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我市高中增设科技特长生名额的建议收悉,对提案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表示赞同,现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科技特长生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的关键路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完善科技特长生招生与培养机制,强化基础学科后备人才培养。增设高中科技特长生,完善科技特长生招生与培养机制,对增强学生科技素养,发现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孩子具有重要作用。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每年举办科技大风车、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点燃科技梦想,树立科技报国志向。教育部意见出台前,率先在华师潜江附中开展科技特长生招生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最终因为资源配置、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等多种原因未能长期坚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较差。科技特长生培养需要优质的科创实验室,但当时学校科创实验室标准不高,数量不够,难以满足科技实验需要,缺乏科技培养平台。二是专业师资短缺。科技专任教师占比低,跨学科培训未能全覆盖,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三是培养体系不畅。缺乏系统科创课程,培养模式固化,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培养成效不好。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采纳提案建议,准备在潜江中学新校区建设完成后,依托新潜江中学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开展高中科技特长生的探索实践,将潜江中学建设为科技特色示范高中。
一是规范科技特长生招生。对“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或具备市级以上科创基地资质的普通高中,可以根据实际增设招生。科技特长生招生与体育、艺术特长生计划分离管理,避免名额挤占。学生需满足初中综合素质评价B级以上,且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等科目成绩达标,提供科技类竞赛实证: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发明专利等。
二是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开展分层课程体系,开设超常课程、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体验式、探究式科学研究类课程,并根据学情变化、学生禀赋特点实施优化衔接,因材施教。创新培养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学科教师负责基础教学,科技教师指导课题研究。注重科学实践,开放校内实验室,衔接校外科研基地,积极对接省内高校和市内科创性企业,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创实践。
三是打造专业师资力量。采用遴选、招录、培养的思路,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一批理科骨干教师组建科技教育团队,专门开展科技学科教学。在全国全省范围招录优秀的科技教师人才,设立“科技副校长”岗位,引进科研院所专家驻校指导,壮大科技教育队伍。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定期参与高校研修及企业实践,提升教师科创素养。
四是强化办学硬件保障。加强经费与硬件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建设科创实验室、人工智能学习中心。优先为科技特长生配置智慧教室、高性能计算机等设施设备, 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供良好平台。
2025年7月9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