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1-00369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潜江市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1年01月05日 09:52:28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1年01月05日 09:52:28 名  称: 市农业农村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1-01-05 09:52 来源:潜江市农业农村局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全市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荣获“2019年度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称号,被评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成功举办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启动会、全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现场交流会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三农”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两手抓、两不误,着力破解生产经营难题,千方百计降低疫情影响,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复苏

1.精细指导保农时。充实农村工作专班,指导各地以湾台、小组为单位,实施田舍直达、分时下田、独立劳动、出门测温、配送农资、技术服务,有序组织开展春耕生产,做到防控不松、农时不误。全市粮食面积达111万亩、同比增长4.7%,总产量51.84万吨、同比增长2.74%,蔬菜、油菜等经济作物全面实现“三增”。

2.精心服务助复工。完善涉农企业复工复产调度工作机制,实行“一企一策”“一企一专班”,向企业选派工作专班开展一对一贴身服务,加强企业防疫指导,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全市14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0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时复工复产。

3.精准施策促发展。落实减税降负、专项补贴等28条惠企措施,用活用好2亿元专项资金对相关企业进行扶持,对因疫情造成重大亏损的虾稻加工、物流销售企业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补助,阶段性免征企业社会保险费5个月,支持重点企业申报复工复产信贷资金6.8亿元,切实减轻涉农企业负担和压力。

(二)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平稳。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141.15亿元,农业增加值86.4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27元,在受新冠疫情影响下逆势增长1.5%-3.5%。

1.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发力。加快构建“南红北绿”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一是推动虾稻产业提档升级。整合项目资金18亿元,撬动多方投入,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共享模式,全市建成高标准“虾稻共作”基地80万亩,其中万亩基地13个、千亩基地70个,亩平纯收益超过5000元,带动全国发展“虾稻共作”面积1600万亩。推进“互联网+小龙虾”,抢抓各大媒体平台“搭把手 拉一把”机遇,精心组织各类直播带货活动,虾稻产业实现网络倒逼动能和线下线上融合发展,线上成交量比去年增长4倍,累计销售龙虾产品18万吨、销售额逾68亿元深入实施潜江龙虾“走出去”战略,开展走进上海、重庆、山西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一节一会”,“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227.9亿元,再次位列行业榜首。二是推动半夏产业做大做强。抢抓全省道地药材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半夏产业,全市半夏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总产量达到6600吨,总产值近2亿元,“潜半夏”被评为湖北农产品公共品牌20强、品牌价值达6.55亿元。

2.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升。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做大培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小龙虾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资金1000万元,农业园区产业链建设项目资金115万元;为小龙虾加工企业申报贷款贴息资金285.74万元;落实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奖励资金135万元,规模以上小龙虾加工企业水电气补贴资金942万元。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0家。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

3.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牵头出台全市2020年产业扶贫规划》,对13个重点村51个贫困村走访调研全覆盖,召开产业扶贫现场会、推进会、座谈会20余次,形式多样开展贫困户农业技术培训,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从事特色产业种养殖。截至目前,全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从事小龙虾产业4744户,种养面积52133亩;从事大豆生产3136户,面积15577.2亩;蔬菜水果591户,面积5964.6亩;半夏种植126户,面积224.5亩;畜禽养殖269户,其他185户。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发展生产扶贫9505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年均纯收入1.24万元。特色产业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比率达100%

(三)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

1.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编制完成省级美丽乡村16个示范村、18个整治村村庄规划。按照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督促加快推进省级16个示范村、65个整治村建设。筹资40亿元,通过“串点成线、以线带面”逐步打造“三纵三横”美丽乡村示范带

2.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投资1900万元,推进2019年0.9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9300余万元,新建2020年6.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筹资300万元,推进市、镇、村冬春水利工程。联合交通部门,聚力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后湖管理区、运粮湖管理区、高石碑镇被评选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对接水利部门,协助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3.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合资金1000多万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季战役,推进23个区镇处、403个村(居)全面开展“五清一改”,整治房前屋后7.59万户,清扫路面460万平方米,清理河渠水域垃圾8700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累计整改完成农村户厕7.1万座,农村受益人数达51万人

4.全面落实汉江禁捕退捕。严格落实汉江潜江段全面禁捕和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全市从2020年7月6日起实行全面禁捕,投入禁捕退捕资金3653万元、177艘渔船全部征收、1039名渔民全部上岸。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清江”行动,共清理上岸“三无”船舶及非法趸船、钓台272艘(处)。严打违禁捕捞,严惩涉渔犯罪,出动执法人员3586余人次,没收销毁“三无”船舶53艘、电鱼设备27台(套)、网具288副3383米,行政立案6起9人、刑事立案2起3人。

(四)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全市生猪养殖、运销、交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重点环节进行排查,关停不达标生猪屠宰场17家,查处一批违法调运、销售生猪案件。

2.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重点开展农资市场暨虾—稻生产经营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全市680家农资经营门店、558位小龙虾经纪人、19571户虾—稻生产合作社和种养殖户经营,完成小龙虾检验768批次,粮食(虾稻)检验114批次。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成定性检测任务350批次,部、省先后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例行监测,抽检畜禽、水产、蔬菜等6大类,合格率均为100%。持续开展“放心肉”工程,畜禽产地检疫覆盖面达100%,产地检疫率达98%。

(五)不断压实自身建设主体责任

1.坚持奉法者强,抓实组织建设。局党组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逐级签订党风廉政目标责任承诺书,健全责任体系、细化责任清单、明确目标管理。开展遍访基层党组织行动,推动基层党组织整体晋位升级。推进“双报到双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落实单位“五个一”、党员干部“五带头”的服务要求。积极创建“五型”机关,推动机关党建走在前、作表率。

2.坚持明法者进,抓好制度建设。扎实开展思想教育,筑牢廉政思想防线,全面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和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有效提升领导班子成员党性修养。坚持依法决策,规范权力运行。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规范办事程序,不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严格党内监督,强化执纪问责,加大对重大节假日期间的监督检查力度。

3.坚持执法者前,抓细作风建设。加大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监督力度。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等重大涉农项目实行全流程监管。加强农业执法监督,落实事前遍访告知,行政执法检查、抽检等执法活动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及时予以公开,切实提升执法效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化不够“潜江龙虾”“潜江虾稻”“潜半夏”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虽然已成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但离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整体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不够。汛期我市部分地区内涝严重,反映出我市高标准农田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短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

(三)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引领不够。我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等工作,但由于受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示范效应还不强。

三、2021年工作计划

(一)实施农业产业提档工程夯实绿色农业发展底盘,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抓好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给。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聚力打造潜江龙虾、潜江虾稻、潜半夏等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实施“双万”工程,深入构建“南红北绿”产业格局,打造潜江龙虾“千亿产业”、“潜江龙虾”国家级品牌。全面提升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巩固产业强镇成效,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走出去”活动,推进潜江小龙虾加工、餐饮示范园建设,着力推动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品牌和标准向市外延伸,实现“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区域公用品牌更大范围、更多区域共建共享共用。积极申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项目,推动“潜半夏”品牌建设,发展潜半夏面积1.2万亩。因地制宜发展高蛋白大豆、果蔬等产业。

(二)实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6.2万亩高标准农田等一批涉农在建项目建设,打造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三乡”工程,通过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招引一批落地快、带动强、成效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项目。积极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持续完善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信息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建设推动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三)实施农村生态提质工程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串点成线,有序推进100个左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加快打造全市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村和“三纵三横”美丽乡村示范带。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确保“五清一改”落实到位,擦亮生态绿城的金字招牌。有序推进村庄规划修编,统一规范建房管理。鼓励特色镇、中心镇、口子镇因地制宜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加强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积极打造美丽农村路。

(四)实施农垦改革提速工程。加快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以垦区区域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以创新改革为动力,破解农场政企事企不分、经营功能弱化、土地关系固化、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建立健全适应市场化、现代化、企业化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形成“农垦集团+产业公司+农场公司(基地)”的组织架构和母子公司体制。打造一批产业示范引领、城乡循环互补、军民融合发展、生态经济并重的重大项目,建成一批特色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壮大一批影响力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国有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五)实施农业安全提效工程配齐配优农业执法装备,加强执法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实施综合执法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深入开展禁捕退捕工作,鼓励群众积极举报违禁捕捞等案件线索,发动打击违禁捕捞的人民战争;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对生活困难渔民家庭,提供兜底保障;加大巡查力度,严惩违禁捕捞、违法销售江鱼的行为。健全重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农资市场整顿,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加强与公安、检察等司法部门工作对接,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执法效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