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坚持以“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为基本原则,以及时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为重点,有效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压实部门主体责任。一是明确部门职责。印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职能部门的通知》,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主体,细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措施。二是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纳入改革项目,建立健全定期调度机制,定期汇总全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情况,及时专题向市政府汇报进展情况。三是建立健全线索筛查与移送机制。2024年,组织开展线索筛查2次,及时转办国家第五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128条。经核查,符合启动条件案件81件,目前已全部启动,启动率100%。
二、强化部门联动协作,全力提升办案效率。坚持横向配合、精准调查,与公检法建立联动机制,定期会商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违法案件,协调有关方面在鉴定磋商、刑事诉讼和法院审判方面统时序进度,有效推进案件办理。定期跟踪案件办理进展,督促相关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推动案件办理,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将生态环境赔偿工作纳入司法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保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工作开展。2024年5月五部门联合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三、积极探索处罚新方式,推进企落实主体责任。积极探索“行政处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新模式,在处罚过程中同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办理工作,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启动、调查、鉴定评估、索赔磋商等环节与行政处罚对应同步办理,在行政处罚完成的同时完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同时考虑到赔偿义务人积极主动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在行政处罚中给予了减轻处罚。截至2024年,我市发起案件数为52件,办结数51件,结案率达到98%。
四、创新生态修复方式,推进生态环境改善。积极创新替代修复模式,通过采取异地补偿、清理河道、增殖放流等多种多样的替代性修复方式,将替代修复与当前的城市环境改善有机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替代修复任务,又为城市环境改善节约了经费,同时也能通过让企业参与替代性修复活动,起到警示广大企业经营者的作用,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的共赢。2024年,纳入财政专户赔偿金额约14.6万元,替代性修复金额约8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