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2-37968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潜江市交通运输局 发文日期: 2011年11月04日 14:45:15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1年11月04日 14:45:15 名  称: 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1-11-04 14:45 来源:潜江市交通局

目 录


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

十二五”发展规划


潜江,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是武汉城市圈的成员城市之一。全市国土面积2004平方公里,人口100.66万,辖 6 个管理区(农场)、 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4 个办事处、 10 个镇、 1个原种场。境内坐落着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和由16个国有农场组成的农场群。近年来,潜江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一主三化”的方针,围绕工业兴市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增创竞争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市域经济在提升中提速。

潜江地理区位优越,陆水交通发达。318 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省道潜监线和荆新线纵穿南北,农村公路交错密布,通乡达村;内河航道四通八达,联结成网,泽口、红旗两个汉江港口属全省重点港口。“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事业再次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国、省、县、乡、村五级公路网络基本形成,路网整体功效明显增强,为“十二五”交通事业全面提档升级,实现新的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是潜江市综合交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站在我市“一区两带三极”的战略发展高度,统筹兼顾,开拓创新,思考“十二五”期间交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

一、“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总结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站在历史的起点上,潜江交通获得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8+1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这五年里,我们在省交通运输厅及潜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会议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做好“三个服务”,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深入宣传发动,争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使“十一五”成为了潜江交通史上建设力度最大、发展变化最快、社会效益最好的黄金时期之一;2008年潜江市被省交通运输厅确定为“江汉平原生态文明交通示范市”;2009年成功承办全省农村公路交通现场会;潜江市交通局荣获 “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主要成绩

——交通基础设施大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公路方面,我市公路建养总投资达64090.69万元,完成一级公路建设20.61公里,完成二级公路建设47.14公里,完成县通乡公路改造75.13公里,通村公路1411.1公里,完成危桥加固改造26座4769.02延米,完成油路大修82.8公里、中修26.2公里、GBM工程29.1公里。简易以上铺装路面铺装率达81.05%,干线路面铺装率100%,公路密度为117.1公里/百平方公里,通畅率达100%,“四横三纵”干线公路网的整体效益日益凸显,基本形成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干支相连、网网相通的公路格局。在站场方面,截至2010年6月底,园林城区一级客运站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正着手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广华二级客运站已完成形象工程80%;已建设完成白鹭湖、借粮湖、杨市、周矶等4个五级客运站;已完成候车亭65个,招呼站130个;今年省运管局下达我市20个候车亭及30个招呼站现已完成选址工作,8月中旬至9月中旬完成建设。在港航建设方面,完成港航建设养护、管理及站房建设投资共1620万元,其中港口基础设施投入1100万元,港口机械设备更新投资20万元,吞吐能力增加了150万吨;航道整治完成投资80万元,渡口改造投资完成340万元,站房建设投资完成120万元,计划完成情况100%;新增运力30000吨,运力达到46421吨,是“十五”期间运力的300%。

——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大提升

“十一五”期间,道路客运方面,全市拥有道路客运经营业户5家,拥有营运客车669辆14456座,出租经营业户3家,出租车350辆1750座,旅游客运车辆达到8辆362座,全部为高级客车以上水平。省际客运班线20条,客运车辆47辆1783座,市际客运班线53条,客运车辆159辆4040座,农村客运班线55条,客运车辆463辆8633座(其中以园林城区为起点直达乡镇、行政村的农村客运班线39条,客运车辆333辆;镇到镇、镇到行政村的农村客运班线16条,客运车辆130辆)。道路货运方面,拥有道路货运经营业户4800家,拥有营运货车5053辆21272吨;拥有危险品运输车辆470辆7796吨;水路运输方面,全市主要通航河流有7条,通航里程246公里。全市现有年吞吐能力100万吨级港口2 个,10万吨级港口1个,有泊位35个,起卸机械38台(件);拥有机动船舶70艘,总载重吨48933吨,功率4074千瓦。

——交通行业改革大深化

乡镇派出机构改革。“十一五”期间继续深化乡镇派出机构改革,将乡镇分局、交管站按区域合并设置了8个分局,收编农场(管理区)交管站6个,共减少机构8个,精减人员21名,同时对交通分局(交管站)职能作出重大调整,部分交管人员一次性转岗成为养护工人,从事农村公路养护。事企分工改革。市公路局彻底完成改制,实行政事分开;市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实行了事业化单位、公司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模式;成立了市通畅道路建设养护有限公司。燃油税费改革。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撤销市公路养路费征收稽查处,成立潜江市物流发展局,完成由规费征稽向物流发展的过渡;市港航(海事)局和运管处优化内部人力资源,对涉及的有关收费人员实行内部转岗;周矶、广华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按照省市的相关政策取消,所有人员现已全部平稳安置到位;成立了广华治超检测站。政府机构改革。2010年,潜江市交通局正式更名为潜江市交通运输局,整合原市交通局的职责和原市建委的城市客运指导管理职责,并承担协调服务铁路、邮政等工作。市城市客运管理办公室、楚捷公司、公汽公司等三个单位也由原市建设委员会移交至市交通运输局。

——交通规费征收大增长

截至2010年6月底,“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交通规费30006.86万元。2006年完成交通规费8578.19万元, 2007年全市共征收交通规费10239.22万元,2008年完成交通规费10071.45万元,2009年完成交通规费1060万元,其中车辆通行费征收981万元(截至4月30日),水上“两费”征收79.27万元;2010年6月底完成水上交通规费58万元。

——交通行业管理大规范

政策支撑。一是迎接省政府组织《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的立法调研潜江座谈,加大了《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的宣传、贯彻和落实;二是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违规减免特权车人情车车辆通行费清理工作的通知》、《潜江市公路桥梁建设养护管理暂行办法》、《潜江市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规定(试行)》;三是争取市政府出台了《潜江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潜江市关于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和危桥加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四是争取市政府出台《潜江市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实施方案(草案)》。市场管理。一是全市客运市场规范有序。妥善处理有关客运线路的矛盾,配合做好了城区“黑的”、“摩的”、“麻木”三轮车、人力车的取缔和渡口、船舶升级改造工作,实现道路、水路无重大责任安全事故发生;二是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全市交通系统服务满意率高达90%,投诉事件明显减少;三是客车通达率显著提升。截至2010年6月,改造了园林至杨市联兴、张金至西大、张金至高易、老堤至广华等12条农村客运班线,新开通7条省、市际客运线,全市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四是出租车管理实现大跨越。通过市政府专项资金补贴,全市出租车推广安装了GPS系统,有效地起到了提高行业服务质量、保障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减少交通拥塞和降低环境污染等作用;五是交通能耗明显降低。“十一五”期间,我市营运车船单位周转量能耗下降2.5%,内河运输船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3%,营运车辆尾气排放达标率为72%。路政管理。截至2010年6月,公路路政部门共查处路产损坏赔补偿案件150起,路政案件查处率、结案率均达100%;办理行政许可38件,制止新的违章建筑行为21起,拆除违章建筑46处;投入130万元,整治危险路段15处,路肩填土5000立方米,设置警示桩(墩)300个,标志牌40套;清理公路堆积物72处/503m2,清除非公路标志牌178块;投入绿化专项资金70余万元,高标准地建设共绿色通道,消除宜林空白路段75.3公里;累计查处超限运输车辆8558台次,卸载1662吨,使我市的超限超载车辆严格控制在5%以下。

——交通精神文明建设大提高

2009年度市交通局被国家人力资源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表彰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广华交通分局被全国总工会表彰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2007年度市交通局被交通运输部表彰为“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先进集体”;全市交通系统创省级最佳文明单位3个,省级文明单位2个,省厅级文明示范窗口21个,市级最佳文明单位23个,市级文明单位26个;有3人受交通运输部国家级表彰,16人受省部级表彰,28人受地市级表彰,17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特等劳模,163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优秀党务工作者。另外,我们的援建干部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撰写《援川日志》,最终结集出版了《难以忘怀的援川记忆》一书,填补了全省援建工作的一页空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圆满完成其他工作

五年来,潜江交通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配合做好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其他各项工作,在抗击雪灾、丹江口移民、“引江济汉”中线工程、对口援建四川灾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帮扶等工作上都作出了交通人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经验

——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市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态势良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一五”以来,我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武汉城市圈、扩大内需加大对交通等基础设政策倾斜等有利契机,坚持“创新超越、质量效益”发展理念,强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1、争取支持,营造全社会办交通的良好氛围。“十一五”以来,交通部门不断强化行业宣传,加强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致力于营造交通发展、全社会参与的良好环境,逐渐形成了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的良好局面。市政府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指导交通工作,并将交通建设列入重要日程,做出了举全市之力、办大交通的决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交通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

2、解放思想,多渠道筹融资破解资金“瓶颈”。在干线公路建设上,以市城投公司作为融资平台解决地方配套资金,5年累计筹集资金达到近4亿元;在站场建设上,积极鼓励企业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交通建设;在县乡公路改造上,创新理念,大力推行财政兜底的“四三三”付款模式;在农村公路建设上,全市各乡镇充分利用农村公路建设主体的经验,更新交通发展理念,以“向上争、财政补、对口扶、社会捐、一事一议筹、市场运作集”6种主要方式,加大融资力度。

3、创新理念,探索交通可持续发展长效制。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切实形成“在建一批、规划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局面。二是狠抓工程进度,采取领导负责、专班服务、动态管理、跟踪考核的办法全力推进,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三是狠抓工程质量,坚持按程序办事,坚持工程“四制”、“三控两管”和三级质量保证制度,确保每一个工程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四是狠抓农村公路建管养机制,成功探索出了农村道路养护的“杨市模式”,在江汉平原推广,做到农村公路“建一条、成一条、养一条、保一条”。

——凝聚合力、加快建设,奋力打造“江汉平原生态文明交通示范市”

按照省交通运输厅“一圈、一市、两条线”的交通建设思路,市政府成立了“打造江汉平原生态文明交通示范市”领导小组,我局制定了“打造生态文明交通示范市”工作方案。一是启动生态文明交通示范工程。对市域内道路及河渠堤防公路等行道树全部进行重点打造,和林业、水利等部门合作,采取“林路结合”的办法落实责任制,对新建农村公路生态林与工程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使每一条农村公路都成为一条生态走廊;二是突出“三大对接工程”,加快318国道绕城复线一级公路、广泽公路加宽改造二期工程、318国道改造工程等东西城区对接工程;三是以水陆并举、服务便民为着眼点,加快路、运、站、渡一体化进程,完善交通服务工程,改善交通水陆服务设施,整体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四是争取市政府将生态文明交通建设纳入全市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各地各部门严格贯彻执行公路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确保生态文明交通工作顺利开展。

——把握重点、加强宣传,着力推行节能减排,打造绿色交通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节能奖惩办法,建立节能激励与约束机制,指导全行业节能管理工作,各业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二是加强宣传,认真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全市举办的以“推广使用节能产品,促进扩大消费需求”为主题节能宣传周活动,全交通行业在节能宣传周活动中共悬挂和张贴标语400余条,办宣传栏10次以上,播放节能宣传光盘50余场,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三是抓住重点,推行交通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加快全市客货运车船结构调整,优化运力结构,加速淘汰不符合安全运行条件的老旧车船,限制和淘汰技术等级低、能源消耗大的车船,禁止排放不达标、尾气污染严重的车船从事营运,积极推广节能型、环保型车船,鼓励发展新型运力,提高运输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全市驾驶员培训,大力推广“王静工作法”;将节能降耗与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相结合,进行统考评,有效的提高了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开拓进取、统筹城乡,真情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市通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切实发挥农村公路的作用作为一个新课题突出地摆在潜江交通人面前。一是科学规划。将促进新农村发展积极融入市委提出的“一区两带三极”的战略目标,支持农业产业升级、农村进步,促进城乡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农副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创造条件。二是科学预测。我们始终坚持公路修到哪里,客车就通到哪里的理念,统筹运力和线路,规划候车亭和车站,在让农民兄弟加快告别“行路难”的同时,促进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三是科学调度。早计划、早安排、高标准、严要求,超前预测,根据实际需要,加强班次、适当延长运量时间,建立村际、镇际和市际间相互支援机制,落实应急预案,使农村旅客“走得及时、走得满意、走的安全”。

——完善预案、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安全应急管理

一是完善交通运输应急预案。制定完善了《潜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应急预案》、《潜江市水上搜救应急预案》、《潜江市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潜江市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二是完善安全责任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安全预防网络体系,机构、人员、经费落实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得到逐步完善。三是成立交通运输局应急救援队。交通运输局应急救援队共54人,装载机4台,挖掘机1台,工程车4台,运输车4辆,搜救打捞海巡艇1 艘。四是开展应急演练。共开展4次道路危货运输应急处置预案演练,其中包括一次全省道路危货运输应急处置预案演练。同时在客运站点举行了6次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活动。五是大力开展安全检查。“十一五”期间,每年针对重点行业、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开展了18次安全大检查,累计排查整治安全隐患369处。并投资240万元改造乡镇渡口48处。

——开展研究、立足应用,努力实现科技进步

围绕“科学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大力实施“科技兴交”战略,推动交通行业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一是科技项目研究。主要完成了平原水网地区公路路基后处理综合整治研究和客车防雨密封性能实验方法研究2个科技项目,摸索出了平原水网地区公路修建和客车防雨密封的成功经验。二是研发应用养护新材料。成功研制路面灌缝专用材料和沥青路面冷补材料,广泛用于养护生产第一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引进养护新设备。“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00余万元,购置专业养护机械设备50多台套,优化了各公路管理站的机械配置,使日常养护和小修保养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进一步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养护生产效率;四是探索养护新工艺、新技术。针对各类路面病害的特点,积极开展预防性养护,对沥青路面病害坚持“提前介入,尽早防治”的原则,应用了许多前置性的病害处置方法,如对路面单条裂缝进行扩缝、灌缝处理,对大面积龟网裂采取自行生产的改性沥青封面的办法防止雨水浸入,对水泥砼路面的接缝进行周期性养护和局部完善处理,有效地控制了病害蔓延,避免了重复投入,节约了养护成本。

——以人为本、力塑形象,奋力推进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们着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交通问题,着力于构建廉洁、高效、实干的工作作风。一是以创建“好班长、好班子、好团队、好作风、好业绩”工作为突破口,建立一支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领导班子。做到思想上合心、行动上合拍、工作上合力,着眼交通发展全局谋划工作;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狠抓落实、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我们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结合实际,建立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深入开展交通廉政文化十个项活动,进一步增强交通干部职工反腐倡廉意识。三是积极抓好精神文明创建。以积极推行“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节约型、廉洁型”窗口创建活动为契机,狠抓优质服务,不断巩固和扩大文明创建成果。四是坚持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充分利用“潜江交通网”这一信息平台,在网上对法律法规、办事指南、工作流程等予以公示,对网上留言、网上投诉予以核实查处,增强广大交通系统干部职工依法行政,勤政廉政的责任意识。五是深入开展“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活动,积极推进“六型窗口”建设,努力提高交通职工“八大能力”。六是认真抓好文明单位提档升级工作,增强交通工作者的荣誉感,全面提升潜江交通人的形象和精神面貌。


(三)存在的问题

1、公路建设筹融资难度大。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后,公路建设筹融资平台丧失,而地方财政投资有限,新的融资渠道尚未建立,国家信贷政策呈紧缩趋势,交通建设投资不断加大,资金和项目呈反向趋势。

2、企事业改革压力大。交通“费改税”后,涉及基层交管站生存和发展;征稽部门更名为物流发展局后作为一个新成立的部门,其涉及各项新领域的运作方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另外,我市在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建设委员会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整合划归交通运输局,市城市客运交通管理办公室、市公汽公司、楚捷公司随之移交我局,很多问题诸如大量人员安置、信访维稳等都十分突出地摆在面前,任务艰巨。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分析

1、“十二五”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要求

“十二五”是我市资源枯竭城市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期、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期。我市将以资源枯竭城市发展转型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发展为主线,打造科学发展、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和具有浓郁水乡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我市“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格局的形成,即建设以城市新区为重点、辐射周边的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以S247省道潜监线为主轴的沿线新型工业和循环经济带,以S219省道荆新线为主轴的沿线水利工程景观、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带;切实增强工业园区、油田经济、国有农场三大增长极的支撑作用,打造新的发展优势。因此,潜江交通运输未来发展将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实现“一区两带三极”格局,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需要进一步提升交通供给能力,构建工业园区对外物流大通道,同时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二是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公路网络结构的完善、县乡公路和通自然村公路状况的改善,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市场;三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交通科学发展,需要切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重点以“生态交通文明示范市”建设为载体,打造绿色环保、路景和谐的低碳生态交通。


2、“十二五”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潜江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基础设施加速成网阶段。潜江七大工业园作为我市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对外物流通道一、二级公路配套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集中建成构网;与此同时,潜江物流“三区六中心”的格局初步形成;作为网络“血脉”的县乡公路路况明显差于国省道和通村公路的状况迫切要求改善;农民群众对农村公路继续向自然村延伸并互联成网的需求更加强烈;随着引江济汉工程的实施,我市境内等级内河航道运输网络亟待疏通形成;公路与水路、铁路之间、以及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衔接亟待加强;完善场站建设,配套完成公共交通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形成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换乘完整体系的需求进一步迫切。

——运输服务显著提升阶段。客运的便捷、安全、舒适、经济及个性化出行的要求以及货运的经济、快捷、安全、专业化和物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运输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亟待提高。

——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阶段。多年来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和新体制发育中出现的问题相互交织,交通运输快速、协调发展难度不断加大,政府行业管理面临多方挑战,需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政府统筹规划、依法监管等方面的能力。

——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我市交通运输业已经开始进入集约式发展阶段,需要坚持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坚持将资源节约与保护环境贯穿于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3、公路水路交通发展需求预测

在传统的预测方法基础上,结合“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我们对2015年公路水路运输量进行了预测,附表如下:












1)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预测表

潜江市交通运输量预测表

年份

公路客运

公路货运

水路货运

客运量(万人)

旅客周转量

(万人·公里)

货运量(万吨)

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

货运量(万吨)

货物周转量

(万吨.公里)

2008

1524

123025

560

72040

81.9

27387

2011

1764

142416

648

83395

94

31703

2012

1852

149537

680

87565

99

33289

2013

1945

157014

714

91943

104

34953

2014

2042

164865

750

96540

109

36701

2015

2144

173108

787

101367

115

38536

2020

2711

212189

973

123123

158

53264

年均增长率

5%

5%

5%

5%

5%

5%

2)主要公路通道2015年交通量预测表

路线编号

路线名称

观测
里程
(公里)

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

混合当量合计

机动
车当
量计

汽 车



拖拉机

非机
动车当量合计

当量数
合 计

自然数
合 计

当量数
合 计

自然数
合 计

1

2

3

4

5

14

15

16

17

G318

沪聂线

49.63

14724

14377

9491

6327

3278

1608

402

347

S219

荆新线

60.32

13025

12566

8097

5398

2997

1472

368

459

S247

潜监线

43.89

14377

13785

8582

5721

3135

2068

517

592

三、关于“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编制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围绕“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以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以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为目标,着力调整交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为潜江顺利实施资源枯竭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当好交通先行。


2、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是深入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和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十二五”潜江交通运输行业必须着重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积极建立现代物流,切实加强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努力促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实现潜江交通从各交通方式独立发展向更注重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的发挥转变,从重视建设向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输服务并重转变,从政府主导型向政策规制下的市场主导型转变,从追求规模增长向追求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

——围绕“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远近结合,立足当前,统筹全面,突出重点。

——提升“五横四纵”路网品质,融入城市圈,连接大通道,内部形成网,建设客货流集并转换中心。

——注重供给引导,实现快速发展,全面增强交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加速形成基础设施网络,改善路面状况,提升交通总体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和引导全市经济发展合理布局,将基础设施规模适度扩大与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将完善农村交通网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结合起来。

——注重结构优化,实现高效发展,全面增强交通一体化运作的能力。在发展中优化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和运输服务结构,注重不同运输方式交通网络之间的匹配、优化和衔接,充分适应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实惠交通共建共享的新要求;充分适应人民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更个性化的出行新要求;充分适应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潜江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绿色发展,全面增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立足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要求,降低交通规模扩张对土地、岸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的影响,注重资源的整合利用,建设生态文明交通。立足于创新驱动的要求,充分依靠现代科技进步和理念创新,引进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既有设施技术水平,发展智能交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立足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强化制度管理,加强政策引导,着力发展低碳交通和生态文明交通,有力推动经济的清洁发展。

——注重完善行业管理,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增强交通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为立足点,推动交通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市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保障生命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能力。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养护管理能力显著增强;运输装备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运输结构更加合理,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效率、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高,形成“能力适应、服务优良、安全环保、保障有效”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系统,在总体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主要目标如下:

(1)基础设施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03.43亿元,其中公路建养80.72亿元,港航建设7.29亿元,站场建设1.29亿元(包括城市公交站场建设0.5亿元),物流园区建设14.13亿元。地方公路网总里程达到505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4公里,一级公路里程达到180公里,二级公路里程达到400公里,所有干线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380公里,全力打造“国省干线一级化、县乡公路高级化、通村公路网络化”的公路新格局;新建物流园区3个、配送中心6个;新改建客运站场16个(包括道路运输信息中心),努力促进各运输方式的衔接优化。水运实现突破发展,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00万吨。


(2) 运输服务

公路客运量约2144万人,货运量约787万吨,年均增长5%;公路旅客周转量173108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01367吨公里,年均增长约5%;内河货运量约115万吨、货物周转量约38536万吨公里,年均增长约5%。船舶运力达到81557载重吨。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不低于70%;具备通车条件农村客运通达率100%。


(3)公路、航道养护

所有公路基本实现政策养护,国省干线公路实现预防性和周期性养护,确保国省道优良率达到85%以上。国省干线及重要县乡公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符合国家标准,一般县乡公路设置必要的警示、指示标志。内河等级航道年通航保证率达到50% 以上。2015年全市航道养护里程达到197公里。实现生态文明交通发展目标。


(4)安全应急

基本建立完善的交通支持保证体系,事故预防、处置和救助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覆盖全面、多层次的交通应急体系,交通运输应急队伍素质明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公路安保措施明显加强,水上船舶安全面达98%以上,遏制辖区通航水域一次死亡10以上重大事故。监测和应急保障力量初步覆盖国省干线,基本覆盖内河干线航道和主要港口及进出港航道。


(5)绿色交通

全面实施“江汉平原生态文明交通示范市”创建工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具体体现为:畅洁绿美的公路形象进一步提升,专群结合的管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高效便捷的运输体系进一步健全,水乡园林的交通文化进一步彰显。

同时,水运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岸线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运输能耗明显下降,营运客、货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3%和12%,内河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约7%。公交优先战略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以上。


(6)科技进步

创新型交通行业建设得到有效推进,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十一五”期末相比,交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科技进步成为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高交通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新技术、新工艺在交通建设、养护、运营中得到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7)行业管理

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入,综合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取得明显突破。适应新形势的交通筹融资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交通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效率明显提升。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4、发展重点

1、坚持将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给总量和质量,作为“十二五”交通发展的主要任务。估算资金96.41亿元,其中政策补助(参照“十一五”,下同)26.56亿元,地方自筹69.85亿元。

(1)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扩大路网规模总量,提高路网的覆盖与通达能力,优化路网结构和布局,完善国省道及主要经济干线和农村公路路网。约需资金73.70亿元,其中政策补助20.47亿元,地方自筹52.23亿元。

——重点推进国、省道及主要经济干线的升级改造。对“一区两带三极”范围内的国省道及主要经济干线、旅游公路、路网断头部位进行一、二级公路建设。其中建成潜(江)石(首)高速公路41公里,投资16.4亿元一级公路建设规模160.92公里,投资29.98亿元。二级公路建设规模200.54公里,投资6.53亿元。一、二级公路桥梁配套4座,投资7.56亿元

  • 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

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新建项目是为解决石首的对外快速交通,由荆州市人民政府和潜江市人民政府联合规划的“十二五”拟建项目,省政府已于2010年8月对该项目进行了批复。拟建潜石高速潜江段起于沪蓉高速浩口镜内,经我市浩口镇、张金镇,从铁匠沟出境入江陵,境内全长约41公里,估算投资16.4亿元,资金来源为以设立收费站为平台进行招商引资。

  • 318国道一级公路扩宽改造工程

318国道一级公路扩宽改造工程属武汉城市圈规划项目,全长37.2公里,由深江站至园林段7.3公里和周矶至丫角段29.9公里两段组成。拟扩建成路基宽24.5米、路面宽18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一级公路。项目总投资约4464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14880万元,地方自筹29760万元。

  • S247省道潜监线一级公路新改建工程

S247省道潜监线一级公路新改建工程属武汉城市圈规划项目,全长44公里,由竹根滩镇青年村至泽口周潭村4.6公里、东环大道太丰垸至总口华中家俱城10.8公里和杨市至渔洋新沟大桥28.6公里三段组成。拟扩建成路基宽24.5米、路面宽18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一级公路。该项目是我市“五横四纵”公路骨架网络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流大通道重点服务于以S247省道潜监线为主轴的沿线新型工业和循环经济带。项目总投资约814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17600万元,地方自筹63800万元。

  • S219省道荆新线一级公路改建工程

S219省道荆新线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属武汉城市圈规划项目,起于潜江高石碑镇东风桥,行至广华超限站附近后,设3500米高架桥横跨广华西城区,过广华医院后继续沿老线扩宽,止于张金铁匠沟,全长60.32公里。该项目是我市公路“五横四纵”骨架网络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服务于以S219省道荆新线为主轴的沿线水利工程景观、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带。该项目总投资约1387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24100万元,地方自筹114600万元。

  • 广泽一级公路新建工程

该项目起于周矶办事处,止于竹根滩,全长约8公里。是服务于泽口工业园区的物流主通道,也是完善我市骨架路网的重要组成。项目总投资约148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3200万元,地方自筹11600万元。

  • 兴监线王场至周矶段一级公路新建工程

兴隆枢纽至监利公路是我市“五横四纵”之一纵,北接天门,南通监利,其中王场至周矶段拟建成一级公路。项目起于王场镇精细工业园,穿越潜江新城区,止于周矶办事处零公里,全长约10公里。是服务于王场工业园区的物流主通道,也是完善我市骨架路网的重要组成。项目总投资约185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其中省补助4000万元,地方自筹14500万元。

  • 周东线周农至五七转盘段一级公路新建工程

周东线周矶至五七段全长5.1公里,其中周矶至周农段3.7公里属于“十一五”期318国道绕城复线项目并已建成通车,余下周农至五七转盘段1.4公里拟在“十二五”期间进行改造。项目投资168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其中省补助560万元,地方自筹1120万元。

  • 潜杨线二级公路路面改造工程

潜杨线潜江境内起于泽口汉南闸接S247省道潜监线,止于竹根滩王拐渡口,与天门张港接壤,全长13.4公里。拟升级改造为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二级公路,并联合天门市申请省交通运输厅将该路与S247潜监线合并升级为省道。路面改造总投资3484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1072万元,地方自筹2412万元。

  • 章华旅游公路二级新建工程

该项目起于219省道(荆新线)龙湾水厂附近,止于章华台,全长2.6公里,是襄岳沿线旅游示范带战略规划之“龙尾”,拟建成路基宽30米、路面宽14米沥青混凝土二级公路。该项目总投资约1271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其中省补助208万元,地方自筹1063万元。

  • 熊运线二级公路路面改造工程

熊运线是我市“十五”前期修建的东西走向二级干线公路,起于熊农砖瓦厂,止于运粮湖接丫运线,全长21.84公里,原为沥青表面处治路面,大部分路段已破损严重。拟全线升级改造为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项目总投资5351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1747万元,地方自筹3604万元。

  • 高张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

该项目起于“南水北调”兴隆枢纽重点工程,经董店、积玉口、浩口苏港、止于张金,全长40公里。是我市“五横四纵”项目,其纵贯我市南北,对于完善潜江干线路网,发挥路网整体效能有着重大意义。全线拟建成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的二级水泥路,该项目总投资约98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其中省补助3200万元,地方自筹6600万元。

  • 熊拖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

熊拖线是我市“十五”前期修建的东西走向二级干线公路,该项目起于熊农八大垸熊揭线路口,经总口接S247省道,改造段全长9.2公里,原为沥青表面处治路面,道路已破损严重。拟将该段升级改造为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项目总投资2254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其中省补助736万元,地方自筹1518万元。

  • 周普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

该项目起于周矶,止于熊口丁岭中学附近,北与新城区兴周线对接,全长14公里,起止点桩号为K0+000——K14+000。现有11.892公里路面类型为沥青表面处治的三级路,其余为水泥砼路面,拟改建为路面宽9米,路面类型为水泥混凝土的二级公路。该项目总投资357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其中省补助1120万元,地方自筹2450万元。

  • 熊揭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

县道熊揭线改造段起于熊口镇,止于熊农八大垸,全长6公里。原为水泥混凝土二级公路,路面现状破损严重,拟按原技术等级对该路段进行改建,项目总投资153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480万元,地方自筹1050万元。

  • 广积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

广积线起于广华(荆新线),经积玉口镇跨西荆河,止于荆门市毛李,全长11.8公里。该项目是“五横四纵”横向布局的重要一段,也是通往荆门的一个重要出口,其中中有9公里原为沥青表处二级公路,通过近十年的运行,路面已达到使用年限,老化严重,病害频发,另2.8公里拟新建二级公路,全线按路基12米宽、路面9米宽的沥青混凝土进行改造。项目总投资3127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944万元,地方自筹2183万元。

  • 华容二级公路及东荆河大桥新建工程

规划华容二级公路起于S219省道荆新线张金镇铁匠沟,经西大垸田阳、关山,于老新镇跨东荆河,与S247省道潜监线相交,止于渔洋镇五洲,全长40.5公里,是我市“五横三纵”骨架干线公路网中的“一横”。华容公路对我市干线路网的区域布局,整体效能的发挥,以及对偏远乡镇交通面貌的彻底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拟建成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的沥青混凝土二级公路。该项目含东荆河大桥总投资44035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28240万元,地方自筹15795万元

  • 五周线五七至周矶农场二级公路新建工程

五周线起于广五线五七弯道,东延至周矶农场前进分场境内接安远大道,全长2.1公里。该线作为打通断头路的项目,是完善油田矿区干线路网布局,对接周矶新城区,形成西城外环路的不可或缺的项目,拟建成路基宽15米,路面宽12米的沥青混凝土二级公路。项目总投资808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168万元,地方自筹640万元。

  • 兴监线兴隆枢纽至王场段二级公路新改建工程

兴隆枢纽至监利公路作为我市“五横四纵”之一纵,其中兴隆枢纽至王场段28.5公里是拟于“十二五”期间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包括兴隆枢纽至高石碑段12.5公里扩宽改造、高石碑至红旗一桥段13.5公里扩宽改造和红旗一桥至王场精细化工园段2.5公里新建。项目总投资110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2280万元,地方自筹8693万元。

  • 广泽公路延长线二级公路新改建工程

广泽公路及延长线与广积线共同组成我市 “五横四纵”之一横,其延长线项目包括广华至S219广积路口新建1.7公里、S247复线至辉两线潭口新建1.6公里和潭口至东门口扩建7.3公里。该项目的建成可东通仙桃,西进荆门,骨架路网的规模效益将显著增加。“十二五”期间拟按二级公路标准打通以上断头路,项目总投资4081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848万元,地方自筹3233万元。

  • 总干渠运粮湖大桥新建工程

总干渠运粮湖大桥新建工程位于熊运线运粮湖管理区境内,是潜江市打通对外交通出口路的重要项目。目前熊运线东部可通过熊拖线连接仙桃,西端已通至丫运线,与毗邻的荆州市仅一河之隔。该桥建成后即可实现仙桃、潜江、荆州三地又增一条东西走向大通道。大桥全长184米,总投资约2000万元(拟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熊拖、熊运线合并,联合仙桃和荆州将该线行政等级升为省道)。

  • 潜杨线汉江大桥新建工程

潜杨线拟建汉江大桥属于武汉城市圈规划项目,位于我市竹根滩镇与天门市张港镇交界处。多年来,潜江、天门两市呼声未断,一直强烈要求修建江汉大桥以解决天、潜交通问题。目前两岸联系依然靠渡口,该渡口安全也一直是两地共同监控的重点,但随着两岸交流日益增多,客货运量逐年增大,仍然事故频发,人员伤亡时有发生。拟在现渡口附近选址新建一座汉江大桥,并按二级公路标准修建接线,与同期扩建的潜杨线二级公路连接,总投资约3亿元(拟联合天门市,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潜杨线的天门境内路段和潜江境内路段与S219潜监线合并,齐升为省道)。

  • S247潜监线跨汉宜铁路高架立交桥新建项目

S247潜监线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属于“武汉城市圈”项目,其改线段纵跨汉宜铁路,规划高桥跨越,高架段全长约2000米,一级公路标准,项目总投资18620万元,

——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实施县乡油路改造力度,启动县乡道连通工程,投资4.59亿元,规划完成县乡三四级公路改造388.124公里,保证农村公路主网络便捷、安全、通畅;统筹考虑农、林、渔场、主要居民点、旅游点、农村公路断头路,投资7.5亿元,规划完成通村组公路2500公里,深入实施通畅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病危桥改造工程,投资1.11亿元,规划完成病危桥改造97座。同时投资294万元,完成渡改桥3座64延米。

  • 县乡三四级公路建设

县乡三四级公路在地方路网结构中处于国省干线和通村公路之间,是路网结构的“血脉”,起着承接干线骨架和通村公路的网络桥梁作用。我市县乡公路大部分是沥青表面处治路面,大多修建于“十五”以前。受国家政策影响,县乡公路改造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发展非常缓慢,早期修建的沥青路面都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路基路面普遍破损,大大削弱了公路网络整体攻效的发挥。“十二五”规划县乡三四级公路建设项目总里程为388.124公里,项目总投资约为45886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补助7762万元,地方自筹38124万元。

  • 其他村级公路建设

我市通村公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集中建设,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畅的目标。这一方面满足了百姓出行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刺激了更多群众要求深入实施通畅工程的强烈愿望,农、林、渔场、主要居民点、旅游点、农村公路断头路、通自然村公路的进一步延伸,村级公路连片成网以及快捷连接上级路网等方面的要求都显得迫在眉睫。“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通村组公路2500公里项目总投资约为75000万元,如按15万元/公里进行补助,可争取补助资金37500万元,地方自筹37500万元。

  • 病危桥梁改造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路面等级普遍升级,通行能力大幅提高,通畅深度更加延伸。这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便利,但同时,公路桥梁安全问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为突出,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潜江地处江汉平原水网湖区,农村公路桥梁众多,且大多修建于六、七十年代,设计荷载标准普遍不高,道路改造前路况不好,一般是农用车辆通行,如今农村道路改善后,各类超限车辆畅通无阻,一夜之间对农村公路桥梁安全形成巨大威胁,境内桥梁跨踏事故时有发生。“十二五”期间,我市拟对2875.05延米/97座病危桥梁进行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其中列养公路桥梁1046.4延米/35座,非列养农村公路桥梁1828.65延米/62座。总投资11156.03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3348.05万元,地方自筹7807.98万元


(2)促进内河航运突破性进展。估算资金7.29亿元,其中上级补助5.92亿元,地方自筹1.37亿元

——积极推动高等级航道建设。根据汉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和历次汉江航运规划,丹江口以下段汉江干流通航标准为通航1000t级船舶,并拟于2020年全面实现水运主通道规划目标。借国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兴建引江济汉之机,开发航运功能,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江汉运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是不可多得的良机。为充分发挥江汉运河的航运效益,将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航道等级由四级提升到三级,与江汉运河同步建成,早日形成环江汉平原高等级航道组成的第一环(长江——江汉运河——汉江——长江),显得日益重要,而且十分必要。项目的实施将使潜江实现干支直达、江海联运的航道体系,为潜江水运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有利促进江汉平原航道网支流航道建设。

  • 引江济汉补水工程

引江济汉工程潜江段位于高石碑境内,起于S219省道,止于长市村,全长6.7公里,投资约3.3亿元,资金来源为国家投资。

  • 汉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

配合做好汉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兴隆至汉川段)各项工作: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筑坝工程、护滩带工程、护岸工程、疏浚工程、填槽工程、航标及配套设施工程,汉江兴隆至汉川189.7km航道的建设规模为Ⅲ(2)级航道标准,该工程估算总投资为72292.57万元,规划实施年限2010年~2013年。项目建成后可使汉江兴隆至武汉段全年通千吨级轮船,提升我省水路运输总体水平。本项目潜江段全长48公里,投资约2.2亿元,资金来源为国家投资。


——重点支持我市内河等级航道网的建设。通过航道疏浚,使内荆河航道等级达到五级航道标准,东干渠35公里航道达到六级航道标准,实现干支相连的内河等级航道网。估算投资80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3500万元,地方自筹4500万元


——继续加大扶持港口建设力度。把握引江济汉工程和运河开通的良好发展机遇,新建高石碑兴隆枢纽闸坝上、下游旅游码头各1个;适应泽口、王场化工长廊物流需求,在泽口港改建1个综合码头,红旗港改建1个综合码头;支持张金、西大垸、徐李三地整合资源,选址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散货码头各1个。估算投资99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650万元,地方自筹9250万元

  • 新建兴隆旅游码头2

随着引江济汉工程的建设刹尾,兴隆枢纽、连接河和古章华台的风景旅游带即将形成,兴隆枢纽旅游资源的开发亦日显临近。近些年来,潜江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生活意识发生很大转变,更加追求生活质量,闹中求静的短程旅游市场越来越大,兴隆闸坝将成为人们落脚休闲的绝佳场所。“十二五”期间,拟规划新建高石碑兴隆枢纽闸坝上、下游旅游码头各1个。估算投资30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200万元,地方自筹2800万元。

  • 汉江泽口、红旗两港区综合码头改建各1

泽口、红旗两港位于潜江开发区、王场工业园的核心区,是构建我市“一区两带三级”的战略运输节点,届时将有大量的化工原料、燃料、散货等货物从泽口、红旗两港进出口。潜江市城市总规对泽口、红旗两港的功能作了重要定位,根据预测物流货种和流量,拟充分利用岸线,整合码头资源,在泽口港二作业区和红旗港分别改建1个综合码头。其中泽口港规划2个泊位,吞吐能力共80万吨,红旗港规划1个泊位,吞吐能力40万吨。估算总投资45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300万元,地方自筹4200万元。

  • 新建张金、西大垸、徐李散货码头各1

内河航运是我交通运输的主要补充形式,近年来,张金、西大垸、徐李等地及附近乡镇的建材需求大幅攀升,目前由一些零星小规模泊位分散经营,急需整合资源,引导规范内河运输市场。拟沿总干渠新建张金、西大垸散货码头各1个,沿东干渠新建徐李散货码头1个,设计吞吐能力均为20万吨。估算总投资24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150万元,地方自筹2250万元


——加快推进港口港区集疏运通道建设。重点加强泽口、红旗、兴隆3个主要港区对外公路等集疏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交通干线紧密衔接的对外通道,积极发展内河集疏运体系,促进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和紧密衔接。


——积极推进数字航道建设。加强内河水运信息化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数据标准制定工作,统筹航道、港口、船舶、海事等业务系统需求,统一数据格式、网络构架和信息平台。


(3)加快场站改扩建配套建设步伐。估算资金1.29亿元,其中政策补助0.17亿元,地方自筹1.12亿元。

——完善客运站场合理布局。建设(含改建)公路客运站和道路运输信息中心16个,乡村客运候车亭160个、招呼站300个。其中新建一级客运站1个、道路运输信息中心1个、改扩建三级客运站4个、改建五级客运站10个。约需资金8000万元。

  • 新城区一级客运站1

按照《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潜江市人民政府将迁往周矶,并在此新建新城区。新区分为中心片区和周矶片区,人口总规模12万人,最终形成“四核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配合潜江市政府西迁,拟在新城区新建一级汽车客运站,初步选址在广泽大道、新周中路交叉处或318复线与新周中路交叉处,占地面积3.32公顷。估算投资40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600万元,地方自筹3400万元。

  • 新建道路运输信息中心1

根据《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拟在新城中心片区新建1个道路运输信息中心,以此作为我市运输信息化、智能化的契入点。其主要功能是:实施客运现场监控,打造“电子运管”平台,转变运政管理、运政执法方式和手段;建立长途客运、出租汽车客运、危货运输GPS信息平台,强化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建立网上办公平台,实行网上受理、网上许可,发布道路运输信息,提高运输行政许可、运输服务水平。估算投资30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600万元,地方自筹2400万元。

  • 改扩建三级客运站4

按照潜江“大交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对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群众出行量较大的张金、熊口、浩口、高场等4个乡镇客运站实施改扩建,满足三级客运站的功能要求,为当地人民群众出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估算投资4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200万元,地方自筹200万元。

  • 改建五级客运站10

采取改建的方式,利用原乡镇交管站场地,因地制宜地制定施工方案,满足客运站功能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10个五级客运站。估算投资300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上级补助150万元,地方自筹150万元。

  • 新建农村客运站亭

综合考虑群众出行习惯,合理选址,在国道、省道、县乡道两旁及行政村内新建港湾式候车亭160个、招呼站300个,更好地为群众出行提供优质服务。估算投资175万元,按现行补助政策全部来源于上级补助。


——推进城市客运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区域和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根据城市总规布局,需配套新建城市公交停车场和车辆停车位,约需资金5000万元,资金来源为自筹。

(4)大力支持物流园区配建。估算资金 14.13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社会投资,同时争取上级补助。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构筑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区域性物流基地和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四大平台,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将潜江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物流枢纽和重要节点城市。通过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成以三大物流园区、六大类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为重要节点的潜江市现代物流体系,打造“8+1”城市圈川渝通道江汉平原综合性物流中心,使物流业成为潜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5年以前主要完成:

——3个物流园区建设,投资13.3亿元。

  • 潜江火站物流园区

在潜江火车站附近按1000亩规划、近期征用200亩土地进行建设,建成以化工产品、纺织与服装、百货、建材和铝制品为主,配套齐全的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内容包括园区道路、停车场、办公楼、仓库和冷库、信息平台,预计投资50000万元。

  • 口港物流园区

在泽口港附近按1000亩规划、近期征地200亩建设服务潜江经济开发区的物流园区,主要提供矿产品、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物流服务,建设内容包括园区道路、停车场、办公楼、仓库、信息平台。预计投资80000万元。

  • 后湖物流园区

在后湖工业园内按1000亩规划、近期建设占地100亩的物流园区,主要用于农产品和水产品物流,建设内容包括停车场、办公楼、仓库、信息平台。预计投资3000万元。


——6个配送中心建设,投资8332万元。

  • 化工原料和化工品物流配送中心(潜江经济开发区

在配送中心内建设占地39亩的物流节点,其主要为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化工等相关化工企业提供产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配送功能,以及相关原材料和产品的转运功能,建设内容包括停车场、办公楼、仓库、信息平台。预计投资1285万元。

  • 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在配送中心内建设占地55亩的物流节点,为其提供冷鲜、冷藏以及冷冻类的产品仓储和流通加工等冷链物流服务,并提供冷链相关的转运与配送服务。建设内容包括停车场、办公楼、仓库、信息平台。预计投资1818万元。

  • 、建材物流配送中心(

在配送中心内建设占地51亩的物流节点,为百货、建材以及农村发展提供仓储,中转以及产品配送服务。建设内容包括停车场、办公楼、仓库、信息平台。预计投资2544万元。

  • 纺织服装物流配送中心(市工业园

在配送中心内建设占地36亩的物流节点,为纺织服装业产品提供流通加工,转运和配送服务。建设内容包括停车场、办公楼、仓库、信息平台。预计投资1204万元。

  • 机械制造物流配送中心(新城区)

在配送中心内建设占地26亩的物流节点,为机械产品提供流通加工,转运和配送服务。建设内容包括停车场、办公楼、仓库、信息平台。预计投资881万元。

  • 铝锭制品的物流配送中心(

在配送中心内建设占地20亩的物流节点,为铝锭和铝制品提供转运和配送的服务。建设内容包括停车场、办公楼、仓库、信息平台。预计投资600万元。


2、坚持将大力发展现代交通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作为“十二五”交通发展的核心战略。

(1)优化运力结构和运输市场环境。引导营运车船向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发展。进一步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

——优化道路运输组织和运力结构。引导车型结构向厢式化、专业化、重型化、大型化等方向发展,形成中长途运输以重型货车和专用货车为主,短途运输以轻型货车为主,城市内配送以厢式货车为主的格局。鼓励发展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

2015年,道路班车客运经营业户8户,全部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民营化经营,道路班车客运车辆达到750辆,其中省际班线客运车辆60辆,市际班线客运车辆200辆,农村班线客运车辆到490辆;省际、市际客运班线车辆全部达到中、高级水平,全市中、高级客车达到350辆,占班车客运车辆总数的45%以上。道路旅游客运经营业户达到2户,实行小型、中型、大型分层次的方式进行发展,道路旅游客车数量控制在20辆、600座以内。道路出租客运经营业户控制在3户,改变出租车现有的合作经营模式,向两权(经营权与车辆产权)合一的经营模式转变,出租客运车辆达到450辆,全部达到中级客车以上水平。道路货运经营业户达到5000户,其中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业户控制在15户。营运货车达到6500辆,其中危险品专用车辆发展达到600辆,占货车总数的10%,特种专业车辆达到1600辆,占货车总数的25%以上。

到2015年,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发展方向,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基础,加快以疏送民工和武汉8+1城市圈内道路运输为主的省际长途和圈内城际干线道路客运网络化建设,提高我市道路客运辐射能力和道路客运网络覆盖率,使长途客运网络覆盖率达到25个省、直辖市,进一步提高增强城市圈内道路运输互融互通;以民营化改造为基础,积极引导运距在25公里以内的市内客运班线向公交化运作方式转变,形成短途客运公交化网络,与城市公交车辆实行无缝连接,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进程,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出行;以农村公路、站点网络为基础,加快乡村道路客运网络化建设步伐,引导经营者“车头向下”,发展适合农民出行的车辆,继续执行优惠的扶持政策,拓展和延伸乡村道路客运线路,使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100%;以道路班车客运的网络和基础设施为依托,扩大道路客运的外延服务,扶持发展道路旅游客运,着力提高我市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到2015年,在总量控制、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全市一类维修企业发展到20家,二类维修企业发展到70家,三类维修企业控制在400家以内,着力推行8+1武汉城市圈内维修连锁经营,提升维修检测业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仍控制在1家。在维修企业逐步建立健全机动车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和承托双方合同制度,推广维修检测经营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在检测站大力推广车辆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车辆上线检测、二级维护信息实时共享,进一步强化车辆技术管理。同时,充分发挥汽车维修救援中心的作用,着力提高汽车维修救援的联网运营效率,切实提高道路运输保障功能。

到2015年,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控制在3家。在驾培行业严格执行交通运输部新的驾培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应用驾培IC卡管理系统,督促驾校扩规升级和更新装备,实现我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上档升级、提高培训质量、规模化经营、提升服务水平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对驾培市场的动态监管,实行驾校培训质量和教练员教学质量公示制度,巩固驾驶员培训行业社会化成果。

——优化内河运力结构。促进和规范内河船型标准化、大型化,推进老船舶更新改造,提高运输效率。加快发展煤炭、矿石、石油化工、建材等大型化专业化运输船舶;进一步加强农村和乡镇渡船渡口的改造。

——加快培育交通运输市场。加强运输市场环境建设,建立健全运输市场的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机制,逐步消除市场壁垒,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


(2)全面提升客货服务效率和水平。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提高运输的专业化、组织化和网络化水平。

——全面提升客运服务品质。进一步完善由城际快速客运、城乡公交一体化客运、农村客运和旅游客运等组成的多层次客运网络体系,拓展短途客运市场,中长途差异化发展,重点鼓励和引导发展精品班线、出租客运、旅游快客、商务快客。

——全面提高货运服务效率。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厢式运输、汽车列车等专业化运输。鼓励发展内河航道干支直达运输,完善转运体系。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根据前述发展目标,潜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搭建“四大平台”,实施“一个布局”,培育“一批企业”。

——逐步构筑四大平台。逐步构筑“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8+1’城市圈川渝通道江汉平原综合性物流中心为主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平台”、“以政府引导、协调、扶持为主的物流产业政策平台”。

——科学规划全市物流节点布局,加快建设“三个物流园区”、“六个中心”。重点建设三个现代物流园区(潜江港(泽口)物流园区、潜江火车站物流园区、后湖物流园区)、发展六大类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潜江经济开发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园林区)、百货、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园林区)、纺织服装物流配送中心(杨市工业园)、机械制造物流配送中心(新城区)、铝锭和铝制品的物流配送中心(张金镇),构建以物流园区为核心、配送中心为基础、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物流节点网络体系。

——积极扶持、整合和引进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由一大批具有现代物流理念指导和现代物流技术装备的物流企业去推动。潜江市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应实行“以扶持为基础、以整合为重点、以引进为突破”的方针,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改造、重组现有企业,对运输、仓储、商贸批发和工商企业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改造传统业务、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和实力较强的货运、货代公司到潜江进行布点设网,带动潜江物流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三是建立重点物流企业扶持机制,对重点物流企业进行挂点跟踪服务,支持企业加快做大做强。


3、坚持将加强公路航道养护管理,实现建养管并重,作为“十二五”交通发展的重要举措。

——进一步完善公路养护体系。完善公路养护管理政策、制度和标准,探索完善与公路网络化程度相匹配、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养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普遍推广和应用周期性养护、预防性养护、再生利用等新理念和新技术。进一步加强桥梁养护管理,继续实施安保工程和加强养护质量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公路养护市场管理体系。

“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7.02亿元,完成公路大中修486.99公里,完成小修保养总投入9059万元,其中非列养农村公路养护上级投入2510万元,完成安保工程建设153.95公里,完成地质灾害治理5公里/2处,投入专项资金1023.6万元购置机械设备41台套。以318国道周矶公路管理站为基础,完善国省干线应急站点体系,建成潜江市公路应急保障中心,组建专业化应急保障队伍,形成完备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公路应急处置能力和路面抗灾能力。

——进一步完善内河航道养护体系。完善航道养护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养护技术体系和养护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内河等级航道运量和航道养护工作


4、坚持将全面加强安全监管与救助,提升交通应急保障能力,作为“十二五”交通发展的重要内容。

——强化交通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道路运输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三把关一监督”安全管理职责,重点做好在一、二级客运站配备X光安全检测仪,督促道路客运车辆及危货运输车辆投保承运人责任险和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确保无因管理部门失职造成的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强化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加强重点时段、重点船舶、重点河段和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积极推进水上巡航与救助一体化建设,提高安全监管的现代化合和信息化水平。

——完善交通应急保障体系。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区域应急处置中心和平台建设,继续实施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危桥和渡口改造工程、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积极推进危险品运输车辆和长途客运车辆GPS信息联网联控等工作。完善应急保障体系机制,加快制定交通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建立跨区域交通应信息报送和区域联动协调等机制,进一步完善交通应急预案和配套体系。


5、坚持将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促进交通一体化,作为“十二五”交通发展的目标指向。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对潜江偏远乡镇、农场的对外交通勾连畅通、合理加密区域间干线路网、大力支持通村公路向自然村组延伸,发挥水运的比较优势,构建通畅的内河航道网,加强主要港口规模化港区集疏运体系的构建,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继续完善城乡公路网络,在继续完善重点干线的同时,加快与其连接的次干线和支线网络的建设。大力促进普遍服务,积极发展农村客运。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制定统筹城乡客运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城乡一体化标准规范体系,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6、坚持将发展“两型”交通,打造生态文明交通和推进交通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增长,作为“十二五”交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大力发展“两型”交通,积极实施生态文明交通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公路和绿色港口,加强建设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恢复。注重资源集约利用,加强公路与水路以及公路与公路、水路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实现综合运输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综合枢纽的一体化规划建设。注重交通节能环保,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运输装备,提高车船节能环保准入标准,建立交通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继续推行公交优先,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消费方式。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立足现状抓配套,全面推行标准化美化建设。利用五年时间,结合林业、水利、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现有道路进行标准化美化建设,使我市公路交通达到路面完好畅通、配套设施完善、边坡沟渠顺洁、路树景观和谐的标准。全面推进国省干线公路的配套完善,充分展现干线公路的畅、洁、绿、美。着力打造 “水乡园林”式的农村样板路,重点突出农村公路的净、清、幽、谐。

二是高效优质抓建设,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交通生态文明强调交通结构的整体性,突出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体现交通运输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其根本点在于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在建设中,要充分贯彻“地质地形选线与生态环保选线相结合”的思想,科学比选设计方案,合理确定公路等级和技术标准,因地制宜选择线位资源,尽量避让基本农田和经济作物区,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要充分考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科学预测远景交通量,以满足功能要求为原则,尽可能选用技术成熟、安全耐久、便于维修加固的结构形式,最大限度节约投资成本,防止片面追求高标准而造成资源浪费;要大力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推广循环再生技术,减少公路废弃物,并积极开发替代资源,加大对缺乏资源替代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

三是以人为本保安全,消除公路桥梁渡口安全隐患。集中精力、集中资金抓好危桥改造工程。争取两年内完成国省干线危桥改造,五年内完成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危桥改造。

配套完善交通安保设施,完善道路交通标志,特别是农村公路的安全警示标志、指路标志,引导和保证行车安全。适当设置人性化的宽容性安全防护设施,避免由于非交通因素而造成的更大损失。在安全隐患重点路段设置减速装置和拦护设施,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农村公路交叉道口应尽可能加大宽度,单车道视距不良路段每公里设置2个错车台。

抓好农村公路渡口达标改造,使全市所有农村公路渡口全部达标,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

四是水陆联运促发展,推进“路、运、站、渡”一体建设。交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运输,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建、养、管的基础上,要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公路运输运力,进一步挖掘水上运输潜力,增加运输车辆和船舶,实现“路、站、运、渡”一体化,使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交通服务业,提高交通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真正实施“三个服务”,实现交通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交通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提高交通科技含量,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行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更加重视决策支持、智能交通、现代物流、交通安全、减灾防灾、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和转化。在道路运输领域,积极推广应用GPS营运车辆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汽车客运站联网售票系统、汽车客运站智能安全管理系统、货运物流信息系统、汽车维修、救援信息系统及驾驶员IC卡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着力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平台、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综合运行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三大重点工程建设。


四、保障措施

1、完善体制机制。深化综合交通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对综合交通运输的组织领导,完善综合交通发展协调机制,推动建立区域交通协调机制。继续推动水运管理机制改革,探索岸线等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生态文明交通建设的宣传、法制保障和考评机制。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照层级清晰、权责对等的原则,理顺地方政府对交通运输的职责与事权划分,加大政府对交通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较强的交通运输项目,同时探索建立地方交通投资体制,用好用活交通专项资金。继续推动交通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交通建设,深入探索各种投融资方式的制度安排,协调好政府、投资方和公众的利益关系,组建武汉城市圈基础建设投资公司,打造统一的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公路、内河航运发展的融资政策。

3、培育和规范运输市场。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塑造新型的集团化市场主体、实现产权多元化。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适度放开公路、水运的国内货物运输价格;逐步放开港口的装卸费,实行市场调节。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协会、咨询组织、服务中心、各类事务所及经纪人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4、加强安全监管与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尽快完善交通应急体系特别是公路交通应急体系建设,监理完善的公路应急机构和平台,加快推进各个层次专兼结合的公路应急抢通、抢运和救援队伍建设,做好区域应急物资储备。按照“政府统一领导,行业分工负责,应急联动响应”的总体要求,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应急预案的相互衔接,进一步提高紧急状况下的应急联动能力。

      41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