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俊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在我市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的建议”提案已收悉,我们认真梳理和反思了我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认为您的分析准确客观,提出的建议合理可行。现答复如下:
一、协同育人工作推进情况
(一)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健全组织机构。2020年9月我市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地点设在继教中心,主要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全市家长学校工作。将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活动及年度督导评估中。全程督办跟进。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将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年度教育督导综合考评体系,每年定期到学校进行督导检查,有力推动各地各校家庭教育向纵深发展。
(二)强化协同育人实效。办好家长学校。我市共建立家长学校109所,创办率达100%,均实行一校挂两牌(校牌和家长学校牌)制度,围绕当前留守儿童、家庭监管缺失等热点难点问题举办家长课堂,并通过家长会、校园公众号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内容,帮助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2024年,市教育局引入“人民德育”家庭教育线上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免费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课程,至今已累计授课时长154小时。强化家校联动。认真落实“两访”制度(即学生家访和家长校访)。组织“教学开放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听课评课、到校陪餐、参与管理,通过“家长开放日”和“家长我来讲”等方式密切家校联系。目前各地家长学校依托校园开放日开展家长访校活动234次,班主任及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深入学生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4万余次。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建立相关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师、援助律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爱心妈妈”等为主体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社会支持系统,邀请43名检察干警进校担任“法治副校长”,120余名社工参与重点关注困境儿童保护活动,423名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35名家庭教育专家库成员进入社区指导开展家庭教育和儿童工作。组织未成年人免费参观龙展馆、曹禺纪念馆、潜江博物馆,拓展育人路径渠道,切实提升育人水平。
(三)全面推进“教联体”建设。明确“教联体”建设方向。我市明确了融合型、共建型、网教型3种教联体建设形态。在城区,以名校联新校、强校联弱校的方式,组建曹禺中学、园林二中、实验小学、曹禺小学4个融合教联体;在乡镇,通过镇校联村校的方式,由镇小统一整合辖区内的村小,组建融合型教联体19个,覆盖学校64所。同时,采取城校联乡校的方式,由城区优质学校与边远乡镇学校结对组建联校协作共建教联体12个,覆盖学校24所。第三种是网教型教联体,依托线上智慧课堂和专递课堂平台,由3所城区优质小学与8所乡镇村小组建网教型教联体3个,覆盖学校11所。目前,我市建设各级各类教联体38个,教联体办学覆盖率达到80%。多措并举推动融合。召开全市教联体工作协调推进会2次,全面部署推动教联体建设;开展教联体月主题督导检查,督促各地各校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安排,及时解决教联体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组织2批次校长赴外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邀请省市专家考察调研我市教联体工作,为我市教联体工作把脉定向,不断优化调整全市教联体建设规划布局。编发教联体工作动态简报5期,推介各类型教联体典型做法,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高位推动,完善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积极推动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络沟通,围绕家校社协同发展商讨工作计划及具体工作内容,各司其职的同时加强协作,将工作细致化、深入化推进。
(二)创新载体,打造协同发展新平台。建立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开设公益性网上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为家长提供多样化、实用性教学课程,同时提供在线咨询答疑服务,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规模、效率和精准性。
(三)凝心聚力,加强协同发展新互动。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活动模式,丰富家长学校课程设置,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听课需求。加大学校与家长的互通互融,促进家校合育形成合力。
2025年7月14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