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13号建议的答复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4-39886 主题分类: 卫生 发布机构: 潜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文日期: 2024年05月22日 11:28:49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22日 11:28:49 名  称: 关于对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1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5-22 11:28 来源:潜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尊敬的蒋丽等代表:

提出的《关于在边远乡镇建立120救护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议》已收悉首先感谢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120体系基本情况

我市医疗急救电话120”1994年开通,20068月,经省卫生厅批准同意,依托潜江市中心医院设置了急救中心(鄂卫函2006333号),负责市域内伤病员的急救、转运和医院内的医疗救治,向上转诊疑难危重病人。20094月,原市卫生局根据急救服务需求变化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本着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120”特服号码落地定点医院进行调整,分设市中心医院和江汉油田总医院为急救站点,分别为指定的服务区域提供急救服务(其他医疗机构因无急救车辆和相关设施设备,无法独立承担医疗救援工作,故未设急救站点)因历史原因和资金困难,我市未独立设置全市统一120指挥系统。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对周边县市120体系进行摸底调查。目前,全省各地急救体系共有运行模式。一是既从事指挥调度,又从事医疗救治的运行模式(独立型)。武汉、襄阳市。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和应急时间,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对减轻病人痛苦,稳定伤病情,防止再损伤,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作用。缺点是对急救中心的设置要求较高,需拥有独立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人员、急救装备及指挥调度运作系统,同时急救中心可能存在重经济效益,不考虑自身的医疗条件等因素,导致盲目收治病人,医疗安全存在较大隐患。二是单独设置,专司指挥调度的运行模式(指挥型)。宜昌、鄂州、仙桃等。优点是整合了全市的医疗卫生资源,达到资源共享,降低了急救网络运行成本,缩短了出诊半径,缩小了反应时间,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方面,能根据就近、就急、就能力的原则立即向相关急救站发出指令,由相关急救站在规定时间内派出救护车和医护人员赶赴现场,有利于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缺点是这种模式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如:机构设置与建设、人员编制、通讯和车辆设备等的配置等,同时因各急救站人员素质和急救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加强急救知识培训。近年来,我委以潜马等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工作为契机,不断加强全市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急救技能知识培训。各医疗机构结合临床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院内急救技能知识培训,实现医务人员全覆盖

(三)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推动“120”急救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指示指示及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202178日,《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实施意见〉等5个文件的通知》(潜办发〔20216号),文件其中一个重要的子文件为《潜江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成立指挥型急救中心,依托市直医疗机构、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各区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急救站点,2025年,实现全市城区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5公里、农村平均服务半径10-20公里,中心城区打造“15分钟急救圈”,区镇处打造“30分钟急救圈”。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市委编办、市财政局等部门支持,待相关批复下发后,积极推动我市急救体系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推进我市“120”急救体系建设。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积极推动我市尽快成立院前急救中心,分布推进急救站设置,逐步实现全覆盖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急救知识培训。一是依托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工作要求,组织急救专家通过集中培训对全市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技能知识培训;二是通过组织急救专家现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的形式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急救技能;三是通过开展急救技能大比武等方式,在全系统营造急救知识学习的良好氛围。

2024522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