江包含于武汉城市圈之内,位于沪蓉高速公路暨长江湖北段城镇复合发展轴之上,处在宜昌-潜江-武汉的联系通道之中,节点地位突出。在《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潜江被定位为地区性中心城市,是“湖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发展优质轻纺行业、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化工和冶金、机械制造工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紧密合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城市环境”。

3)武汉城市圈层面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定位为“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中部崛起”过程之中地位重要。作为武汉城市圈“8+1”成员之一的潜江,应依托自身优势,承担以下职能:

①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潜江现状农业基础雄厚,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及水产品产量均位居武汉城市圈同级单位前列,具备成为城市圈内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基础。

②工业原料基地

潜江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盐卤资源有广泛的开采价值和广阔的开采前景。丰富的油气资源可作为武汉城市圈工业发展的原料基础。

③工业协作区

潜江工业比较优势突出,工业总产值在城市圈内同级单位中排名前列,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潜江产业结构顺应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潜江有基础也有潜力参与武汉城市圈内工业分工协作。

④城市圈西部商贸流通中心

潜江应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宾馆住宿、餐饮娱乐、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成为城市圈西部商贸流通中心。

⑤人文生态宜居城市

潜江水乡园林特色突出,历史人文气息浓厚,应成为城市圈内适宜人居的人文生态宜居城市。

4)城市发展定位

根据《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综合考虑不同区域层次对潜江的发展要求,结合潜江自身发展条件,将潜江发展定位总结为:

湖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武汉城市圈的组成城市,湖北中西部与武汉城市圈联结的纽带;

具备水乡园林特色、历史人文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4.4.2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潜江市位于长江和汉江经济带的“龙腰”位置,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成员,拥有东接长江三角洲、西连成渝经济区,南通长株潭城市群、北达中原经济区的区位条件,并可进一步对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经济走廊。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引导”作用,确定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依托长、汉两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将潜江打造成密切联系沿长江运输通道和随岳运输通道,承东启西、畅通南北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战略支点。

4.4.3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定位

交通运输发展定位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宏观战略定位,即将潜江市打造成承东启西、畅通南北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战略支点,是未来中长期发展的概念性引导;二是微观功能定位,切实为宏观战略定位提供落地支撑,具体指导交通建设发展和强化服务功能发挥,其细化定位为:

1、对接国家沿长江运输大通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潜江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受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以及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的辐射,境内有汉宜铁路、沪渝高速、G318、汉江航道以及连通长、汉江的江汉运河等重要通道资源,将潜江规划定位为对接国家东西向沪渝运输大通道的重要区域性交通枢纽,通过优化提升通道内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衔接配套,促进不同交通运输方式间资源整合,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增强沿江运输大通道的交通功能,实现潜江与沪渝通道上重点城市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2、实现“两圈两带”的重要客货集散中心。潜江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之一,位于武汉城市圈最西部门户位置,同时紧邻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具有独特的水陆交通资源和区位优势。规划依托长、汉两江以及沟通两江的江汉运河,打造“干支相通、支支相连”的内河航道网,结合天仙铁路潜江支线、汉宜高速、枣潜高速、潜石高速、G318、G240、G234等铁路、公路交通资源,将潜江打造成为实现“两圈两带”的重要客货集散中心。

3、建成汉江平原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江汉平原物产丰富,是重要的粮棉油及水产品供应基地,区域内化工、机械、家具、食品等产业发达,经贸交流频繁,物流需求量大。规划潜江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建设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综合货运枢纽和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优化完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为天仙潜城市群提供高效、便捷的货物集疏运服务,努力建成汉江平原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4.4.4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定位

基于潜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各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分析,研究确定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定位如下:

1)铁路

铁路是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支撑。主要承担省际、县市际的旅客及大宗物资中长途快速运输,是承担东部地区产业向西转移的重要载体。优点是运输能力大、成本较低,平均运距较长;受自然条件、季节和昼夜的影响较小;运输作业连续性强;客、货到发时间准确以便于统一指挥调度。缺点是投资大,回收期长,短途运输成本高;列车运行受轨道限制,机动性差。

2)公路

公路是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主要骨架。主要服务于市域内部交通及城际交通,是支撑潜江市经济产业布局、贯通城镇体系的骨架,是各种运输方式联系、衔接的基础,能为不同规模的各类客货提供县市际中短途运输。高速公路是潜江市综合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潜江市与周边地区的快速交通联系;普通国省道干线对外提高了与周边地区的连通性,有效提供客货运便捷通道,对内建立了市区与各乡镇、产业园区及重要旅游景点之间的快速联系;农村公路主要为居民出行、景区旅游提供高效集散,为矿产资源、特色农产品提供便捷运输服务。优点是运输速度较快、连续性较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可实现“门到门”运输。缺点是运输能力小、运输成本高、能耗大、劳动生产率低、占地多。

3)水运

水运是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提供中长途客货运输服务,优点是运输能力大、运输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能耗低。缺点是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运输连续性差、运送速度慢,货物在途长,增加了货主的流动资金占有量。

4)航空

航空是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补充。通过规划快速对接公路,利用沙市机场、武汉天河机场实现航空运输。航空是潜江市与国内重要城市便捷联系及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承担长距离、高效率的商务、旅游客运和轻、小、高价值货物运输。优点是运输运行速度快,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机动性能好,几乎可以飞越各种天然障碍,可以到达其他运输方式难以到达的地方;占用土地较少。缺点是成本和运价较高,能耗大,运输能力小,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4.5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中部先进、全省领先。具体目标:全面实施“2624行动计划”。即构筑“一纵一横”2条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十”字型高速公路网、“三纵四横”普通国省道网、畅通完善的农村公路网、“一纵一横一专”铁路网、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网和通用航空运输网6张交通网络;打造园林城区和张金“一主一副”2个综合运输枢纽;实施民生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4个交通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衔接顺畅、服务优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十三五”时期,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约657.8亿元。其中铁路27.23亿元、公路162.25亿元、港航18.15亿元、站场35.83亿元、物流180.68亿元、交通信息化3.66亿元、通用机场10亿元,城际轨道交通220亿元。综合交通占全市社会总投资比例为8.2%。

——公路: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083.1公里,相比2015年增加1011.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03.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142.5公里/百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级公路29条、395.2公里,二级公路9条、127公里。全面消除国省道断头路并达标;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油田、国有农场、旅游景点等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实现100%的区、镇、处通一级公路,100%的相邻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100%的通客车农村公路达到双向二车道5米及以上标准。

——铁路: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106公里,铁路密度达到5.29公里/百平方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45%、100%。

——水运:全市航道总里程264公里,四级及以上航道占航道总里程的比重大于43.9%。形成以泽口、红旗、金澳科技石化综合码头以及兴隆等码头组成的“两滨海新区、八个港点”的布局体系。港口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泽口、红旗等主要港区通达一级公路。到2020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00万吨。

——航空:启动潜江通用机场建设,实现潜江航空运输“零的突破”;进一步推进潜江高铁站加入武汉“空铁通”联运。

——城际轨道交通:启动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潜江融入武汉城市圈。

——物流:建设二个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七个专业化物流中心和多个农村物流配送站(点),发展14家AA级以上物流企业,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引导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积极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显著降低。

——运输效率:构筑潜江与长株潭、襄阳-十堰都市区“3小时交通圈”;与武汉、宜昌-荆州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实现从园林城区到境内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港口码头等不超过30分钟,相邻乡镇之间20分钟通达的“半小时交通圈”。园林城区周边25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行率达到100%,全市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行率达到60%。

——信息化:建立交通云数据中心、交通指挥应急中心、12328交通运输服务平台、智能交通出行服务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全市三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和手机购票。境内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到100%,城区公交IC卡覆盖率达90%,智能公交电子站台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四好”农村公路和危化品运输安全监管的信息化管理等。

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详见附表。

第5章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潜江市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五个交通”,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点实施以下五个方面的任务。

5.1大力发展综合交通,构筑高效运输服务体系

5.1.1构筑综合交通大通道,实现“内畅外联”高效运输

1、布局思路

综合运输通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线路构成,连接大区域主要经济和交通节点,承担主要客货运输任务的运输走廊,构成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也是区域运输的大动脉。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通道便于通道内聚集的客货流快捷、安全地通过,充分发挥通道优质、高效的运输效益。潜江市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的基本要求是:

(1)支撑潜江市经济产业发展。推动潜江市油气开采、冶金机械、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及家具制造、高新技术、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推动潜江市城镇空间布局优化。支撑潜江市域城镇形成“一横两纵、一主四片”的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形成“一轴联三区、两带串四园”的布局结构。

(3)连通重要经济和交通节点。连接重要城镇、特色产业集群,重要工业和能源生产基地以及主要的陆路、内河港口码头。

(4)为省际间、县市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提供多条运输走廊,满足国土资源集约开发和国防战备水平提升的多重需要。

(5)通过客货运枢纽实现通道内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内河高等级航道、航空等方式的高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并与国家综合运输通道进行充分对接。

在此基础上,潜江市综合运输通道的布局思路为:一是通道布局的确定。在综合分析潜江市综合交通发展现状、进行交通需求预测、解读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地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专项规划,提出未来可能形成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二是通道结构的确定。在确定通道布局后,结合潜江市的交通发展需求,针对现状综合交通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通道内的运输方式构成及发展的重点;三是通道结构的优化。在运输通道初步确定之后,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优化衔接,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扩大和稳步增强潜江市对外及市域内部之间的交通联系,充分发挥综合运输通道的整体规模效应。

2、相关规划分析

1)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

2007年,国家发改委主持编制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我国综合交通网骨架由“五纵五横”运输大通道和国际运输通道组成。其中经过潜江市的有一条横向大通道,即沿江运输大通道。

沿江运输大通道:东起上海,沿长江经南京、芜湖、九江、武汉、潜江、宜昌、恩施、重庆,西至成都。该通道由长江航道和铁路、公路、民航航路和油气管线等组成,形成以长江航运干线为主、沟通东中西地区的运输走廊。

在潜江市境内现状该通道主要有汉宜铁路、沪渝高速公路、G318、汉江航道以及连通长江和汉江的江汉运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共同形成了潜江横贯东西的对外联系客货运输通道。

5-1 全国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示意图

2)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

规划立足湖北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引领和打造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开创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把湖北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真正发挥湖北作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作用。

湖北省将形成“一圈两区、两轴两带”的空间结构布局。其中“一圈两区”是在省委、省政府“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圈、都市区建设,以“武汉城市圈、宜昌-荆州组合都市区、襄阳都市区”作为全省三大空间增长极。“两轴两带”是指以“京广轴、长江城镇密集发展带”为省域一级发展轴带,以“汉十城镇发展带、襄荆城镇发展轴”为省域二级发展轴带。

潜江市既处于武汉城市圈内,也处在长江城镇密集发展带上,在区域经济与交通上,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同时,潜江还可依托武汉城市圈西门户的地缘优势,向西对接宜昌-荆州组合都市区,向北对接中原城市群,向南对接长株潭城市圈。潜江应整合长江流域与汉江流域空间资源、以沪渝高速、G318、汉宜铁路、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及沿江航运为复合交通轴进行发展,充分发挥交通先行的引导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省域城镇空间组织相协调的高效快捷、布局完善的综合运输通道。

5-2 湖北省城镇发展轴带布局示意图

3)湖北将建全国交通“立交桥”

湖北省将通过采取六大举措,打造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的“立交桥”。2012年4月13日,湖北省提出将建设“五纵三横”大通道湖北段(“五纵”指京九综合运输大通道、京广综合运输大通道、随岳综合运输大通道、焦柳综合运输大通道、十宜恩综合运输大通道;“三横”指福州-银川综合运输大通道、沪蓉综合运输大通道、沪渝综合运输大通道)。从而,形成覆盖全省主要城市,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的综合运输网络,实现市市通铁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路。

4)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武汉城市圈重点构建“一核一带三区四轴”区域发展格局和“一环两翼”区域保护格局,最终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自主创新先行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在交通方面,武汉城市圈规划构筑武汉主城区的核心交通圈、拓展城市空间的紧密交通圈、连接“1+8”的辐射交通圈三大交通圈。其中,辐射交通圈由武汉与八城市之间的对接通道、八城市之间的互联环线、武汉外环高速公路、重要枢纽的集疏运线路以及综合运输通道之间的重要连接线组成。潜江市位于武汉城市圈规划7条综合运输通道的武汉至川渝方向综合运输通道之上,主要包括长江、汉江兴隆以下航段、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沪渝高速、G318等通道资源。

5)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规划

200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发[2009]36号文发布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规划》,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发展布局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国家有关交通规划在鄂西圈内的布局方案,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关于构建“三大旅游板块、四大集散地、六大精品旅游区”的旅游规划目标,布局了“三纵三横”棋盘式的六大综合运输通道。其中,与潜江密切相关的有“一横一纵”,分别是武汉经潜江、宜昌至成都方向综合运输通道;河南经随州、潜江、岳阳至长沙方向综合运输通道。

5-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示意图

3、规划布局方案

认真践行协调、开放发展理念,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形成交通运输平衡发展的新格局;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开放发展,开拓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空间;要立足于国家和湖北省宏观战略,支持国家沿长江综合运输通道和湖北省随岳综合运输通道规划建设,努力打造潜江“一纵一横”“对外”快速、高效运输大通道,奠定潜江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通过加快优先建设G318、S351、天仙铁路潜江支线、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泽口、红旗、兴隆码头等项目,与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汉宜高速、汉宜高铁、汉江以及江汉运河航道共同构筑“横向沿长江综合运输通道”。

通过加快优先建设潜江汉江大桥、枣潜高速、G234、S269 、G240、S247、潜江至荆州货运铁路等项目,与已建成通车的潜石高速共同构筑“纵向随岳综合运输通道”。

横一


纵一

潜江


1小时交通圈


3小时交通圈






5-4潜江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示意图

“十三五”时期,为适应国家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湖北“两圈两带”发展需求,结合国家及湖北运输大通道规划,潜江市规划建设“一纵一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形成潜江对外中长途客货运输的主要交通走廊,充分发挥通道对外优质、高效的运输能力。

横一:沿长江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国家规划的沿长江运输大通道以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横贯潜江东西,目前已基本形成,“十三五”期将进一步完善。

纵一:随岳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湖北省规划的随岳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纵贯潜江南北,目前已初具雏形,“十三五”时期将基本形成。为支撑“一纵一横”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十三五”时期规划重点实施项目如下表所示:


5-1 “一纵一横”综合运输通道重点项目表

通道名称

通道已有项目

十三五”重点实施项目

服务功能

横一:沿长江综合运输通道

公路:汉宜高速、G318、S351

公路:G318深江站至徐魏台、周矶至丫角段改扩建工程、S351广华至积玉口段改建工程、S351潜江经济开发区至前进分场段一级公路、S322总口管理区至熊农八大垸段改建工程、S322荆新线至运粮湖段改建工程等

服务潜江东西向中长途客货运输,支撑“两圈两带”发展,带动潜江城镇建设、产业发展。

铁路:汉宜铁路、天仙铁路潜江支线

铁路:启动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水路:汉江、江汉运河

水路:泽口、红旗、兴隆码头建设

纵一:随岳综合运输通道

公路:潜石高速、G234、S269、G240、S247

公路:枣潜高速、江汉大桥至渔洋一级公路改造项目、S247竹根滩至潜江市北门段改建工程、G234后湖立交至铁匠沟改建工程、S269广泽公路至318段一级公路、S269孙桥至老新段一级公路、S269兴隆枢纽至广泽公路段一级公路

增强中原经济区、襄阳都市区、武汉城市圈以及长株潭经济圈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铁路:——

铁路:潜江至荆州货运铁路

水路:内荆河、东干渠

水路:内荆河、东干渠、东荆河等航道整治

通过上述两条综合运输通道,大力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有利于奠定和巩固潜江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实现潜江对外高效、畅通的联系。其中,“外联”联系的主要地区有:通过沪渝综合运输通道,可西接宜昌-荆州都市区、成渝经济区等地,东连长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等地,并可进一步向东对接“海上丝绸之路”;通过随岳综合运输通道,可南达长株潭城市圈等地,北通中原经济区、襄阳都市区等地,并可进一步往北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同时,通过在潜江市域内构筑“三纵四横”普通国省道网、高等级县乡道公路网、高速公路连接线以及重要的市政快速路、主干路等,实现潜江园林城区、产业园区、特色农业产品基地、重点乡镇与火车站、港口码头、高速互通、旅游景区等之间的高效“内畅”。规划建设六条快速通道实现新、老城区交通快速对接,并从新城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规划对外连接快速通道,解决新城区对外交通出行问题。通过对外构筑交通大通道,对内加快国省干线建设和农村公路成网,加强新、老城区的交通对接和对外交通出行通道建设,最终建成潜江“外联内畅”交通体系。

5.1.2完善综合交通大网络,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1、布局思路

综合交通运输网是指由彼此协作、相互补充与紧密配合的各种运输方式的交通线路、港站和枢纽共同组成,并以交通线路为连接线,交通港站与枢纽为连接点,具有一定的组合结构与等级层次,可进行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的交通运输网络,是交通运输生产力在地域上组合的具体体现。潜江市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的基本要求是:

(1)合理布局。区域间实现高效畅通,乡镇间实现快速通达,乡村实现便捷联通,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

(2)优化结构。统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的发展,以提高主要通道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快铁路、公路、水运建设,提升设施技术等级水平,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

(3)网化连通。针对县域所有乡镇、经济和交通节点要求做到全部连通,针对工业生产基地、特色农副产业基地、旅游精品景区,要求能直接连接临近的主要陆路、内河口岸。

(4)适度超前。顺应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对外开放等趋势,在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基础上,适当扩大运力余量,预留技术标准提升空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运输基础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潜江市综合交通网络的布局思路为:一是分析国家和省级上位规划在潜江的线路布局;二是分析潜江市相关规划关于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的考虑;三是结合全县经济发展、产业开发和城镇空间拓展等需求,分析确定综合交通网络布局。

2、相关规划分析

1)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发展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通道建设,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强化铁路运输网络

规划提出加强快速铁路建设,重点建设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建设商丘经合肥至杭州、重庆至贵阳等南北向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加快普通铁路新建和既有线路改扩建,改扩建沿长江普通铁路。新建衢州至丽江铁路,进一步提高沪昆铁路既有运能,加快南北向铁路、中西部干线建设,加强既有铁路扩能改造,形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

优化公路运输网络

积极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等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消除省际间“断头路”,尽快形成连通20万人口以上城市、地级行政中心、重点经济区、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在科学论证和规划基础上,建设必要的地方高速公路,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延伸和补充。

加大普通国省道改造力度。加快普通国道建设,消除瓶颈路段制约,提高技术等级和安全水平,使东中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0%以上,西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以上。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加强省际通道和连接重要口岸、旅游景区、矿产资源基地等的公路建设,实现主要港口、民航机场、铁路枢纽、重要边境口岸、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基本通二级及以上公路。

5-5 长江经济带铁路网规划示意图

5-6 长江经济带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示意图

拓展航空运输网络

加快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强化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发挥南昌、合肥、宁波、温州、无锡、丽江、西双版纳等干线机场作用,完善支线机场布局,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机场群。优化航线网络,科学论证,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增加国际运输航线。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发展通用航空。依托空港资源,发展临空经济。

5-7 长江经济带机场规划示意图

打造长江黄金水道

充分发挥长江水运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优势,全面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统筹推进支线航道建设,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增强长江干线过江能力,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

加快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

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补充,建设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滇中和黔中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快速通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和乡村交通网络,促进新型城镇化有序发展。

5-8 长江黄金水道布局示意图

2)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2020

2004年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了更好地体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指导作用,2007年铁道部开始进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

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满足巨大的铁路客货运输需求,铁路网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到2020年规划总规模达到14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8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主要通道实现复线电气化,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规划不仅提出要构建“四纵四横”等客运专线以及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城际客运系统,加强既有路网技术改造和枢纽建设,还明确要进一步完善路网布局,加快西部开发性新线建设。规划强调要扩大西部路网规模,形成西部铁路网骨架,完善中东部铁路网结构,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规划建设新线约4.1万公里,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研究建设郑州-重庆-昆明铁路,促进完善华中、中原至西南新通道。

5-9 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示意图

3)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20

国家高速公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约11.8万公里,另规划远期展望线约1.8万公里。

按照“实现有效连接、提升通道能力、强化区际联系、优化路网衔接”的思路,补充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保持原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总体框架基本不变,补充连接新增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地级行政中心、重要港口和重要国际运输通道;在运输繁忙的通道上布设平行路线;增设区际、省际通道和重要城际通道;适当增加有效提高路网运输效率的联络线。其中经过潜江市的有一条主线,即沪渝高速公路。

普通国道网由12条首都放射线、47条北南纵线、60条东西横线和81条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26.5万公里。其中经过潜江市普通国道共3条,包括2条纵线和1条横线。纵线分别是G234寺庄(鄂豫界)至高基庙(鄂湘界)、G240小林至监利,G234经过潜江境内积玉口镇、广华办事处、后湖农场、熊口农场、龙湾镇、张金镇,G240经过潜江境内园林城区、杨市办事处、总口农场、渔洋镇;横线是G318温泉至谋道,经过潜江境内园林城区、周矶办事处、后湖农场、浩口镇。

5-10 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示意图

4)湖北省省道网规划纲要(2011-2030

湖北省高速公路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形成以“九纵五横三环”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网(由9条南北纵线、5条东西横线、3条环线、14条武汉放射线以及20条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8262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约4994公里,占60%;地方高速公路约3268公里,占40%。经过潜江市的高速公路有2条,即“横四”沪渝高速公路和“纵五”枣阳至石首高速公路。

5-11 湖北省高速公路网布局示意图

湖北省普通干线公路网由普通国道和普通省道组成。其中,普通国道由3条首都放射线、8条南北纵线、10条东西横线组成,总规模约9380公里;普通省道由24条武汉放射线、87条南北纵线、68条东西横线和83条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18870公里;两者合计,湖北省普通干线公路网合计总规模约为2.82万公里。

其中,经过潜江市的普通省道有5条,包括2条纵线、3条横线:纵线分别是S269多宝镇至张家场、S247客店至潜江市区,S269经过潜江境内高石碑镇、王场镇、熊口镇、老新镇,S247经过潜江境内竹根谭镇、潜江市区;横线分别是S351泽口至瞄集、S322陈场至沙道观镇、S350老新镇至滩桥镇,其中S351经过潜江境内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广华、积玉口镇,S322经过潜江境内总口农场、熊口镇、运粮湖农场,S350经过潜江境内老新镇、西大垸农场、张金镇。

5-12 湖北省普通国省道网规划示意图

5)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06-2030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的重点是内河高等级航道和主要港口。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黑龙江和松辽水系及其他水系,形成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18条主要干支流高等级航道(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简称2-1-2-18)和28个主要港口布局。其中涉及潜江市的有长江、汉江航道和引江济汉工程。

5-13 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和主要港口布局示意图

6)湖北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2011-2020

通用机场是民用航空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构建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航空运输网络,优化航空运输资源配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湖北省已在运营的民用通用航空机场有2个,分别是荆门漳河通用机场和荆州沙市通用机场,另有临时起降点17个。根据规划布局原则要求,需在民用机场空白地带、在抢险救灾重点区域、在产业关联度高及需求旺盛的地区、在地面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在具有航空基础的地域优先布局通用机场。规划全省共布局通用机场26个,其中改扩建7个,新建19个。其中潜江通用机场已囊括在内。

3、规划布局方案

通过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支持“综合交通”建设,为潜江市建设“一区两翼三带四极”新格局,打造城乡统筹、产城互促的“轴带+组团”水乡园林城市,发展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大健康、生物医药、家具制造、光信息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产业提供重要交通支撑。规划构建由“十”字型高速公路网、“三纵四横”普通国省道网、畅通完善的农村公路网、“一纵一横一专”铁路网、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网、通用航空运输网6网叠加而成的综合交通大网络。

1)加快建成“十”字型高速公路网

“十三五”时期,规划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增强潜江市与武汉城市圈、宜昌-荆州都市区、襄阳都市区、长株潭城市群等地区的中长途客货运输能力。在已建成沪渝高速公路以及2015年潜石高速建成通车的基础上,重点加快推进枣潜高速公路建设,早日建成“十”字型高速公路网。同时,应积极配套建设枣潜高速积玉口互通至高石碑一级公路等高速公路连接线,增强高速公路区域辐射能力。

5-2潜江市“十”字型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

径线

路线名称

里程(km)

建设时间

对外出口

横一

沪渝高速公路

43.65

已建

成都、重庆、宜昌、武汉、上海

纵一

潜石高速公路

19.797

已建

河南、襄阳、荆门、荆州、石首、湖南

纵一

枣潜高速公路

12.55

“十二五”跨转

河南、襄阳、荆门、荆州、石首、湖南

2)着力构建“三纵四横”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

依据湖北省普通国省道网规划、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上层规划,结合潜江打造“轴带+组团”水乡园林城市,潜江市普通国省道规划以全面支持城南片新兴产业聚集区、城北绿色化工聚集区、潜监线工业商贸带、襄岳线农业旅游带、枣石线西部开发带等“一区两翼三带四极”格局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等升级、全面打通断头路、全面优化路线线型、形成对外快速通道”为重点,大力实施提档升级工程,实现全部乡镇通达一级公路,基本消除国省道断头路和瓶颈路,加快建成“三纵四横”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

5-3潜江“三纵四横”普通国省道网规划布局

径线

路线构成

改造升级里程(km)

起讫点及控制点

规划

等级

建设

性质

纵一

S247、G240

69.5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园林城区、杨市、总口、渔洋

一级

提升工程、完善工程

纵二

S269

71.5

高石碑、王场、周矶、熊口、老新

一级

提升工程

纵三

G234

40.95

高石碑、积玉口、广华、后湖、熊口、龙湾、张金

一级

提升工程

横一

S351

20.31

积玉口、广华、周矶农场、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

一级

提升工程

横二

G318

22.28

园林城区、周矶、后湖、浩口

一级

提升工程

横三

S322

31.2

总口、熊口、运粮湖

一级

提升工程

横四

S350

38.9

渔洋、老新、西大垸、张金

一级、二级

连接工程

“十三五”期,规划实施普通国省道G318G240G234S247S269S351S322S350等一级、二级路提升工程、完善工程和连接工程,升级改造总里程308.02km,总投资约80.36亿元,最终实现全市境内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100%。

5-4 十三五”时期普通国省道规划建设项目

序号

行政区划

项目名称

里程(km)

规划

等级

建设

性质

估算投资(万元)

建设起止年限

合计

308.02



803608


(一)“纵一”项目

75.76



274423


1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园林、杨市、总口、渔洋

江汉大桥至渔洋一级公路改造项目

50.67

一级

续建

136091

2015-2018

2

潜江市

S247竹根滩至泽口段改建工程

12.1

一级

改建

23515

2018-2019

3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

潜江汉江大桥新建工程

6.69

一级

续建

64067

2015-2018

4

渔洋

潜江渔洋东荆河大桥新建工程

6.3

一级

新建

50750

2019-2020

(二)“纵二”项目

71.6



210745


5

周矶

S269广泽公路至318段一级公路

5

一级

新建

13000

2018-2019

6

熊口、老新

S269孙桥至老新段改建工程

16.1

一级

改建

36959

2016-2018

7

高石碑、王场

S269兴隆枢纽至广泽公路段扩建工程

31.2

一级

扩建

62719

2018-2019

8

高石碑

S269兴隆汉江大桥

8.3

一级

新建

79367

2019-2020

9

周矶、熊口

S269周矶至熊口镇段一级公路

11

一级

扩建

18700

2018-2019

(三)“纵三”项目

40.95



90090


10

熊口、张金

G234东大垸分场至铁匠沟段改建工程

31.95

一级

扩建

73590

2018-2019

11

后湖、熊口

G234田关渠至东大垸分场段改扩建工程

9.0

一级

改扩建

16500

2018-2019

(四)“横一”项目

27.31



35582


12

广华、积玉口

S351广华至积玉口段改建工程

10.5

一级

改建

19500

2018-2019

13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周矶管理区

S351潜江经济开发区至前进分场段一级公路扩建工程

7.31

一级

改建

16082

2019-2020

14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

S351东延线工程

9.5

一级

新建

22000

2016-2017

(五)“横二”项目

22.282



42200


15

园林、周矶、浩口

G318深江站至徐魏台、周矶至丫角段改扩建工程

22.282

一级

续建

42200

2013-2016

(六)“横三”项目

31.216



51888


16

总口、熊口

S322总口管理区至熊农八大垸段改建工程

9.286

一级

改建

10215

2016-2018

17

熊口、运粮湖

S322荆新线至运粮湖段改建工程

21.93

一级

改建

41673

2016-2020

(七)“横四”项目

38.9



98680


18

白鹭湖、张金

S350白鹭湖管理区至陈州段、张金至荆州三湖管理区段

17.9

二级

改扩建

12530

2016-2017

19

老新、渔洋

S350延长线老新至渔洋新建工程

6.5

一级

新建

54250

2017-2019

20

老新、白鹭湖

S350白鹭湖管理区至老新段一级公路扩建工程

14.5

一级

改扩建

31900

2018-2019

纵一

纵二

纵三

横一

横二

横三

横四







5-14潜江市“十三五”时期普通国省道规划建设方案

3)全力建设畅通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

潜江市八大产业主要布局在潜江经济开发区、杨市、新城区、渔洋、积玉口、广华等地,普通国省道与各产业园区之间规划以农村公路全面连接。“十三五”时期,潜江市农村公路规划以打通所有产业和工业园区、国有农场、码头、高速互通、旅游景区、乡镇等经济增长极之间的交通联系为重点,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网络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规划实施20条县乡道及物流专用公路新、改建工程约215.36公里,总投资约44.44亿元,实施项目详见下表。

5-5“十三五”时期县乡道规划建设项目

编号

行政区划

项目名称

里程(km)

规划等级

建设

性质

估算投资(万元)

建设起止年限

合计

215.36

444419.8


(一)提升工程

51.42

51422


1

积玉口、高石碑

枣潜高速积玉口互通至高石碑一级公路连接线工程

15.7

一级

改建

40820

2016-2018

2

张金、浩口

幸福公路

20

二级

改建

5885

2016-2018

3

张金、浩口

浩口至张金公路

15.723

二级

改建

4717

2018-2019

(二)连接工程

106.7

351380


4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园林、杨市

竹根滩至总口一级公路

22.4

一级

新建

69030

2017-2018

5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

泽口港至曹滩一级公路

7.2

一级

新建

18000

2017-2018

6

广华、周矶

广华至周矶公路

11

二级

改建

27500

2017-2018

7

老新、龙湾、张金

老新至张金公路

23.5

二级

新改建

7050

2018-2019

8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

广泽公路东延线

9.5

一级

新建

23750

2016-2017

9

王场、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

滨江大道一级公路及东荆河六桥

6.8

一级

新建

47750

2018-2020

10

园林、新城区

东荆河七桥一级公路

7.2

一级

新建

55500

2019-2020

11

园林、新城区

东荆河八桥一级公路改建工程

6.3

一级

新建

44750

2018-2019

12

园林、周矶、新城区

红梅路西延道路工程(含拟建东荆河九桥)

7.3

一级

新建

47500

2019-2020

13

园林、周矶、新城区

潜阳大道西延线一级公路

11.0

一级

新建

27500

2018-2019

14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

三江至沙街一级公路

4

一级

改建

6800

2018-2019

(三)物流通道

20.52

24600


15

园林

城东物流专用公路318国道至紫月路段

2.66

一级

新建

7500

2015-2016

16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杨市

城东物流专用公路竹根滩至318国道路段

7.36

二级

新建

3650

2016-2017

17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杨市

城东物流专用公路紫月路至247省道段

5.5

二级

新建

3450

2016-2017

18

王场

红旗港疏港公路

5

一级

改建

10000

2018-2018

(四)旅游公路

36.74



17017.8


19

龙湾、西大垸、张金

潜江楚章华台遗址至荆州江陵沙岗镇二级公路

19.5

二级

新建

9984

2016-2017

20

王场、周矶

兴隆河沿岸公路王场至周矶段

12.6

二级

改扩建

3315.8

2016-2017

21

龙湾

龙湾章华台旅游公路延伸线

4.64

二级

新改建

3718

2017-2018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县乡道一级公路

县乡道二级公路


5-15潜江市“十三五”时期县乡道规划建设方案

4)大力构筑“一横一纵一专”铁路网

规划形成以汉宜铁路、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天仙铁路潜江支线、潜江至荆州货运铁路以及金澳科技专用铁路等组成的“一横一纵一专”铁路网,服务于潜江市中长途快速客货运输。“十三五”时期,加快完成天仙铁路潜江支线建设,规划建设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金澳科技铁路专用线、潜江至荆州货运铁路,计划总投资约247.23亿元,实现潜江铁路规模和结构、密度和效率的同步提升。

5-6潜江市“十三五”时期铁路网规划布局

径线

线路名称

里程(km

规划等级

站场设置

备注

横一

汉宜铁路

45

国铁Ⅰ级,双线,设计时速250km/h

潜江站

已建成

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

74

城际轨道交通

潜江城际轨道交通站

新建

纵一

天仙铁路潜江支线

5.27

国铁Ⅱ级,单线

潜江货运

北站

十二五”

跨转

潜江至荆州货运铁路

50

国铁Ⅱ级,单线

潜江站

新建

支线

金澳科技铁路专用线

5.327

国铁Ⅲ级,单线

金澳装卸站

新建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5-16潜江市“十三五”时期铁路规划建设方案

5)“长汉相通、干支相连”的内河航道网

“十三五”时期,规划以长江、汉江和江汉运河等航道资源为骨架,以“泽口港区、红旗港区”为节点,重点打造“长汉相通、干支相连”的内河航道网络体系,着力构建武汉城市圈西部“水上门户”。

航道:规划实施内荆河(总干渠)按Ⅳ级航道标准整治48.8公里,四湖东干渠按Ⅳ级航道标准疏浚35公里,江汉航线习新段按Ⅳ级航道标准整治2.98公里,东荆河按Ⅴ级航道标准整治50公里,田关渠按Ⅳ级航道标准整治30.5公里,高桥河按Ⅴ级航道标准整治10.5公里,并按Ⅴ级航道标准改建徐李船闸及田关船闸,按规范要求改造两条航道的碍航桥梁,计划投资5.5亿元。最终形成江汉运河沟通长、汉两江,内荆河、东干渠等向南连通长江的内河航运网络体系。

5-7潜江市“十三五”时期航道疏浚项目表

序号

航道名称

疏浚里程(km

规划等级

投资估算

(万元)

建设时间

备注

合计

201.5


55000



1

内荆河

(总干渠)

48.8

四级

10000

2018-2019

48.8公里航道提升为四级

2

东干渠

35

五级

7000

2019-2020

35公里航道提升为五级

3

江汉航线习新段

2.98

四级

3000

2018-2019

2.98公里航道提升为四级

4

东荆河

50

四级

12000

2018-2019

50公里航道提升为四级

5

田关渠

30.5

五级

15000

2019-2020

30.5公里航道提升为五级

6

高桥河

10.5

五级

8000

2019-2020

10.5公里航道提升为五级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港口:规划形成“两滨海新区、八个港点”的港区码头布局体系,并结合公路和铁路运输发展,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其中,“两滨海新区”为泽口港区、红旗港区;“八个港点”为张金、白鹭湖、渔洋、总口、园林、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后湖综合码头以及兴隆旅游码头。

5-8潜江市“十三五”时期港口规划建设项目

港区

码头名称

建设规模

投资估算

(万元)

建设

性质

建设时间

合计


114220



泽口港区

散装码头(1个泊位)、件杂货码头(1个泊位)、集装箱码头(2个泊位)

1000吨级泊位4个

40320

续建

2015-2017

水上加油(气)站码头

1000吨级泊位2个

4000

新建

2016-2018

金澳科技石化码头

1000吨级泊位3个

8900

新建

2016-2016

红旗港区

综合码头

1000吨级泊位4个

40000

新建

2017-2020

八个港点

兴隆旅游码头

客运泊位2个

6000

新建

2016-2018

张金综合码头

500吨级泊位2个

1000

新建

2018-2018

白鹭湖综合码头

500吨级泊位2个

1000

新建

2018-2018

渔洋综合码头

500吨级泊位2个

3000

新建

2018-2018

总口综合码头

500吨级泊位2个

4000

新建

2018-2019

园林综合码头

500吨级泊位2个

3000

新建

2018-2019

熊口综合码头

500吨级泊位2个

2000

新建

2018-2019

后湖综合码头

300吨级泊位1个

1000

新建

2018-2019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5-17潜江市“十三五”时期航道、码头规划建设方案

6)发展通用航空、深化“空铁通”联运

根据2011年省发改委上报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的《湖北省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积极抢抓国家发展通用民航的建设机遇,争取更大投入,规划建设潜江通用机场。“十三五”时期,为更好满足潜江市农林牧渔发展、生态保护、应急救援、国防战备等需求,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主要功能为应急救援、商务运输、航空快递、景点观光、喷洒农药、空中摄影、航空器托管维修保养、科学试验、飞行培训、勘察设计、防林护林等。

7)全面加快邮政、快递业发展

“十三五”时期,规划加快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和快递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和便捷高效、竞争有序、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快递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能力、快递网络建设和服务能力、监管体系建设和市场管理能力,并实现快递园区建设依托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农村物流配送站等物流设施建设同步展开。

5.1.3建设综合交通大枢纽,实现客货高效多式联运

1、布局思路

运输枢纽是在综合交通网络节点上形成的客货流转换中心,是由若干运输方式连接的终端设施(包括站场、港口码头、机场等)组成的整体,共同承担着所在区域的直通作业、中转作业、枢纽地方作业以及城市对外交通的相关作业等运输任务。

运输站场是位于运输线路上的节点,是旅客和货物的集散地、各种运输工具的衔接点、办理客货运输业务和运输工具(包括车船机和装卸搬运设备)作业的场所。

潜江市运输枢纽站场布局规划应以交通需求为导向,适当超前,以支撑潜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适应潜江市轻纺、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的发展,与城镇体系结构、重点发展区域、重要旅游景区、主要产业聚集地的布局相协调,有效促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及城市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潜江市运输枢纽站场规划总体上遵循“枢纽城市、枢纽站场”两个层次自上而下的布局思路,分两步进行。一是结合上层规划,确定潜江市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的发展定位。二是在确定了潜江综合运输枢纽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研究客货运枢纽站场规划方案。

潜江市综合运输枢纽站场的规划布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规划、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等枢纽站场相关规划相协调。

(2)结合城市空间布局,从客流较为集中、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中遴选客运枢纽站场布局区域;并且结合城市产业布局,重点考虑各乡镇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等主要产业集聚区,遴选货运枢纽站场布局区域。

(3)应注重两种或两种以上对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遴选综合客运枢纽站场及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

(4)以集散顺畅为约束条件考虑枢纽站场选址,尤其是包含公路运输方式的枢纽站场应尽量靠近高速公路和主要城市干道。

2、相关规划分析

1)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2008-2020

规划指出为了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对公路运输的需要,应按照“统筹规划、市场主导,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期实施、全面提升”的方针,以提高公路运输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宗旨,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智能环保、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城市公共交通紧密衔接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5-14 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示意图

总体上采用“多因素定量计算为基础,关键因素遴选,综合优化调整”的布局思路和方法,最终确定了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其中12个为组合枢纽,共计196个城市。武汉是规划的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之一,可见,未来武汉在全国公路客货运输组织中将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潜江市相应应加快运输枢纽站场建设。

2)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2008-2020

规划按照“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功能定位、扩大服务范围、优化体系结构”的布局思路,重点培育国际枢纽、区域中心和门户机场,完善干线机场功能,通过优化机场布局结构和增加机场数量规模,构筑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北方(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区域机场群。至2020年,布局规划民用机场总数达244个,其中新增机场97个。中南机场群由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北、湖南6省(自治区)内各机场构成,以满足中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东南亚经济合作、泛珠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对外开放。

3)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

规划指出为了构建省域城镇空间组织轴线上复合型的城际快捷运输系统,引领省域城镇、产业协调发展,应形成“1(全国性主枢纽)2(全国性辅助枢纽)3(区域性枢纽)7(地区性枢纽)”省域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其中1个全国性综合交通主枢纽是武汉;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协助枢纽是襄阳和宜昌-荆州(组合型综合交通枢纽);3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黄石(辐射鄂东赣北皖南)、十堰(辐射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天-仙-潜(辐射江汉平原);7个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是鄂州-黄冈(组合型)、孝感、咸宁、恩施、随州、麻城。潜江属于天-仙-潜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4)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

在交通方面,武汉城市圈区域规划形成6大枢纽工程,即武汉综合交通枢纽、黄鄂黄综合交通枢纽、天仙潜综合交通枢纽、咸宁综合交通枢纽、孝感综合交通枢纽和麻城综合交通枢纽。

3、规划布局方案

通过加强汉宜铁路、江汉平原货运铁路、汉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通用机场及城际轨道交通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整合综合交通大网络资源,将潜江打造成为集公、铁、水、空于一体,连接“两圈两带”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十三五”时期,规划在综合交通大网络基础上,构建“一主一副”的综合运输枢纽布局,强化公、铁、水、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间客货运输的高效衔接,支持综合交通大枢纽建设。“一主”指园林城区综合运输主枢纽,“一副”指张金综合运输副枢纽。

5-9潜江市“一主一副”综合运输枢纽规划布局

枢纽名称

站场名称

分运输方式站场名称

园林城区综合运输主枢纽

客运换乘中心

潜江高铁站+潜江高铁新区综合换乘枢纽及配套工程;城际轨道交通潜江站+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换乘中心

一般客运站场

潜江汽车客运站;新城区客运中心+新城区公交枢纽站;广华城市客运站;向阳客运站;浩口客运站;借粮湖客运站等

货物多式联运中心

潜江火车北站+潜江北站物流中心;泽口港;红旗港等

一般物流设施

华中(潜江)物流产业园;通用机场临空物流园;危险化学品物流中心;西城区物流配送中心;南部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捷阳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二期);鑫园物流配送中心二期等

张金综合运输副枢纽

一般客运站场

张金客运站、熊口客运站、渔洋客运站;龙湾客运站、章华台客运站、运粮湖客运站等

货物多式联运中心

潜江至荆州货运铁路张金站+张金综合码头

一般物流设施

白鹭湖综合码头、南部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张金农村物流配送站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打造园林城区综合运输主枢纽

主要内容包括完善客运站场体系、物流货运站场体系和集疏运体系。客运站场体系方面,重点建设1个综合换乘枢纽,即潜江高铁新区综合换乘枢纽及配套工程,以及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换乘中心、新城区客运中心、兴隆水利枢纽客运站等3个二级客运站,新建浩口、借粮湖2个三级客运站,总投资约4.71亿元。物流货运站场体系方面,加快建设潜江火车货运北站、红旗港区码头、泽口港区码头以及9个物流园区(中心)等项目,完善公铁水联运货运站场体系。加快构建以华中(潜江)物流产业园、通用机场临空物流园为核心,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中心、西城区物流配送中心、农水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潜江北站物流中心、捷阳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二期)、鑫园物流配送中心二期、南部综合物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各镇、村农村物流站(点)为基础,以公路港、城乡配送、冷链、商贸物流以及农村电商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即:二园七中心+N站(点),以重大物流服务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物流园区(中心)项目总投资约180.5亿元。集疏运体系方面,规划建设G318、G240、S247结合紫月路、东环路、章华南路等市政道路,实现潜江高铁新区综合换乘枢纽站及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换乘中心与公路、公交客运之间的衔接;规划建设S247、G318、S269、G234、S351、泽口港至曹滩公路、红旗疏港公路、城东物流专用公路、竹总一级路、广泽公路、滨江大道一级公路(含东荆河六桥)等实现火车货运北站、泽口港、红旗港以及各物流园间的衔接,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

5-10园林城区综合运输主枢纽规划项目(客运站场)

序号

行政区划

项目名称

规划

等级

建设

性质

估算投资(万元)

建设起止年限

合计



354630


(一)客运站场项目



47120


1

园林、杨市

潜江高铁新区综合换乘枢纽及配套项目

综合换乘枢纽

续建

39920

2015-2018

2

园林、杨市

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换乘中心

二级

新建

1800

2018-2020

3

周矶管理区

新城区客运中心

二级

新建

1800

2018-2019

4

兴隆水利枢纽

兴隆水利枢纽客运站

二级

新建

1800

2018-2020

5

浩口

浩口客运站

三级

新建

900

2018-2020

6

借粮湖

借粮湖客运站

三级

新建

900

2019-2020

(二)城乡公交首末枢纽站项目



22000


7

新城区

新城区公交枢纽站


新建

5000

2019-2020

8

园林城北公交枢纽站

园林城北


新建

3000

2018-2020

9

总口、王场、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熊口、广华、浩口、张金、运粮湖、渔洋、白鹭湖、老新、龙湾、高石碑、积玉口

乡镇公交首末站14个


新建/改造

14000

2018-2020

(三)城市公共交通项目



285510


10

潜江市

纯电动公交车项目


新建

46000

2016-2020

11

潜江市

BRT公交快速通道


新建

200000

2019-2020

12

潜江市

城市交通一卡通


新建

500

2016-2017

13

潜江市

公共自行车租赁

系统


新建

3000

2019-2020

14

潜江市

新建或改建港湾式
公交电子站棚


新建或改建

8000

2016-2020

15

潜江市

新增城乡和城市公交线路18条


新增

28010

2016-2020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5-11园林城区综合运输主枢纽规划项目(物流园区)

序号

行政区划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

估算投资(万元)

建设

性质

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起止年限

(三)物流园区(中心)项目


1805000




1

潜江经济开发区、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

潜江北站物流中心

600亩

120000

新建

以江汉平原货运铁路潜江北站为依托,建设服务铁路货运业务为主的火车站货运物流中心,提供公铁联运、铁水联运、中转仓储、分拨配送、加工包装、商贸交易等物流服务。

2018-

2020

2

潜江经济开发区、王场镇

危险化学品物流中心

800亩

100000

新建

建成集公路港、冷链物流和城乡配送三大物流功能,同时配套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司乘服务设施、车辆维修服务设施、停车场、商贸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

2017-

2020

3

后湖管理区

农水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600亩

120000

新建

为江汉平原粮棉油、小龙虾等水产品及农水产品上下游产业提供现代物流、跨境电商、加工贸易等服务。

2018-

2020

4

周矶管理区

西城区物流配送中心

800亩

160000

新建

高起点打造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配送及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共同配送,提高城市物流配送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对接“一园”中城乡配送区的二级配送中心,主要辐射新城区、西城区、周矶和周矶管理区。

2017-

2019

5

杨市办事处

华中(潜江)物流产业园

800亩

350000

新建

建成集公路港、冷链物流和城乡配送三大物流功能,同时配套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司乘服务设施、车辆维修服务设施、停车场、商贸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

2016-

2019

6

张金镇

南部综合物流配送中心

500亩

100000

新建

依托张金镇的铝产业链、服装加工产业和周边农水产品资源,打造对接“一园”中城乡配送区的二级配送中心,辐射龙湾、运粮湖、白鹭湖等潜江南部地区。

2018-

2020

7

泰丰办事处

捷阳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二期)

163亩

14000

新建

建设物流信息中心、家具建材电子商务平台、4栋七层仓储大楼和办公楼等设施。

2016-

2018

8

泰丰办事处

鑫园物流配送中心二期

202亩

41000

新建

仓库25000平方米、购置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服务器及客户机、配送车辆及自动化立体仓库货架1100余台(套),建设完成后综合物流年配送能力可达300万吨,;完成一条车检线、一个二手车市场的建设。

2016-

2018

9

临近通用机场

通用机场临空物流园

3000亩

800000

新建

建设综合货运站、仓储、加工、包装、快递、配送、物流信息咨询、第三方物流、物流增值服务、海关、查验中心、检疫、银行、商业中心等设施,为国际、国内航空高附加值货物的仓储、转运、加工、包装、快递、配送、报关、保税、信息提供全程物流服务。

2020-

2020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打造张金综合运输副枢纽

客运站场方面,加快建设张金、熊口、渔洋3个三级客运站,形成客运站场体系。货运站场方面,大力建设潜江至荆州货运铁路张金站、张金综合码头、白鹭湖综合码头、南部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完善货运站场体系。集疏运体系方面,在疏浚内荆河航道(四级)、东干渠航道(五级)、东荆河航道(四级)等基础上,打通S350、S322熊农砖瓦厂至运粮湖段、幸福公路、浩张线、老新至张金二级公路等内河航运集疏运通道,完善港口设施,发展水、陆互补的综合运输体系,向南对接长江黄金水道,实现货物公铁水联运。

5-13张金综合运输副枢纽规划项目

编号

行政区划

项目名称

规划等级

建设

性质

估算投资(万元)

建设起止年限

(一)站场项目



2700


1

张金

张金客运站

三级

新建

900

2017-2018

2

熊口

熊口客运站

三级

新建

900

2019-2020

3

渔洋

渔洋客运站

三级

新建

900

2019-2020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加强城镇内外交通衔接转换

城区环线及物流专用环线通道:规划在潜江中心城区外围形成四条“环线”。一是在园林城区外围按照“近城而不进城”的原则,调整G318、G240走向,提升G234等级,建成由G318、G240、G234、汉宜高速组成的潜江中心城区环线。二是构建由G234、S351、城东物流专用公路、汉宜高速组成的物流专用环形通道Ⅰ。三是构建由汉宜高速、G240、S322、G234组成的物流专用环形通道Ⅱ。四是构建由G234、S351、城东物流专用公路、G240、S322组成的城区大外环。

新老城区六条快速通道:规划建设六条快速通道,以最短的距离连接东西新老城区,通过交通建设引导新城区快速发展。快速通道一滨江大道(含拟建东荆河六桥),可加强新城区北部和王场组团与园林城区及潜江经济开发区的交通快捷联系;快速通道二广泽大道(S351)(含东荆河三桥),实现新城区和潜江经济开发区交通快捷联系,往东进一步连接天门和随岳高速公路;快速通道3G318复线(含东荆河五桥),构建新城区与园林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推动新老城区快速融合对接;快速通道四新城南大道(含拟建东荆河七桥)接晶鹏路,加强新城区与园林城区的交通联系,推动新老城区快速融合对接;快速通道五潜阳大道(含拟建东荆河八桥),加强新城区南部以及周矶组团与园林城区间的交通联系,促进新老城区快速融合对接;快速通道六红梅路西延道路工程(含拟建东荆九桥),加强周矶组团与园林城区间的交通联系,促进新老城区快速融合对接。

新城区对外连接快速通道:分别从新城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规划对外连接快速通道,解决新城区对外交通出行问题。向东:通过规划连接新老城区的六条快速通道,对接247省道、318国道、沪渝高速公路等,解决新城区去往武汉和天门、仙桃等地的对外交通出行问题。向西:规划建设四条快速通道,快速通道一广泽大道(S351)、快速通道二广华至周矶一级公路(G318复线延长线)、快速通道三潜阳大道、快速通道四318国道。四条快速通道通过进一步连接234国道、沪渝高速公路,解决新城区向西去往荆州、宜昌等地对外交通出行问题。向南:规划两条对外连接快速通道,快速通道一269省道、快速通道二234国道,解决新城区向南去往监利、湖南等地区的问题。向北:规划一条对外连接快速通道269省道,通过进一步连接省道269兴隆汉江大桥,解决新城区往北去往天门、随州等地对外交通出行问题。

下辖乡镇:各个乡镇的公路客运站、物流基础设施尽量布设在外围,合理规划布设乡镇对外出入口,满足各个乡镇的快速对外客货运输。同时,合理规划乡镇过境线,分流过境交通,增强各乡镇之间及与园林城区之间的交通衔接。


物流环通Ⅱ

物流环通Ⅰ

城区环线

城区大外环




5.6 城区环线和物流环线通道规划布局图

5.2大力发展民生交通,提升客货运输服务质量

认真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共享发展,大力发展民生交通,让人民群众共享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成果。

1、努力实施县乡道改造和通村组公路建设。“十三五”时期,规划实施90631公里县乡道四级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全面打通重点产业园区、特色农业产品基地、乡镇、码头、高速互通、旅游景区等存在的交通死角,增强快速通达能力;规划建设通村公路1000公里,实现所有自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所有通客车通村公路全部建成双向二车道5米路面,提高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并为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打下基础。

2、建设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以推进基本出行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在“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开通园林城区与外部组团的快速公交、城郊公交线路。规划建设新城区公交枢纽站、园林城北公交枢纽站以及14个乡镇公交首末站;新增18条城乡公交线路。“十三五”期末,实现园林城区周边25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行率达到100%,全市范围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行率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相互衔接、布局合理、通畅有序、经济可靠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格局。

3、大幅提升城际客运服务质量。加快搭建“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衔接顺畅、快捷高效”的城际快速客运网络。基于潜江高铁站,与武汉、仙桃、天门等市重要公铁客运站建立跨区域城际客运协调机制,构建快速化、高端化的城际客运服务体系;在潜江火车站建设天河机场专用候机厅,提供潜江火车站-天河机场一站式服务。二开通梅苑、兴隆枢纽、章华台遗址等旅游景点与潜江高铁站、旅游码头等旅客集散地之间的直通车,灵活设计旅游客运线路、优化运输车辆装备、完善站场配套设施,提升旅游客运服务水平。

4、积极推进农村物流快速发展。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资源,推广“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服务模式。一是结合城镇空间及产业布局,建设9个农村物流综合配送站,推进农村物流快速发展,加快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农村物流配送站”的三级结构模式。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搭建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物流政策三个平台,创新物流建管运模式。三是加快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做大本土龙头物流企业,力争3A以上物流企业达到5家。

5、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理顺各运输方式协调机制,形成高效运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简化行政审批事项程序,实行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创新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工作机制。

5-14十三五”时期民生交通规划实施项目

序号

行政区划

项目名称

里程(km)

规划等级

建设

性质

估算投资(万元)

建设起止年限

合计




251182


(一)农村公路项目




158450


1

潜江

县乡道改造

631.2

四级

路面改造

98450

2016-2020

2

潜江

通村组公路

1000

四级

新改建

60000

2016-2020

(二)养护工程项目




48922


3

潜江

中修工程

89.34


中修

7425.6

2016-2020

4

潜江

小修保养

551.7


小修

10410

2016-2020

5

潜江

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298.6


新建

1792

2016-2020

6

潜江

安保设施维护

358.3


维修

750

2016-2020

7

潜江

桥梁养护管理

5449米/77座


管养

770

2016-2020

8

潜江

畅安舒美路示范工程

358.3


新建

290

2016-2020

9

潜江

公路绿化工程

524.1


新建

8390

2016-2020

10

潜江

标志标线更新维护

539.7


维护

1140

2016-2020

11

潜江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4000米/2处


灾害治理

200

2016-2020

12

潜江

水毁抢修及修复工程

6处


修复

2000

2016-2020

13

潜江

农村公路管养技术创新科研基金


科研

500

2016-2020

14

潜江

公路应急养护中心

1处


新建

1000

2018-2020

15

潜江

国省干线服务区

4处


新建

1400

2018-2020

16

潜江

公路事业发展投资



12855

(三)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项目




42010


17

潜江

乡镇公交首末站14个



新建/改造

14000

2017-2018

18

潜江

新增18条城乡公交线路



新增

28010

2016-2020

(四)农村物流项目




1800


19

张金

张金农村物流配送站



新建

200

2016-2017

20

浩口

浩口农村物流配送站



新建

200

2019-2020

21

运粮湖

运粮湖农村物流配送站



新建

200

2019-2020

22

渔洋

渔洋农村物流配送站



新建

200

2017-2018

23

积玉口

借粮湖农村物流配送站



新建

200

2017-2018

24

龙湾

龙湾农村物流配送站



新建

200

2019-2020

25

西大垸

白鹭湖农村物流配送站



新建

200

2016-2017

26

熊口

熊口农村物流配送站



新建

200

2017-2018

27

高石碑

高石碑农村物流配送站



新建

200

2019-2020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5.3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建设交通信息示范工程

认真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培育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动力。

1、强化科技创新及应用。推动交通运输各领域协同开展工程建设与养护、运输装备与运输组织、安全应急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开展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关键技术,延长基础设施使用寿命,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与评估、设施运行状态监控与评价、维修和养护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开展公路、航道养护示范工程,实现养护作业现代化;深入开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研究,推动内河船型和货运车辆标准化,加快运输装备的技术升级;建立支撑安全发展的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法的科技支撑保障能力。

2、大力推动信息化发展。创新发展“互联网+交通”模式,建设交通云数据管理中心、交通指挥应急管理中心、12328交通服务监督中心;完善智慧交通路网体系,重点以“四好”农村公路为要求,推动农村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完善智慧交通装备体系,在客货运车辆、船舶上深入推广安装智能安全管理装置,推动危货品运输监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建设智能交通出行服务系统,推进客运联网售票、手机购票系统建设,推广城市公交IC卡“一卡通”;完善智慧交通物流体系,推进以物流市场为重点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统筹规划智能物流中心建设;完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继续深入建设并完善建设数字公路、数字运管、数字港航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建设总投资约3.66亿元。

5-15十三五”时期智慧交通规划实施项目

序号

行政区划

项目名称

规划等级

建设

性质

估算投资(万元)

建设起止年限

合计



36600


1

潜江

交通云数据中心

上对接省市,中对接市直部门,下对接所属单位,整合资源,建立交通云平台,数据开放共享

新建

1200

2017-2020

2

潜江

交通指挥应急中心

以交通云数据为依托,综合调度交通资源进行指挥和应急

新建

1500

2017-2020

3

潜江

12328交通运输服务平台

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时、在线社会资讯、投诉、举报、建议,及时反馈,服务民生

新建

1300

2016-2017

4

潜江

公路管理信息系统

市域内列养公路养护可视化监控,路政管理电子化,提升公路管理信息化水平

新建

1500

2017-2018

5

潜江

农村公路管理信息系统

对四好农村公路进行信息化管控,可视化监控,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水平

新建

1800

2016-2017

6

潜江

港航船舶管理信息化系统

推进互联网技术在港航管理中的应用,构建船联网系统,实现市域内港航和船舶信息服务智能化

新建

1500

2018-2019

7

潜江

客运联网售票系统

推广普通电子客票,引导第三方综合客运联网售票平台发展,鼓励发展联程运输票务一体化服务

新建

1200

2017-2018

8

潜江

一卡通互联互通

推动交通一卡通在出租汽车、客车、公交、停车服务等交通领域的应用

新建

1500

2017-2019

9

潜江

驾驶员培训监管系统

实现驾培与考试信息共享,加强驾培监管体系建设

新建

2000

2017-2018

10

潜江

危货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对市域内危化企业的危货品仓储、运输线路、车辆、从业人员实现全程信息化监控

新建

2500

2016-2017

11

潜江

车联网信息监控系统

提升“两客一危”车辆的在线监管能力,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的入网率和上线率分别达到99%和95%以上

续建

2100

2017-2018

13

潜江

农村物流信息平台

面向农村市场的物流信息平台

新建

1500

2017-2019

14

潜江

智能交通出行服务平台

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参考,坐出租车、乘客车、火车信息,自驾车路况车流量信息

新建

10000

2017-2020

15

潜江

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

在系统所有单位实现办公自动化,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推进交通电子政务建设

新建

2000

2016-2017

16

潜江

智慧交通执法监管平台

充分利用数字化、电子化手段,调用信息化资源,非现场执法锁定交通违法,进行智慧执法和监管

新建

3000

2017-2019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5.4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促进交通行业节能减排

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探索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1、促进交通运输装备升级。调整优化运输装备结构,加快推进运输装备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装备硬件现代化水平。一是客运车辆逐步实现高速化、大容量、环保型转变,园林城区积极推广高效低耗、车型先进的大容量燃气公交车和纯电动公交车。至2020年末,纯电动公交车达到300台以上,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55%以上,空调车比例达到100%,公共交通平均能耗强度下降10%以上,实现万人公交车辆标台数达12标台以上,农村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二是货运车辆逐步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和清洁化,积极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标准车;引导企业研发和推广大型化、专业化转运设施装备,运用标准化、集装化装卸机具。三是运输船舶以结构调整为重点,逐步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鼓励发展先进适用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散化船等专业化船舶。

2、积极推进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分类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着力构建公众满意的城市客运系统,基本建成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快速公交适度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加快智能公交建设,提高城市公交管理水平;合理调控城市出租汽车规模,引导城市出租汽车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3、大力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以国家开展以湖北为核心的“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区域合作试点”为契机,在泽口、红旗港区建设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同时,加快发展甩挂运输、载货汽车滚装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4、强化节能减排。建立健全完善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标准、制度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做好节能减排监测和评估工作。组织开展绿色交通示范专项活动,推进绿色交通城市工程;围绕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过程,开展绿色公路试点工程,推广利用节能减排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5、创建“畅安舒美公路”示范工程。创建“畅安舒美生态公路”示范绿道工程,以潜江园林城区绕城环线(由G318、G240、G234等路线组成)、S269、S247、S322、S350、S351以及兴隆河旅游公路等为代表,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和垃圾清运工作,总投资约0.9亿元。

5-16十三五”时期绿色交通规划实施项目

序号

行政区划

项目名称

里程(km)

建设

性质

估算投资(万元)

建设起止年限

合计



8680


1

潜江市

列养公路绿化工程

524.1

新建

8390

2016-2020

2

潜江市

畅安舒美路示范工程

358.3

新建

290

2016-2020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5.5大力发展平安交通,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1大力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推进安保设施和桥梁养护维护,全面实施危桥改造,强化地质灾害治理、水毁抢修及修复工作,“十三五”期间,规划改造县乡村道危桥3035米/53座,农村公路安保工程配套率达100%,总投资约1.44亿元。

2、积极建设水上搜救应急体系。规划建设救助巡航力量调度指挥系统、潜江兴隆巡航救助综合基地、红旗巡航救助点、泽口防污设备库、巡航救助船、潜江市水上应急培训与演练中心救助巡航力量调度指挥系统等项目,大幅提升航道巡航救助能力。

3、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监管。通过推广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建立重大隐患排查、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和预警、预报、预防制度。重点抓好客运站、水上旅客、高速公路、危险货物、限超限载、重点工程等隐患排查治理与专项治理。全面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的安全监管,推进重点桥梁、港站、船舶、车辆和高速公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

4、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与公安、消防、安监和120急救中心等部门协作,落实紧急运力储备,缩短应急救援到达时间。重点建设公路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救援中心、应急保障基地、监测与应急处置系统等,提高综合交通应急处置能力。

5-17十三五”时期平安交通规划建设项目(公路)

编号

行政区划

项目名称

里程(km)

建设

性质

估算投资(万元)

建设起止年限

合计



14391


1

潜江市

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298.6

新建

1791.8

2016-2020

2

潜江市

安保设施维护

358.3

维修

750

2016-2020

3

潜江市

危桥改造

3035米/53座

拆除新建/加固

8509

2016-2020

4

潜江市

标志标线更新维护

539.7

维护

1140

2016-2020

5

潜江市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4000米/2处

灾害治理

200

2016-2020

6

潜江市

水毁抢修及修复工程

6处

修复

2000

2016-2020

注:具有多重功能的项目不重复计列。

5-14 十三五”时期平安交通规划建设项目(港航)

港区

码头名称

建设规模

投资估算

(万元)

建设性质

建设时间

合计


12300



水上搜救应急体系

救助巡航力量调度指挥系统

建立电子巡航系统,实现潜江汉江干线、江汉运河CCTV全覆盖;在内荆河等重点水域补充CCTV视频监控点,并在所有海巡艇上增配以东CCTV设备。

2000

新建

2017-2018

潜江兴隆巡航救助综合基地

建设规模为直立式码头1座,搜救指挥综合用房、救助及防污染设备库、船舶流动污染源监测站,占地面积约30亩。

2000

新建

2018-2019

红旗巡航救助点

工作趸船1艘、防污设备库。

1800

新建

2018-2019

泽口防污设备库

溢油控制设备、机械回收设备、油品卸载设备、溢油清除材料、化学品泄漏中和物资、堵漏器材等。

2000

新建

2019-2020

巡航救助船

20米级1艘(兴隆)、10米级3艘(兴隆、王红旗、张金)。

2500

新建

2018-2019

潜江市水上应急培训与演练中心

征地50亩;建设应急救助和救生技能训练用户、场地及模拟设施,水上搜救模拟演练场馆,求生与救生训练游泳馆等。

2000

新建

2019-2020

综上所述,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项目清单详见附表,规划建设方案详见附图。

第6章保障措施

6.1项目建设排序及分类

根据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资金和政策等因素,将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项目按“确保、力争、展望”进行了排序和分类。确保类项目投资172.2亿元,力争类项目投资127.5亿元,展望类项目投资358.1亿元,详见附表和附图。

其中,铁路项目主要由国家和省级层面投资主导,在建和已初步确定投资商的项目纳入确保类;列入了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且对于完善区域铁路网较为紧迫的项目纳入力争类;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受到武汉至仙桃段实施进度的制约,纳入展望类。

公路项目以全面打通断头路、全面提档升级为原则,将现状等级相对较低、路况相对较差的改建项目,普通国省道断头路,以及连接经济开发区、产业工业园区、“四化同步”示范区、旅游景区等新建公路纳入确保类;将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八大产业发展、加强新老城区对接,但现状通行条件相对较好的改建项目、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的新建项目、将以实现全部乡镇通一级公路为建设目标的公路项目纳入力争类;S269兴隆汉江大桥以及几座规模较大的东荆河大桥项目纳入展望类。

港航项目将汉江沿线港区项目纳入确保类;将现状通航条件相对较好的内荆河、东干渠航道疏浚及沿线码头建设项目纳入力争类;将现状通航条件相对较差的东荆河、田关渠、高桥河航道疏浚及沿线码头建设项目纳入展望类。

站场项目将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的高铁站综合换乘枢纽、南部地区客运站、中心城区公交站等项目纳入确保类;将建设较为必要,但需求水平相对适中的农村客运站、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项目纳入力争类;将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项目配套的换乘中心纳入展望类。

物流项目将支持现代物流业快速集聚发展以及加快形成中心城区物流配送体系的项目纳入确保类;将支持张金综合运输副枢纽建设、火车北站配套物流园区以及农村物流等项目纳入力争类;将通用机场配套临空物流园项目纳入展望类。

信息化项目将建设智慧交通所需要的管理和服务类基础平台项目纳入确保类;将大数据处理、智能交通出行、车联网等管理提升和信息化前沿项目纳入力争类。

通用航空项目纳入展望类。

6.2保障措施

实现“十三五”时期我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目标要做到五个坚持。

1、坚持强化项目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以市交通运输部门为责任主体,市发改、财政、国土、规划、林业、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镇、处共同参与的市级大交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全市交通改革发展重大事项,综合协调解决项目建设有关重大问题,指导督促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统筹处理全局性、长远性的交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

2、坚持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抓好项目建设是全面完成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要牢牢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超前谋划,超常组织、调度、施工、管理,全力推进;全面启动项目工可、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为项目对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实施创造条件;层层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项目督办检查机制,加快项目推进速度。

3、坚持强化项目资金保障。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关于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和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争取更多的部、省补助资金;积极推广PPP等新型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选择一批物流园区(中心)、港口码头、跨江桥梁、大型枢纽站场、收费一级公路等项目作为PPP试点;充分发挥市楚道交投公司的融资平台职能,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充分利用各项金融财税政策,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尤其是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银行“保本低息长期限”贷款;充分整合市财政资金,集中统筹解决一批公益性强、回报性差、资金来源不足的交通项目。“十三五”时期,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约657.8亿元,资金来源分配比例如图所示。

4、坚持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加大创新人才培育力度,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交通专业人才、领军人才特别是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交通干部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打造专业技术能力强、敢于担当、崇尚实干、素质过硬、富有激情的交通干部队伍。

5、坚持打造廉政阳光交通。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行工程领域信息公开,完善审批制度,做到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二是坚持从严管理干部,进一步加大治庸问责力度,切实提升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和工作效能。三是开展行业文明建设,加强交通基层窗口建设,培树一批引领行业风尚的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

附表:

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基础设施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45

106

铁路营业里程复线率(%)


45

铁路营业里程电化率(%)


100

公路总里程(公里)

3072

4083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63

76

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


100

普通国道优良路率(%)


95

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


100

撤并村和易地移民安置点通沥青水泥路比例(%)


100

高等级航道里程(公里)

64

64

民用运输机场数


1

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

100

100

运输服务

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

46

75

公路营运货车里程利用率(%)


75

行政村通班车率(%)

100

100

汉江、江汉运河船型标准化率(%)


85

内河货运船舶平均载重吨位(吨)


1500

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车出行比例(%)


60

行政村村邮站覆盖比例(%)


100

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


70

高速公路ETC覆盖率(%)


100

港口EDI系统覆盖率(%)


100

城区公交IC卡覆盖率(%)


90

绿色交通

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率(%)


20

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率(%)


18

内河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提升率(%)


8

城区客运单位人次CO2排放下降率(%)


12

安全应急

国省道重要路段监测覆盖率(%)


75

国省道一般灾害情况下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小时)


<1

国省道一般灾害情况下应急抢通时间(小时)


<12

汉江和江汉运河、内河支流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分钟)


30/60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