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围绕“养好虾、养大虾”目标,加强科技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稳步推进虾稻共作模式转型升级,创新推出了虾-稻-鳝、虾-稻-螺、虾-稻-蛙等一系列虾稻+立体养殖模式,在传统虾稻养殖中引入高经济价值的水产品,使得稻田中可创收的方式更多样,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助力潜江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科研平台提档升级。
二是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2023年底,我市与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7所高校院所共建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计划在3年内启动鲢、罗氏沼虾、鳜、龟、鳖、憨、蛭、鳝、螺等10种虾稻共作立体种养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目前虾-稻-鳝立体模式研究已在2023年取得成果,被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遴选为优秀三新科技成果,今年我市主导制定的《稻虾鳝综合种养技术规程》通过省级团体标准评审,在2024年潜江龙虾产业博览会上正式发布,为潜江龙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再添新成员。虾-稻-蛙立体模式研究已完成试验,目前正在申报成果。今年重点开展了螺、蛭、鳜等3种立体模式研究。
三是推广虾稻+N立体模式模式。
依托湖北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湖北省科技服务渔业产业链“515”行动等重点项目,加强养殖模式创新和推广工作。2023年我市在龙湾镇瞄新村、湖耕食品有限公司和楚螺香食品有限公司虾稻共作基地开展虾-稻-鳝、虾-稻-蛙等立体模式试验示范,通过重点区域示范带动向周边养殖户推广普及。以虾-稻-鳝为例,每亩可收获黄鳝30斤左右,比虾稻标准模式每亩多收入1000元,目前虾稻+N立体模式在我市的养殖面积已达到3万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