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刘丽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师生幸福指数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我们认真梳理和反思了我市在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认为您的分析准确客观,提出的建议合理可行。现答复如下: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做法
(一)健全工作体制机制。2021年我市成立了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组建心理健康专业指导团队,谈心谈话、督导、考评等制度常态化执行。
(二)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根据省卫健委统一部署,我市于3月20日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市民可根据属地提示选择3号键接入我市服务。市卫健委组建了20人的专业精神卫生专家团队,提供24小时接听服务,确保市民及时获得专业心理支持。
(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潜江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学校严格落实间周一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高中学校及部分镇中、镇小自主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开展专题研讨,编写了质量较好、适用性较强的系列校本教材,保障了课程实施水平。
(四)定期开展科学筛查工作。今年上半年,市局聘请专业心理筛查机构,在全市所有高中、初中范围内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全面评估,共计28,785人次参与测评。测评工具从心理症状、心理压力,心理韧性三个维度指标及亲子沟通情况对学生展开测评,并建立起学生电子心理健康跟踪档案,对重点关注学生建立了“一生一策”,实行动态跟踪。
(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针对我市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各校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目前,我市共有持证心理健康教师158名,组织持证教师开展送培到校200余场。组织国家、省级、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参训教师约500人次。
(六)丰富实践类课程设置。结合“双减”工作要求,鼓励学校布置阅读类、劳动实践类、体育锻炼类家庭作业。让学生有足够的动手锻炼与体育锻炼机会。学校积极探索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充分利用我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截止到目前,仅城区范围,我市已有近30,000学生参加了劳动实践教育活动。
(七)促进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市教育局依托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课堂,引入“人民德育”家庭教育线上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免费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课程,累计时长114小时。在中、高考等特殊时间节点举办家长会,面向家长举办专题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陪同孩子度过敏感时期。
(八)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校医融合。一是建立沟通联络机制。6月26日,组织召开了深化校医协作工作研讨会,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相关科室在会上就前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就深化校医协作要点工作进行商讨,初步确定了对口指导区域。二是整合辖区精神卫生资源。市卫健委将全市精神卫生资源进行再次摸排,明确了3家医疗单位作为校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单位,划分了责任区域,同时公布了联络人及联系方式。三是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市教育局根据前期摸排情况,统计出学校校医协作事项联络人名单,指定一名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或德育副校长专门负责校医协作沟通联络事宜,同时将信息同步到市卫健委。四是拓展教师培训内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外,加强与卫健系统的交流,将精神卫生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内容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根据工作推进情况,逐步探索跟诊学习计划,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到精神科门诊开展跟诊学习。五是积极吸纳借鉴成功经验。据调查了解,武汉市江岸区在医校协作方面工作模式成熟,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学习,拟择期组织卫健系统和教育系统相关业务骨干赴江岸区考察学习。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心理教师编制,增设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岗位,进一步充实我市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继教中心积极争取国培、省培等高端专业培训机会,为心理健康教师素养提升提供平台。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送教下乡”“送培到校”活动。
(二)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应用。根据《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按照标准,结合实际,配齐配好各类设施设备,并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值班值岗,保证每周5小时的开放时间。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预约、辅导过程和学生转介过程。加强心理辅导室的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专业场所作用,建立完善“一生一档”资料建设。
(三)加强学生育人方式拓展。充分开展体教融合,坚持每天1小时大课间活动,开展丰富的学生团体性体育活动,让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坚持布置特色多样的体育家庭作业,把体育锻炼从校内延伸至校外,拓宽体教融合育人场所。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依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丰富校外课程实践活动,完善劳动教育家庭作业制度,将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庭劳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
2025年7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