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2-37992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潜江市交通运输局 发文日期: 2020年12月04日 14:51:49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0年12月04日 14:51:49 名  称: 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0-12-04 14:51 来源:潜江市交通局

目 录

一、 发展基础 1

(一) 综合交通发展现状 1

(二) 综合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二、 形势需求 16

三、 总体思路 20

(一) 指导思想 20

(二) 规划原则 20

(三) 战略定位 21

(四) 发展目标 22

四、 主要任务 25

(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25

(二)增强综合交通管养能力 28

(三)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效 31

(四)推进智慧交通全面发展 34

(五)加快绿色交通转型发展 36

(六)加强交通安全应急保障 37

(七)建设交通行业治理体系 40

五、 保障措施 43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43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43

(三)强化规划执行力度,完善规划考评机制 43

(四)注重相关规划衔接,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44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奋力建设更强实力、更加美丽、更具幸福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潜江的客观要求。根据《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

综合交通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交通发展黄金机遇期,持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大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交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支持保障体系,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加快步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交通建设投资89.44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66.96亿元,总体而言,“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进展顺利,各项规划指标完成进度良好。

    1.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完善

“十三五”以来,全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两高、两铁、两水、两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两高”即汉宜高速公路和潜石、潜枣高速公路;“两铁”即汉宜客运高铁和潜江货运铁路支线;“两水”即常年通行千吨级船舶的汉江航道和江汉运河;“两港”即潜江港泽口港区和红旗港区)。

(1)铁路建设取得突破

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建成运营。潜江铁路支线自天门至仙桃铁路支线天门东站引出后,折向西南跨天仙一级公路,下穿随岳高速公路,于岳口镇以南既有岳口汉江公路桥下游1km跨汉江,至潜江市以北5km潜江开发区设潜江北站,线路全长37.798km。该支线铁路为潜江新增了铁路货运方式,对完善潜江综合交通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成金澳科技货运铁路专用线。专用线自潜江铁路支线潜江北站引出,向西跨汉南河、潜泽公路(247省道),绕方圆钛白有限公司,跨盐化路,向南沿百里长渠东侧,绕华盛冶金材料有限公司,与广泽大道平交后至金澳科技(湖北)化工有限公司厂区西侧设金澳装卸站,线路全长5.100km。该铁路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物流瓶颈问题,让金澳科技500万吨产能得到充分释放。

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共有铁路线路3条,铁路总里程56.8公里,潜江货运增加了铁路运输方式,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2)高速公路骨架全面成型

枣潜高速公路建成运营。湖北枣阳至潜江高速公路全长244公里,其中潜江段11.727公里,路线起于沙洋县毛李镇借粮湖村与潜江市积玉口镇积玉村交界处,与枣阳至潜江高速公路荆门段对接;终点在潜江市浩口镇刘家台与汉宜高速公路交叉,并与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起点对接,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全线设两个互通(积玉口互通、浩口互通)、一个服务区(积玉口服务区)、一个枢纽互通(潜江西枢纽互通)。该项目纵贯潜江南北,极大增强了中原经济区、襄阳都市区、武汉城市圈以及长株潭经济圈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共有高速公路3条,总里程75.17公里,较“十二五”末增长了18%,“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成型。

(3)普通国省干线全面提升

“十三五”以来,以“全面提等升级、全面打通断头路、全面优化路线线型、形成对外快速通道”为重点,大力实施普通国省干线的提档升级工程,潜江汉江大桥、318国道一级公路改扩建、S350潜江市白鹭湖至张金段改建工程、G234后湖至熊口段改建工程等交通(公路)重点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全速推进;S269大修工程,S322东荆河大桥、318国道浩口桥加固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国道110公里、省道99公里,“三纵四横”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已经成形,普通国省干线充分发挥了城镇和产业之间的主通道作用。

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普通国道153公里,全市普通省道203公里。

(4)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丰硕

以打通所有产业和工业园区、国有农场、码头、高速互通、旅游景区、乡镇等经济增长极之间的交通联系为重点,努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网络完善的农村公路路网体系。每年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约200公里,实现了所有区镇街道通二级公路,所有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四好农村路”建设不断深化,逐渐形成“潜江模式”,曾先后荣获全国中西部地区农村通乡公路示范市、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先进单位、“四好农村路”全国、全省示范县等称号。

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12.86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944公里,二级公路109.69公里,三级公路73.358公里,四级公路3114.301公里,等外公路9.573公里。无论在总里程上,还是在等级结构上,较“十二五”末期均有显著提升。

(5)港口航道建设积极推进

“十三五”期间,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受规划调整、生态环境制约等因素影响,总体推进较为缓慢。泽口综合码头工程完成了水工主体工程的建设任务,纳入“十三五”项目库的金澳科技石化码头和LNG水上加油站等项目因专项环评评审未通过而取消,兴隆港区旅游客运码头工程项目受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限制被暂缓搁置。

截至2020年底,潜江市已经完成汉江三级航道整治、江汉运河航道新建工程,连通了长、汉两江,形成了810公里的高等级航道圈,全市拥有汉江、江汉运河、内荆河、东干渠等8条内河航道,航道里程达到242.06公里,其中三级航道里程达64.3公里,占比26.6%。拥有泽口、红旗2个百万吨级港区,泽口港区已完成4个1000吨级泊位建设。

(6)管道运输建设保障有力

潜江-韶关段输气管道工程铺设已经完工。江汉油建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工程线路一标段,管道起点为川气东送潜江增压站,终点为湘鄂界,途经潜江市和监利市,线路全长110.6km。该段管道工程项目极大地方便了沿线居民用上清洁环保廉价的管道燃气,对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监利至潜江输油管道工程已开工建设。目前金澳科技原油供给交通不断提升,现有汽车运输方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监利-潜江输油管道工程的建设能解决企业发展瓶颈,克服汽车运输运量小、安全性差、油气损耗严重等缺点,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截至目前,江汉油田采用输油管道进行油品运输,油田全部管道总长51.1公里。

     2.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1)客运服务

制定出台了《潜江市推进全域公交改革的实施方案》,全域公交改革全面开展,市内道路客运市场运作方式向城市公共交通转变,城区至集镇、集镇至集镇、集镇至行政村的三级全域公交网络加快形成。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方式,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从2015年起运用PPP模式对以园林城区25公里范围内的农村道路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购置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实施公司集约化经营,推行公车公营经营模式,逐步将道路客运班线车辆转变为城乡公交,基本建成城乡客运公交网络。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公交车辆444台,标台数505.2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数11.2标台,公交运营线路33条,其中常规城乡公交线路27条,定制公交线路6条,营运线路总长度926.3公里,公交线网总长度311公里;空调车比例占公交车总量的100%,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100%,新能源公交车比率100%;全年营运里程1184.8万公里,年客运总量1781.4万人次;已建成充电站14座,充电桩160个,可供303台车辆同步充电;公交换乘枢纽站3个,占地面积155.95亩,公交站点1043个,其中候车亭站点368个、站牌站点675个。汽车客运站共有2个,其中一级站1个,二级站1个。

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大幅提升,公交刷卡系统全面升级,为市民提供支付宝、银联卡等多样化刷卡方式。面向市民开发公交APP,市民利用APP可以实时查询公交线路走向、车辆运行动态以及在线对公交卡充值。扎实组织公交生命防护装置安装工作,公交出行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广泛开展公交驾驶员“日行一善”活动,潜江公交的文化氛围深入人心。省级公交示范城市创建成绩优异,在创建省级公交示范城市第二批城市中获评二类城市第一名。

(2)物流运输

完成传化公路港(一期)建设,传化公路港(二期)加快推进,围绕"城市物流中心"和"互联网物流"两大业务,立足潜江,辐射江汉平原,依托传化物流成熟的“互联网+物流+金融”模式,积极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密切合作,发挥优势,联合出台了《农村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促进农村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依托村级电商、邮政等站点,已建成15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150个村级农村物流(电商)服务点,在全市建立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开辟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通道。

     3.交通管养能力明显增强


(1)国省干线

“十三五”期间,潜江交通认真落实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努力提高公路养护机械化水平,加大路政巡查力度和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力度,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国省干线日常养护和路政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制定了《潜江市迎接“十三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评价工作方案》,对市域内国省干线公路绿化、交安设施、路基边坡等规整、完好情况,进行全面摸查统计,形成任务清单,并逐一整改落实;同步开展日常养护,加强国省道公路保洁工作,及时处治路面坑槽、沉陷、裂缝等病害,对重点路段钢护栏、公里碑、百米桩、警示桩、道口桩进行维护;深入开展路政法规宣传活动,加大超限运输治理力度,强化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监管,确保公路通行环境良好。累计完成大中修工程72.994公里,实施路面预防性养护4.9万平方米,铣刨处置沥青砼路面8.3万平方米,修补坑槽6.7万平方米,清缝灌缝63.9万米,确保了PQI持续稳定,在2019年全省公路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和桥梁养护管理抽检中,潜江公路分别取得全省小地市排名第二和前五名的成绩。

(2)农村公路

“十三五”期间,潜江不断加强农村公路管养资金保障,提高农村公路配套标准,按照每年每公里县道10000元、乡道5000元、村道2500元配套落实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保障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持续、足额、稳定拨付。创新养护机制,构建了“1中心23网点448个网格”的多层次养护体系,全面覆盖所有行政村,形成了网格化管养格局,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到位。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的养护模式,建立集建设、管理、养护为一体的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GPS定位等技术的应用,实时监控发现、解决、处置、反馈四个管养步骤,实现了农村公路从传统管养到“互联网+”的转变,农村公路管养更加科学、规范、精细和高效。积极打造美丽农村路,对照“实、安、绿、美”创建标准,组织各地开展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和公路绿化美化工程,打造水乡园林特色循环路网。目前,已打造300公里路、渠、树交相辉映的生态绿色路,形成了多个片区的“四好农村路”示范线路,“一条好路,两排好树,一河好水,两岸花香”成为全市农村公路的标准配置。

(3)港口航道

“十三五”期间,随着江汉运河的新建及开通和江汉航道兴隆至汉川整治工程的建设完工,全市不断加大航道的巡航力度,增设了保护标志和举报电话,确保了高等级航道的持续畅通。按照省政府、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完成了非法码头取缔工作,腾退岸线约3.5公里,复绿和回复岸滩原貌面积约9万平方米,完成了《潜江市港口和船舶污染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方案》建设项目,落实了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联单制,三大专项战役有序推进。

    4.交通融合发展加快步伐

“十三五”以来,潜江交通积极探索与旅游、虾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的高质量转型发展。通过整合资源,积极打造以虾-稻产业和旅游为支撑的产业路建设,建成了返湾湖湿地景观走廊、高石碑骑游观光道、熊口小龙虾经济带、龙湾章华台遗址旅游带等农村公路200余公里,带动沿线体育休闲、田园旅游、虾稻产业发展,形成集“湿地公园、生态绿道、生态农业、遗址公园”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品牌。围绕虾-稻共作基地连通田间道路,构建虾-稻产品快进快出通道,全市75万亩“潜江小龙虾”凭借畅达便捷的农村公路网,通过物流直达专线快捷地运往全国400多个城市,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基地的交通条件全面改善,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5.行业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1)思想政治建设

“十三五”期间,潜江交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广“学习强国”APP,理论学习教育、“支部主题党日”、“党建+互联网微信平台”、党组织书记讲党课活动实现全覆盖,“党建进工地”“党建+项目”等交通党建特色品牌效益凸显。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不断强化干部职工政治意识、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严格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大力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压紧压实“两个责任”。

(2)法治交通建设

持续开展道路客货运、驾培、维修、出租车等行业专项治理,有效地净化了道路运输市场秩序,规范了道路运输经营行为,出租车不打表问题得到根本治理。强化水运市场监督管理,加强船舶检验,对超龄船舶予以强制报废,确保营运船舶质量稳定、航行安全。深入开展船舶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初步形成打击船舶污染突出违法行为和装运非法砂石高压态势,切实保护汉江生态环境。大力开展公路环境集中整治,有效地震慑了货车超限超载违法行为,完成318国道(高场办事处联丰村处)不停车检测系统建设,同时完成广华超限检测处的电子抓拍系统,与公安交警部门联合向社会发布《公告》后,正式投入运营;240国道(渔洋段)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现已进入筹建阶段。

(3)交通安全保障

“十三五”期间,大力开展国省道安防工程建设,市域内318、234、240三条国道和247、269、322、350、351五条省道累计新增波形钢护栏18.314万延米,修建防撞墙1983米,安装百米桩3619根,更换道口桩/示警桩4018根,施划道路标线15736㎡,新增和更换标志标牌1700套,安装轮廓标6229块。实施国省道危桥加固改造工程,全面实现现役四、五类危桥动态清零,确保了国省干线公路运营安全。积极筹措资金近2000万元,先后购置了两用摊铺机、双钢轮压路机、铣刨机及若干小型养护机具,升级改造了沥青混凝土拌合站、水稳拌合站及乳化沥青生产等专项设备,“反应迅速、装备精良”的公路应急保畅体系基本形成。累计开展道路安全隐患大排查30余次,排查安全隐患47处,整改率100%。大力开展“平安交通”建设和“品质工程”创建,加强重点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做好“春节”、“五一”、“十一”、汛期等重要时段、重要领域、重要路段的安全监管。“十三五”期间,全交通系统未发生一起道路、水路交通运输安全责任事故,未发生一起公路工程建设安全责任事故。

(4)行业软实力建设

以“交通工匠杯”技能大赛为契机,以“董政家劳模工作室”为平台,努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拔尖人才,不断提升养护技能型人才队伍素质。养护职工高霖、马在波等在全省“交通工匠杯”技能大赛中连创佳绩,潜江公路参赛代表队取得“三年两届”团体第一名。先后推出1名“全国交通技术能手”、3名“全省交通技术能手”,1名“全省模范退役军人”,先进典型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行业队伍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潜江市公路管理局荣列“2019年度全省公路系统先进集体”榜单。成功举办潜江市“我家门口那条路”系列主题活动,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宣传展示“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爱路护路意识。世界环境日“美丽中国潜江,我是行动者”绿色低碳全民健步走公益活动、“潜江邮政·绿色出行”户外活动等一批绿色出行活动获得了市民的纷纷点赞,绿色交通出行理念深植于潜江市民心中。

(二)综合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综合交通体系有待健全

公、铁、水运输形式之间缺乏零距离转换的基础设施,运输体系单一,运输成本高,公、铁、水联运的综合优势未能有效发挥;铁路站场、公路客运和公交站场、内河港口等枢纽设施分散,集疏运功能相对薄弱,客货运输组织不便捷、不灵活,“十三五”规划的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换乘中心和潜江泽口港等项目还尚未完全实施。市域铁路和通用机场项目仍在前期工作阶段,还需加快推进。当前受到高铁、全域公交改革等影响,公路客运萎缩,公路货运增速放缓,公路运输的错位发展还有待推进。

     2.交通网络结构有待优化


(1)对外通道有待畅通

近年来,潜江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不断提速,区域化发展背景不断深化,这要求潜江要进一步畅通对外通道,加强与周边主要城镇节点的交通联系。目前,S269汉江大桥工程尚未实施,跨汉江的交通联系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向石首、岳阳乃至长株潭地区出行的南向通道尚未形成;广泽大道东延与随岳高速的连接工程尚未实施。总体而言,全市各个方向的主通道上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打通对外通道,推进区域各城市之间的快速连通,是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交通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所在。

(2)内部路网有待提升

目前全市普通公路网密度和等级结构都处于湖北省前列,但是内部路网的结构性短板仍然存在。市内干线公路尚未完全连片成网,351省道泽口街道以东存在断头路、连接泽口港区至318复线的泽口大道尚未开工实施等,公路“肠梗阻”的问题仍然显著,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仍然迫切。南部地区横向路网密度不足,渔洋、老新、龙湾和张金的横向联系有限,制约了南部地区城镇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县乡公路普遍超期服役,路面老化严重,日常养护已无法满足使用需要。农村公路建设的基层需求仍然较大,775条通户公路未修,通组通户的公路缺口仍然存在。

    3.实体物流成本有待减负

现代物流业发展仍然缓慢。“十三五”以来,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着物流保管和物流管理费用的快速上涨,全市物流企业的利润较低,整体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现有物流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超过80%的物流企业还停留在简单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基础性服务,物流网络化运营较弱,物流增值服务比重偏低。社会资本实力不足,规划的部分功能性物流园区难以落地,物流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缺乏有效支撑,物流企业用地难、用地贵和融资难的问题难以解决,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4.交通转型升级有待加力


(1)智慧绿色平安交通

绿色交通体系有待完善。“十四五”期土地、环保等外部环境约束持续增强,但交通发展过程中减少土地资源占有、能耗使用、生态影响的实质性举措不多,部分早期已建基础设施受当时条件制约,生态恢复效果有限,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友好程度和运输装备清洁低碳水平有待提高,交通污染防治的压力仍然较大。目前美丽公路经济带建设仍然处于谋划阶段,“十三五”以来,公路环境虽然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公路服务设施不全,美丽公路建设的标准化、品牌化和特色化仍然有待增强,公路发展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等战略实施有待进一步协同融合,美丽公路的引领带动作用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交通运输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还要进一步落到实处。无人驾驶、5G网络等智慧交通领域新技术的应用上还大有可为。在交通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公路、农路、交管等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平台各自独立,“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数据共享机制。客运、公路等现有的信息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拓展,面对公众和运输企业的服务功能模块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交通运输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全市部分农村公路安全行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公路桥梁标准、安全性能亟待提升,农村公路“消危”任务仍然艰巨,部分车辆船舶等运输装备存在安全隐患,尤其危险货运运输车辆数量较大,但一直无专业的危险货运站场,在应急设施设备和队伍建设上还需加力,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2)体制机制改革

机构改革中,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还处于酝酿阶段。当前,养护应急中心属事业单位不属于生产单位,没有安全生产等相应资质且无法办理,不具备进入施工招标独立法人资格,故不能参与市场运作,造成了正常履职的先天性不足。综合执法改革尚未启动实施。自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规范公路治超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交办公路〔2017〕130号)下发以来,交通部门只能履行对车辆检测、依法卸载等工作职责,路面拦车由公安部门负责,但由于公安部门警务繁忙、警力有限,治超警力不能相对固定,尤其是夜间执法存在一定盲区。同时,联合治超联动机制运行“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超限治理形势依然严峻,超限执法力量还需增强。全域公交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推进。受到全域公交改革的影响,道路客运市场严重萎缩,导致了相关企业对于客运站场建设投资积极性不高,项目推进难度加大。

      二、形势需求

(一)交通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要求潜江加快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赋予了交通运输行业新的历史使命。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

2019年10月,交通运输部将湖北省列入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范围。走在湖北前列的潜江交通是全省交通发展的先行者,潜江交通要抢抓“十四五”期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按照交通强国发展战略的总目标,对接国家和湖北省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在农村公路建养、智慧交通、多式联运等交通强国试点领域打造潜江模板,为湖北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作出潜江贡献。

(二)推动潜江高质量发展,加快全国百强进位,要求潜江交通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

为切实肩负起省委、省政府赋予潜江的使命任务,推动潜江高质量发展,加快全国百强进位,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5年,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位次前移20位,城市发展能级大幅提升,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发展动力活力全面增强,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市域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到2035年,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全市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这要求潜江交通进一步完善骨架通道布局,打通经济大动脉,引领城镇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高网络覆盖广度,为优化资源配置、产业布局调整、城乡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效,为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当好先行。

(三)全力增进民生福祉,要求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潜江市交通出行需求不断增长、交通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的出行特征不断凸显。在此背景下,潜江交通要始终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聚焦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出行环境改善、物流成本降低、“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安全保障等问题,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效,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让人民群众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建设美丽潜江,要求潜江交通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助推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首次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总体态势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随着污染防治力度的加大,低碳生活、绿色出行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将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更加注重生态发展、转型发展。

潜江交通要坚决落实“两个走在前列”的交通发展要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各个领域和发展全过程,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统筹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协调统一,加快促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发挥绿色交通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促进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彰显水乡园林的生态魅力。

(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求潜江交通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交通“新基建”快速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十四五”期间,5G网络、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新一轮技术革命,数字化、信息化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交通运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推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

这需要潜江交通坚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抓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刻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全面推进智慧交通在“知、传、感、用”各个环节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在智慧高速公路、信息平台建设、5G网络技术的交通应用等方面争取突破,努力构建出行、物流、行业治理领域智能化应用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为交通运输发展赋予新动能和新优势。

(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要求潜江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努力提高交通行业治理能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为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加快推进现代化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建设,要求潜江交通持续深化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继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交通运输事业的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三、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潜江交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交通强国发展战略和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武汉城市圈交通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江汉平原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市、潜江特色的交通强市”的发展定位,以“畅通道、优网络、提质效、促转型”为着力点,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地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效率,推进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的长足发展,努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全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奋力建设更强实力、更加美丽、更具幸福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潜江当好交通先行。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服务水平、覆盖范围,使交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以质效为抓手

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适度超前,以提升质效为抓手,推动交通运输发展从高投入、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变,加快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强保障。

3、坚持以绿色为底色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交通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交通发展模式,让绿色真正成为交通发展“底色”,促进交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4、坚持以创新为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先进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交通智能高效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努力破解交通发展深层次矛盾,促进交通各类要素便捷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战略定位

从潜江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潜江自身的发展资源和条件优势,提出潜江综合交通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

一是建设武汉城市圈交通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按照全省“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布局,侧重路网加密,推进潜江市与周边城市的快速联通,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同时凸显武汉城市群与宜荆荆恩城市群连接地带的区位优势,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

二是建设江汉平原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市:围绕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公路网、干支航道网、农村公路网等发展重点,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衔接顺畅、服务优质”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提升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加强潜江市在江汉平原中的区域辐射能力,形成以潜江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半小时通勤圈,为潜江冲刺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当好交通先行。

三是建设潜江特色的交通强市:全面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现代化,达到交通强国的各项建设内容要求,建成彰显潜江区位优势、引领潜江产业发展、契合潜江生态环境、融贯潜江文化特色的交通强市。

   (四)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按照潜江交通的发展战略定位,“十四五”期,在武汉城市圈交通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的建设上区域领先;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汉江平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初现雏形;在农村公路、内河航运、多式联运、智慧交通等领域力争突破,在交通强市的建设上初见成效,迈上新台阶,潜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实现从内部畅通,向辐射区域进位;从全面适应,向先导引领进位;从全省领先,向全国前列进位。

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划全市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其中实施推进类项目400亿元,规划展望类项目300亿元)。

综合交通网络:全市铁路总里程达到86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20公里,一级公路总里程达到242公里,二级公路总里程达到348公里,完成汉江58公里Ⅱ级航道整治工程。

运输服务系统:全域公交改革全面推进,全面实现100%城乡公交一体化。保持100%“村村通客车”、村村直接通邮。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行政村快递覆盖率100%。泽口港多式联运示范工作建设基本完成,港口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业降本增效成效显著,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下降1个百分点。

科技信息系统:大数据与潜江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程度大幅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交通重点领域、交通装备设备等监控监测覆盖率显著提升。整合现有交通行业的各信息平台资源,潜江交通智慧中心基本建成。

绿色安全系统: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明显提高,现有公路危桥全部销号,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交通运输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路域环境整治工程在全市开展,“一环、五带、三支”的美丽公路主构架基本形成。汉江航道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卓有成效。

行业治理体系:交通行业体制改革适时推进。市场环境公平有序,权责一致、管理高效、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基本建成,交通文明不断提升,交通软实力明显增强。

     2.规划指标

结合交通运输部、湖北省“十四五”交通指标体系,提出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指标:

表4-1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分指标

2020

2025

指标

类型


综合交通网络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57

86

预期性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75

120

预期性

其中:六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0

44

预期性

普通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

98

100

预期性

行政村双车道比例(%)

--

100

预期性

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公里)

64.3

167.3

预期性

运输服务

国省道优良路率(%)

88.01

92

预期性

农村公路优良中等率(%)

--

90

预期性

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快递覆盖率(%)

80

100

预期性

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30

40

预期性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

14.5

13.5

预期性

科技与信息化

交通运输基础信息电子化率(%)

75

85

预期性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是否覆盖

预期性

快递分拨中心自动化分拣设备配置率(%)

80

85

预期性

道路及水路客运电子客票率(%)

--

80

预期性

道路及水路危险品运输电子运单使用率(%)

--

90

预期性

绿色交通

交通运输碳排放下降率(%)

5

5

约束性

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

100

100

预期性

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出租车占比(%)

20

50

预期性

安全应急

一般及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

5

5

预期性

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小时)

<2

<2

约束性

中心港区和重要客流区、内河干线重要航段、一般通航水域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分钟)

30/45/90

30/45/90

约束性


     四、主要任务

围绕“武汉城市圈交通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江汉平原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市、潜江特色的交通强市”的发展定位,按照“畅通道”“优网络”“提质效”“促转型”的发展思路,统筹各个交通方式协调发展,从建设、管养、服务三大环节着手,从智慧、绿色、安全三个维度出发,着力打造“七大工程”,推动综合交通的转型升级,继续深化交通运输的体制创新和行业改革,促进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行业全过程、全体系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统筹各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加强交通方式衔接,优化交通资源配置,以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依托,着力加密高速公路网、提升普通公路干线网、优化农村公路网、贯通航道网、扩展铁路网和连通航空网,打造内畅外联、高效立体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1.加密高速公路网

重点推进汉宜高速潜江段的改扩建工程,提升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通畅潜江与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之间的交通主通道。积极推进荆门至监利高速公路潜江段的规划研究,打通贯穿熊口、后湖,北连天门,南接监利的南北主通道,加快推进区域内的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以潜江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半小时通勤圈,有力提升潜江的枢纽中心地位。结合城镇规划布局,规划新增汉宜高速潜江东互通,进一步加强汉宜高速对周边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着力改善城东等地区上高速的绕行问题。

     2.提升普通公路干线网

对“三纵四横”的普通国省道网进行全面的提档升级,全面消除对外通道断头路,优化对内路网结构,着力解决长期以来的“肠梗阻”问题,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快速、高效的运输主通道网络,有力支撑潜江城镇空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推进G318潜江境苏港至丫角段改扩建工程、G240潜江市总口至渔洋段改建工程、G318东荆河大桥和G318红军桥及接线建设,结合全省“沿城镇产业轴带高等级公路贯通工程”,实现一级公路贯通成网,充分发挥现有一级公路效用。重点推进G234熊口至张金段改建工程,续建G234后湖至熊口段改建工程,高标准建设G234这一南北城镇主轴带。加快推进S322一级公路改建工程、S269周矶至老新段改建工程等,提升省道服务水平,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全面实现100%乡镇通一级公路。重点建设潜江至荆州沙市机场一级公路,畅通机场大通道,支撑临空产业区发展。积极推进潜江北部园区东荆河大桥及接线工程、东荆大道北延工程等干线公路工程,优化干线网络结构,提升干线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

    3.优化农村公路网

继续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改善农村骨干路,优化路网结构,积极推动农村公路的联网联通,进一步深化夯实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的发展成果。

畅通骨干网,推动老旧县乡道改造,积极推进乡村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建设,提升农村骨干路的技术标准,按照三级标准,完成县乡道提档升级200公里,重点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路350公里。连通基础网,支持有条件的行政村推进双车道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推动乡村基础网络延伸连通,加强通村公路和干线公路、村内主干道连接,推进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倾斜,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建设通村(户)公路650公里,提升联通主干道的支线路网1000公里。

4.贯通航道网

着力加强水运资源的提质增效和协调融合,加快推进汉江航道整治,建设“干支相通”“支支相连”的内河航道网,进一步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建设港口集疏运通道,打通“最后一公里”,促进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

按照全省总体部署,配合完成汉江潜江段2000吨级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兴隆船闸改造,畅通汉江水运大通道。抢抓长江中游骨干航道网的建设机遇,重点推进内荆河、东干渠和田关河航道整治工程,达到四级航道标准,按四级航道标准改建徐李船闸、高场船闸和刘岭船闸,加快构建“干支相通”“支支相连”的内河航道网。规划建设内荆河张金港区和白鹭湖港区砂石集并中心码头,满足非法码头整治后内河沿线乡镇矿建材料进出口业务的需要。加快推进兴隆旅游码头建设,结合美丽公路经济带的建设方案,积极推动高端水上旅游发展,打造潜江北部亲水活力带重要交通节点。

5.扩展铁路网

紧跟“十四五”期全省铁路建设的快步伐,积极谋划铁路建设项目,加快形成“两横一纵一斜”的铁路网,着力完善潜江综合交通体系,以铁路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积极推进武汉至贵州铁路经潜江的规划研究,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形成“一横一纵”的高铁网,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显著提升潜江在江汉平原区域的枢纽地位,有力推动高铁沿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积极推进武汉至潜江城际铁路建设,加速形成以潜江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有力促进潜江与武汉的同城化协同发展。积极推进潜江至荆州铁路支线项目,进一步完善潜江铁路货运网络,提升铁路货运能力,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6.完善管道网

重点推进监利至潜江输油管道工程,显著降低油气运输成本,消除油品运输安全隐患。

7.联通航空网

积极推进潜江通用航空建设,加快融入武汉城市群航空机场群,实现与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双枢纽”机场的干支相连。

(二)增强综合交通管养能力

加快健全管养机制,不断提升管养技术水平,加强管养资金保障,全面推进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干支航道等基础设施的建养并重发展。

1、普通国省道管养

以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环境为目标,全面保障潜江市内的普通国省干线整体通行能力、技术状况水平、安全保障能力、综合服务水平和路域环境综合水平。进一步加大路面改造力度,国省道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达到92以上,国省道优良路率达到92%以上,国省道高等级路面铺装率维持100%。

完善公路养护机制,提升公路养护能力。以318国道周矶公路管理站为基础,完善国省干线应急站点体系,建成潜江市公路应急保障中心,组建专业化应急保障队伍,形成完备的应急响应机制,加快推进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用,提高公路应急处置能力和路面抗灾能力。实施智慧桥梁管理,确保国省干线公路桥梁安全。大力开展美丽公路经济带建设,以318、234、240国道,269、322省道为重点,实施绿化亮化信息化提升工程。

强化路政巡查,保护路产路权。突出抓好集镇过境路段和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统一和规范公路及沿线设施标准,建设停车服务区、公路驿站、交通厕所等服务设施,完善公路服务功能。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路政管理网络,积极探索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路政执法能力和依法治路水平。持续开展路政治超检测站(队)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以G234广华治超检测站为依托,建立健全全市超限超载车辆监控网络,依靠科技手段实施全面治超。

2、农村公路管养

持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全国试点建设,创建5-10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健全农村公路大数据库。摸清农村公路基础台账和全维数据,综合运用5G、GIS、北斗定位等新技术,开展全域农村公路普查、路况评定和资产采集,准确掌握了全市县乡村道及农村公路桥梁现状。公路路况数据全部融入GIS地图信息,构建农村公路大数据库。更新研发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为一体的“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农村公路路况水平“一张图”可视化展示,精准掌握路况信息,科学分析养护需求,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实时监控公路病害采集、上报、处置、反馈、督查、考核流程,实现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全方位监控。

实现农村公路管养智慧化。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长效机制,根据《潜江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全面推行路长制,建立市、镇、村行政负责人任路长的三级路长责任制。发挥部门联动的“乘数”效应,联合市人社、乡村振兴等部门,开发农村公路护路员公益性岗位220个,具体负责全市农村公路乡道、村道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完善农村公路政府考核机制。根据《潜江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对考评排名靠前的区镇处奖补乡道、村道日常养护经费。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综合考评结果的运用,各区镇处考评结果将与下年度交通项目建设计划、“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申报挂钩,优先安排并加大考评优秀的区镇处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总量,推迟安排并减少考评不合格区镇处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总量。

3、航道管养

按照“管养并重、突出重点、分类维护、保障畅通”的航道管养原则,结合汉江干流航道和各支流航道的实际情况,结合支流航道整治工程和汉江航道岸线整治工程,维护辖区航道技术标准,保障辖区航道安全畅通。加强对港口和船舶非法排污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管理,进一步规范港口和船舶垃圾及污染物的分类接收、转运及处置。结合开展航道养护、巡航、应急救援等港航工作,提高航道养护效率。依托航道、港口、船舶等数据库和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水路运输状况评价的科学性,逐步提高养护管理设施与装备水平。结合开展航道养护、巡航、应急救援等港航工作,积极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先进养护技术,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航道养护技术水平、养护质量。

(三)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效

1、提升公众出行的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全域公交改革,继续加大力度优化公交线网和客运枢纽布局,积极推进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加强交通方式衔接,引领客运服务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着力提升客运整体服务水平。

优化公交线网。结合城市发展和群众出行需求,提升城乡公交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实现100%行政村公交全域覆盖。按照线网分类的规划理念和未来的出行需求特征,积极谋划旅游公交、社区公交、微循环公交、定制公交等公交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形成以城市常规公交、城乡公交为主体、旅游公交、定制公交、城际公交为补充的多模式多层次公交线网,构建功能协调统一、优势互补、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结构,为市民出行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优质公交服务,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并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积极推进园林中心城区满足布设公交专用道准则的主次干道建设公交专用道,实施公交车辆的绿波通行,促进道路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道路设施的运输效率,使公交系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明显提高。

加快客运枢纽建设。结合城镇布局和全域公交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衔接及运力配置,依托熊口、积玉口、高石碑、龙湾、白鹭湖、浩口、运粮湖、张金、渔洋等各乡镇客运站以及兴隆枢纽景区的发展,合理新建或改造园林主城区和城乡公交首末站、停保场,新建龙湾、白鹭湖等地公交充电场站,在既有充电场站扩建一批充电桩,减少车辆在营运途中“空驶里程”,保障线路运营车辆所需停、保、运、调工作的基本要求,也为远期的线网优化提供支撑。结合《潜江市推进全域公交改革实施方案》和公交网络状况,构筑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以人为本的公交停靠站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引领客运新业态的健康发展。推动联程客运、运游结合和定制客运发展。整合区域城际客运资源,积极推动构建武汉城市圈、天仙潜等重点区域城市互联互通的同城化客运体系。积极推进航空客运、铁路客运和公路客运竞合联程发展,加强方式衔接,充分发挥各自运输优势。加快完善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共享汽车等新型交通服务的管理办法,加强安全风险防控,提升乘车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充分发挥出租汽车属地管理优势,创造性探索符合本地出租汽车行业发展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

2、加快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以建设江汉平原区域性物流中心为总目标,着力打造国家农村物流服务品牌示范、国家冷链物流示范基地、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品牌示范,大力推进全市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高效冷链物流。创新冷链物流发展模式,推动潜网生态小龙虾物流园、潜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冷链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有实力的国字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进驻潜江,打造潜江国家级冷链物流示范区。

推动物流产业集群建设。按照“产业配套、园区集聚、全域覆盖”的发展思路,重点推动北部危化品物流园、潜江市临空经济区物流中心、潜江华中物流产业园、熊口华中(潜江)数字农业物流园、泽口临港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推动电商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潜江快递分拨中心,引导快递企业进驻产业集聚区,推动电商、快递、供销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共享、特色定制服务。规范农村物流末端配送和信息化建设。

加大政策扶持引导。积极争取和申报国家、省对物流园区和企业在项目建设、技术推广、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政策支持;加大物流企业招商力度。

(四)推进智慧交通全面发展

重点打造智慧高速、5G公交等交通“新基建”示范项目,积极推动全市在交通“新基建”的率先发展,加快建设潜江交通智慧中心,立足出行即服务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交通服务的智能化发展。

1、创新驱动,发展交通“新基建”

推广各类智能终端在公路、港口、城市公交线网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布局和应用,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风险状况、运行状况的数据采集,全面提升交通领域要素资源的在线化率。针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要初步实现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性能检测,积极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的工程质量控制技术,积极推动BIM技术在交通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谋划交通领域“新基建”的两大示范项目,积极推动全市交通领域“新基建”的率先快速发展。

重点推进5G公交线路建设,打造一条5G网络全覆盖的示范公交线,实现5G无线网服务的全线覆盖,免费为乘客提供高清视频下载服务,实现行车动态在公交站点、手机APP上的实时查询与播放,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乘客安监系统,实现人像识别实名登记、红外线体温测量、犯罪分子自动报警、危险品识别等功能,加快推进公交车辆行车路线与交警部门的联网互通,实现自动抓拍和上传车辆违章等功能。积极推进无人驾驶电动公交车在全市的推广应用。

2、互联互通,建设潜江交通智慧中心

整合现有的农村公路管养信息平台、普通国省道管理信息平台、客运场站管理平台等,完成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着力建设潜江交通智慧中心。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优势,实现从汇聚、感知、应用到分析、共享、反馈的交通全行业监测预警、协同调度、决策支撑。基本实现对全路网、全车网、全事件的动态监测,主动预警、告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实现全市协同应急指挥调度,做到事件实时上报、命令实时下达、信息实时共享。实现对交通旅游的专项决策分析,纳入旅游公路等重点路段,深度实现与旅游局数据共享。完善辅助决策分析功能,提供对交通行业概况评估、行业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概况、运力运量运营状况、行政管理能力、行政执法能力、交通拥堵情况、公众出行规划等业务开展定性和定量分析,将数字化贯穿交通运输部门规划、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全过程,实现信息化辅助交通运输管理和决策。

建立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处罚)智慧信息系统。建立集行业检测、事件主动预警、案件流转、协同办案、智能治超、执法智能化、程序规范化、处罚流水化、信息上传、报表统计自动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执法信息系统,接入交通运输行业内的实时数据并引入其他相关部门数据,实现执法数据按需实时查询并能够进行智能化分析,让“数据多跑腿、执法人员少跑腿”。

3、出行即服务,促进交通服务智能化

全面推进电子公交站牌和美丽公路电子路牌建设,积极倡导“出行即服务(MaaS)”的交通出行理念,在部分重要景点景区设置示范点,打造旅游出行与景点门票购买预警、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等相互渗透的“智能移动空间”,通过交通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提供集“出行、办事、查询、投诉、监管和公开”六位一体深度融合的综合交通“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政府惠民服务能力。并通过探索政企运营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出行服务品质,保证出行服务的完善和延续。

    (五)加快绿色交通转型发展

加大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强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护,重塑新时代交通行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着力打造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体系。

1、加强行业节能减排

优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资源配置,优化运力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水运、铁路等低能耗交通方式,在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广泛使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出行方式和建设工艺。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出行活动,倡导绿色交通出行。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应用,以纯电动汽车为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强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建设,大力推进新能源公交和新能源出租车更新换代,对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辆按既定比例进行更新换代,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尤其是设置车辆快充设备,严格执行充电标准。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优化规划过程中的建设项目选线,处理好与生态敏感区的关系,注重湿地保护、生态护岸、生态缓冲带的处理。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发展模式,加强绿色公路、绿色港口和生态环保型运输枢纽建设,提高建设用地效率,与周围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对船舶、港口的建设工程和运营工程采取措施,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重点推进公路路域环境治理工程,拟重点整治线路共计24条,分别是国道3条,省道5条,县道16条,整治里程约436.78公里,全面改善全市主要公路路域环境,加快构建“一环、四支、五带”美丽公路经济带,实现公路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美丽经济带建设提供潜江方案。

3、强化资源集约利用

重点推进汉江港口岸线整治修复,加强非法码头整治不松懈,逐步实现由拆除向生态修复的延伸、由汉江干流向全内河航道网的延伸。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提高交通运输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广先进的节地技术与节地模式,高效利用土地与岸线资源。

    (六)加强交通安全应急保障

以提升交通本质安全水平、完善行业监管体系、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落实交通安全理念为重点,全面提升交通保障能力,努力维护安全稳定的交通环境,打造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

1、加强本质交通安全

按照全省“三年消危”行动的总体部署,全面完成危桥改造任务。强化建养并重,合理安排国省干线大中修计划、小修保养资金,并严格落实到位,及时改造国省干线新增危桥;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的投入力度,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既有危桥改造,保障交通建设成果持续发挥效益。科学编制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年度建设任务,确保将普通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隐患整治低限指标落实到位,为人员、车辆安全运行提供基础保障。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管养主体责任,提高养护资金投资比重,加大养护人员、设备等多方投入,实现事前养护、预防性养护,确保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按照全市危险货运运输的需要,规划建设专业的危险货运站场,确保危险货运的运输安全。

2、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以保障“平安公交”为第一举措,全面推动“和谐公交”“平安公交”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预防和减少公交行车事故为目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健全驾驶员日常教育培训制度,规范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驾驶员安全应对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强化驾驶员的管理,加大驾驶员违章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公交车运营安全检查工作,把好运营准入关口。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标准化、数字化体系,加强安全管理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强化源头管理,提高交通运输和普通货物运输市场主体的安全资质或标准,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实现对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管,进一步规范竣工验收,完善定期检查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完善道路运输日常监控系统及危险品运输车辆、长途客运车辆监控网络,特大型桥梁、隧道实现定期健康监测。

3、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建立集远程调度指挥、公共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整合交通内部信息资源,搭建覆盖交通运输局及业务管理部门的服务平台,实现路网通行状况监控、运输站场及车辆监管、出租车管理服务、公众信息服务、路政执法管理等主要功能。进一步完善公路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配备应急设备,满足路网监控、应急指挥、公共服务等功能需要。充分总结“十三五”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交通应急保障经验,实时掌握运输突发事件动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检查救援各个环节的准备和工作情况。建设水上安全搜救指挥中心,配备巡逻艇等应急装备,在重点航段、重点水域、重点港区、重点渡口实行电子监控,实现全市范围内通航水域快速、准确的实施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搜救。建立交通应急队伍,通过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队伍专业素质,增强应对突发灾害性事件的能力。

4、落实交通安全理念

将“交通为人服务”和“交通安全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源头开始加强系统性、综合性防范措施,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保障。加大基础设施的安全投入,完善安全保护设施、标示标牌、交通警告标志等建设,消除隐患,降低事故风险。

    (七)建设交通行业治理体系

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深化交通行业体制改革,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提升交通运输行业软实力,全面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1、深化交通行业体制改革

坚持“积极稳妥、分步推进”的改革原则,借鉴省内其他市州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交通行业体制改革。

适时启动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养护应急中心等单位的市场运作能力。探索推广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模式,积极推动综合执法改革,在市级层面统筹安排治超协作,着力打通联合治超联动机制的“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全域公交改革的市场化运作,加强公路客运与全域公交的错位发展,充分调动客运场站建设的市场积极性。拓宽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构建交通运输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建立健全执法风险防控、执法评议考核、执法监督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

2、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步伐,简政放权,做到市级交通许可事项“应放尽放”,进一步服务便民。对普货车辆年审、道路运输证配发等即办件,力争实现零跑腿、零见面、零纸质资料“三零”目标,打造“最多跑一次”升级版。主动适应交通综合执法改革新形势新要求,修订完善审批内控制度,努力构建“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服务型政府部门,为推动潜江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规范交通执法部门执法行为。学习并引进江浙地区的先进执法管理模式、技术、运营方式、运营平台,取长补短,达到执法资源配置最优化,缓解执法人手不足的问题。通过科技化信息化手段,实时精准执法,减少因频繁执法带来的执法扰企、扰民等事件的发生。

3、提升潜江交通行业的软实力

加强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交通人才培养,以交通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三支队伍为重点,全面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建立健全人才使用与激励机制,促进人才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廉洁交通建设,继续推进交通基层基础建设,高度重视交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和准入管理,努力建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规范高效、勤政廉洁的高素质交通干部人才队伍。

加强科技支撑。加强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重点研发方向。坚持把科技引领作为提升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效能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努力建立符合交通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工作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对接。聚焦智慧交通、多式联运、美丽公路经济带、内河港口等关键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挖掘新时代潜江交通精神,通过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道路标识宣传栏、公路驿站内容牌等形式,宣传交通建设的典型人物故事,推介潜江交通发展的新成绩、新做法和新思路,讲好潜江交通故事,丰富潜江交通的品牌内涵。努力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推动全市人民交通文明程度的大幅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坚持和加强党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根本保证。按照统筹协调、分级管理、合力共建的原则,明确市交通运输局与其他主管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潜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交通、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文化和旅游等相关部门参加,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快速发展。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继续寻求央企、国企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合作,选择有实力的企业负责交通项目融资、建设、养护、交付。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积极争取通过车购税和燃油税转移支付资金、上级补助收入、财政预算安排、交通运输非税收入等,多渠道筹集交通发展资金,满足交通建设和养护的资金需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投资建设,灵活运用金融工具盘活存量优质资产,鼓励利用地方政府债券、REITs、PPP等方式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

(三)强化规划执行力度,完善规划考评机制

增加规划执行力与约束力,对于纳入规划的交通项目严格按照建设时序推进,加强项目计划管理,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以全省和全市国土空间控制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重点支持资源占用小、与“三区三线”冲突小、有利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交通项目,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推动全市综合交通科学有序发展。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任务落实的督办和检查,及时做好规划评估。完善规划执行考评管理机制,保障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注重相关规划衔接,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交通主管部门应按照本次规划切实加快推进重大基础工程的前期工作,按照国家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及行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做好总体推进方案设计,组织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文件编制工作。与此同时,合理确定年度计划,制定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主体,加强动态管理,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种问题,建立有效的促进和保障机制,保证规划落实的系统性、连续性。统筹考虑前期工作所涉及的工作要求和条件,加强系统论证和科学决策,合理把握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时机与节奏,做好项目储备。切实提高前期工作质量,满足建设项目的决策要求,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的设计要求,力争具备条件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营,发挥基础设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