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明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建议”提案已收悉,我们认真梳理和反思我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认为您的分析准确客观,提出的建议合理可行。现答复如下:
一、协同育人工作推进情况
(一)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健全组织机构。2020年9月我市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地点设在继教中心,主要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全市家长学校工作。将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活动及年度督导评估中。全程督办跟进。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将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年度教育督导综合考评体系,每年定期到学校进行督导检查,有力推动各地各校家庭教育向纵深发展。
(二)强化协同育人实效。办好家长学校。我市共建立家长学校117所,创办率达100%,均实行一校挂两牌(校牌和家长学校牌)制度,围绕当前留守儿童、家庭监管缺失等热点难点问题举办家长课堂,并通过家长会、校园公众号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内容,帮助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2024年,市教育局引入“人民德育”家庭教育线上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免费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课程,至今已累计授课时长154小时。强化家校联动。认真落实“两访”制度(即学生家访和家长校访)。组织“教学开放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听课评课、到校陪餐、参与管理,通过“家长开放日”和“家长我来讲”等方式密切家校联系。目前各地家长学校依托校园开放日开展家长访校活动234次,班主任及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深入学生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4万余次。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建立相关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师、援助律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爱心妈妈”等为主体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社会支持系统,邀请43名检察干警进校担任“法治副校长”,120余名社工参与重点关注困境儿童保护活动,423名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35名家庭教育专家库成员进入社区指导开展家庭教育和儿童工作。组织未成年人免费参观龙展馆、曹禺纪念馆、潜江博物馆,拓展育人路径渠道,切实提升育人水平。
(三)促进校医融合。一是建立沟通联络机制。6月26日,组织召开了深化校医协作工作研讨会,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相关科室在会上就前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就深化校医协作要点工作进行商讨,初步确定了对口指导区域。二是整合辖区精神卫生资源。市卫健委将全市精神卫生资源进行再次摸排,明确了3家医疗单位作为校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单位,划分了责任区域,同时公布了联络人及联系方式。三是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市教育局根据前期摸排情况,统计出学校校医协作事项联络人名单,指定一名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或德育副校长专门负责校医协作沟通联络事宜,同时将信息同步到市卫健委。四是拓展教师培训内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外,加强与卫健系统的交流,将精神卫生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内容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根据工作推进情况,逐步探索跟诊学习计划,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到精神科门诊开展跟诊学习。五是积极吸纳借鉴成功经验。据调查了解,武汉市江岸区在医校协作方面工作模式成熟,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学习,拟择期组织卫健系统和教育系统相关业务骨干赴江岸区考察学习。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高位推动,完善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积极推动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络沟通,围绕家校社协同发展商讨工作计划及具体工作内容,各司其职的同时加强协作,将工作细致化、深入化推进。
(二)创新载体,打造协同发展新平台。建立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开设公益性网上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为家长提供多样化、实用性教学课程,同时提供在线咨询答疑服务,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规模、效率和精准性。
(三)凝心聚力,加强协同发展新互动。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活动模式,丰富家长学校课程设置,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听课需求。加大学校与家长的互通互融,促进家校合育形成合力。
(四)提高校医协作效率。根据省教育厅工作要求,参照省级心理健康服务协议,探索建立符合潜江市实际的校医合作模式,拟定合作协议,开通绿色通道,校医双方按照协议相互配合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就医服务。统一规范心理危机学生相关事宜的办理流程,制定学生陪读、转介、就诊、复学等相关制度。
2025年7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