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发展中心于2019年3月底成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市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2019年农业生产完成情况
(一)种植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农作物总播面234.39万亩,比上年增11.04万亩。粮食面积169.33万亩,总产71.88万吨;棉花面积5万亩,总产0.5万吨;油料面积23.41万亩,总产3.78万吨;蔬菜面积30.02万亩,预计总产84万吨。潜半夏种植总面积9000亩,预计产量270万公斤,产值9450万元。
(二)畜牧业生产转型发展。
2019年,我市畜牧业形势有喜有忧,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今年生猪生产较去年有明显下降,预计全年可出栏生猪65万头。家禽、牛羊、禽蛋等畜产品产量较去年稳中有升,预计全年可出笼家禽1276万只,生产禽蛋6.23万吨,出栏肉牛10580头,出栏肉羊7250只。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1%以上。
(三)渔业生产态势喜人。
全市渔业养殖总面积90.8万亩,其中精养鱼池面积15.8万亩、虾稻共作面积75万亩、池塘养虾5万亩,虾稻共作面积对比去年增长10万亩,增幅13.3%。预计2019年水产品总产量20.51万吨,增1.08万吨,增幅5.6%,其中小龙虾养殖产量14.38万吨,增0.88万吨,增幅6.52%。原水产局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19年全国渔业执法先进集体。
(四)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5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水稻、小麦、油菜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机插秧48万亩,机插率54%;小麦机播39万亩,机收34.6万亩;油菜机播13万亩,机收17.3万亩;大豆机播面积8.8万亩;玉米机播面积3.6万亩;全市共投入70套植保飞行器对油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进行飞防植保,共作业近15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以上。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三批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一是落实生猪稳产扶持政策。落实对生猪养殖场的新贷款贴息政策,在2019年生猪调出大县项目中安排208.2万的复产扶持资金,开展繁母猪补贴。二是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19年我市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70万元。预计全年使用资金可达1900万元,占补贴资金的80%。三是出台潜半夏“以奖代补”政策。出台了《2019年潜半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市财政设立潜半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00万元,对潜半夏生产各环节主体进行奖补。四是落实产业扶贫政策。2019年前三季度发放特色种植养殖财政扶贫补贴资金750.3万元,补贴贫困户4350户,预计全年发放1100万元,补贴贫困户8000户。
(二)优化科技服务,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一是拓宽宣传渠道。通过多种媒体宣传农业实用技术,编发各类技术资料。二是组织技术培训。全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20场,总计培训3万人次。三是加强疫病防控。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开展疫情排查,改善大中型规模猪场和种猪场防疫条件。加强兽医实验室提档升级,提升防疫能力建设,高标准完成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三)强化技术创新,提升农业技术水平
一是强化优质虾稻推广。积极推进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开展虾稻专用品种选育和配套集成技术攻关。今年与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合作成功繁育出高档水稻优质新品种——“虾稻1号”。二是强化渔业三新技术推广。创新虾稻共作稻鱼综合种养技术,引导发展小龙虾+N养殖新模式。三是强化畜牧科技创新推广。大力推广蛋鸡“124”模式,开展床场一体化模式、油-玉-玉”生态养牛等技术研究,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
(四)推动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高标准实施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示范片、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创建项目;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稳步推进2019年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虾稻共作提档升级项目、龙湾渔场尾水治理、冯家湖退池还湖生态修复等项目;启动北斗现代农业应用示范项目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安装北斗农机终端760台;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项目,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秸秆综合利用,争取到2019年农业转移支付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430万元。
(五)注重品牌建设,提升虾稻产业价值
一是成功举办第二届潜江龙虾开捕活动、第十届湖北潜江国际龙虾节暨第三届虾稻产业博览会、中国小龙虾绿色发展交流会。二是开展潜江龙虾品牌创建工作。组织全市虾-稻龙头企业参加各大展会。在第三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上,“潜江龙虾”斩获中国渔业协会颁发的特色渔业优势区域奖。配合市品牌办开展“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潜江龙虾的区域品牌价值203.7亿元,成功登顶中国龙虾区域品牌第一名,成为全国区域品牌前十名。三是开展招商交流工作。全年高质量完成了对外小龙虾产业参观考察55批次1240人的接待工作任务。
(六)突出管党治党,打造“一懂两爱”工作队伍。
一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建强基层党组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边查边改贯穿学习全过程,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队伍作风建设。邀请市委党校专家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心系统党员干部进行宣讲,全面加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建设。三是加强机关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堵住制度漏洞,加强监督管理,把制度落到实处。
三、2020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狠抓试验示范,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推广绿色、高效、高产“三新”技术,切实强化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潜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计划
2020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8万亩,比今年减少6.39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5万亩,比今年减4.33万亩;棉花面积5万亩,与今年持平;油料面积24万亩,比今年增加2.8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果用瓜面积3.50万亩,与今年持平;潜半夏面积发展到1.2万亩;虾稻共作面积达到80万亩。
(三)工作重点
1.抓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农业产能。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努力实现水田旱地绿色高质量协调发展。一是优化作物布局。扩大优质水稻、优质大豆、水果玉米、蔬菜、潜半夏面积,调减小麦、籽粒玉米、旱稻面积,全年实现种满种足不空田。二是优化种植模式。水田地区重点推广虾稻共作模式,全市力争面积达到80万亩;旱田地区和两兼地区重点推广间作套种,全市棉田间作套种面积达到2万亩,优质大豆间作玉米面积达到5万亩,粮经饲统筹面积达到2万亩,粮菜连作面积达到5万亩。三是优化组织方式。重点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新型主体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2.抓技术创新服务,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抓好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一批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好、市场俏销的优良品种,增强产品竞争力,力争优质率98%以上;按“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推广力度,确保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全程机械化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生态循环农业成熟技术。二是发挥政策激励作用。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潜半夏生产补贴等惠农政策,完善操作办法,及早兑现资金,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调动和保护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三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两个项目为引领,强化实用技术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技推广体系和队伍建设,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4%以上,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3.抓虾稻产业建设,提升主导产业效能。奋力打造虾稻千亿产业板块,完善虾稻产业链。一是抓好优质虾稻品种推广。继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着力推动虾稻1号等优质虾稻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示范。二是抓好虾稻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虾稻共作生态优势,加快推动我市“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双轮驱动,以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绿色生产和优质高效。全面推进虾稻共作主产区标准化生产建设,实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三是抓好龙虾品牌建设。全力筹办第四届虾稻产业博览会,大力实施潜江龙虾“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潜江龙虾品牌影响力,推动潜江龙虾技术和标准在更大范围、更多企业实现共建共享,形成千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中国虾谷,打造“潜江龙虾”国家级品牌。
4.抓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落实发展新理念,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一是推广循环农业模式。推广“麦(油)-玉-玉”青贮养牛模式等生态循环农业成熟模式,探索畜禽养殖-小龙虾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创新以虾稻共作为基础的“虾稻+N”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打造一批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循环利用典型,鼓励和支持经营主体成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合体。二是继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推广配方肥、高效缓释肥、商品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三是深化推进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以“一场一策”为抓手,继续完善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2020年年底,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5%以上;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推手,全面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2020年年底,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75%以上。
5.抓重大疫病防控,保障生猪生产稳定。持续做好生猪稳产工作。完善乡镇动物防疫体系,稳定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加强规模养猪场防疫设施建设,提升规模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加快兽医实验室提档升级,提升技术保障能力。持续不懈地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落实贷款贴息、能繁母猪补贴及生猪调出大县项目等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措施,持续开展规模猪场的标准化创建,全面促进生猪生产。
6.抓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户生产效益。一是着力推进潜半夏高质量发展。继续加大潜半夏产业项目和政策的争取和落实力度,力争2020年潜半夏种植面积12000亩,产量3600吨,产值1.3亿元。鼓励和支持经营主体成立潜半夏产业联合体,大力发展潜半夏产业,全力推进潜半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技术推广和招商引资工作,建立质量检测中心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动我市潜半夏产业做大做强。二是适度发展果品产业。打造龙湾万亩葡萄长廊,兴办旅游休闲、观光体验、采摘品尝精品果园,发展设施栽培优良果品。鼓励支持投资者建设果品加工厂,推动果品产业化。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12亿元。三是推进放心蔬菜工程建设。新建钢架大棚1000个,加大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广普及蔬菜病虫综合防控,减少蔬菜用药量和化学肥料使用量;加快蔬菜市场的环境改善工程建设和社区蔬菜直销门店的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