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3-30752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潜江市应急管理局 发文日期: 2023年11月10日 14:56:02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10日 14:56:02 名  称: 潜江市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3-11-10 14:56 来源:潜江市应急管理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根据《湖北省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现状和形势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指示批示、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各类灾害事故,较好地完成了全市应急管理领域“十三五”相关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实现了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良好开局。

根据《湖北省机构改革方案》,2019年组建市应急管理局,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统筹抓总、各专业委员会分线协调的工作机制,建立防汛抗旱指挥体系,调整充实“三委三部”议事协调机构,初步建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等运行机制。全市应对全灾种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2016年以来,我市应急管理队伍逐步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和综合监管格局逐步形成,重点行业领域监管不断深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深化属地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创新监管执法方式、提高日常执法和专项检查力度。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由 2016年66人下降到2021年33人,全市安全形势总体持续平稳。

(二)问题及不足

1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按责等2基层应急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重任,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基层应急管理无机构、缺人员、差经费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承担多灾种、多环节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任务,应急能力整体比较薄弱。

3应急救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洪涝旱灾、城市火灾、交通运输、危化产业、工业生产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影响带来的灾害灾难潜在危害较大。而除消防救援队伍外,全市专职应急救援队伍较少、分布不优、规模小、专业不精、经费保障不足、装备水平低,难以承担较复杂的救援任务。

4应急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应急管理的重要目标,而潜江市当前安全监管方式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工现场管理,与专业化、信息化、科技化监管要求不相适应,“互联网+监管”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程度较低。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主要还是通过人力来进行巡查、开展风险评估,存在着监测预警救援手段落后、科技水平偏低、信息化程度不高、救援效率不高等问题,与新时代应急工作对时间、效率、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潜江经济发展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安全和发展将面临不少新矛盾新挑战。一是安全生产监管总量持续增加。“十三五”期间,全市危化品、规模以上工贸、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总量均呈上升态势,预计重点行业领域监管企业总量将持续增加,安全监管压力巨大。二是安全生产风险等级持续上升。“十三五”期间,全市重点行业风险点和重大危险源数量持续上升,特别是危化品和消防行业领域,风险点和重大危险源数量增长率大幅上升,给“十四五”期间全市安全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三是危化品安全系统性风险依然存在。潜江经济开发区、江汉盐化工业园作为传统的化工园区,从事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的单位较多,其中少数还处于人口密集区,安全距离不足,设施条件不完备,给城市运行安全带来巨大压力。四是非传统领域安全压力增加。“十三五”期间,潜江市陆续引进了长飞光纤等全新产业,带来智能化、信息化等非传统的新型生产方式,随着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对全市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是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难度加大。潜江市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属地质灾害较易发区,特别是洪涝灾害易发多发,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挑战。

(四)发展机遇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为应急管理事业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2020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时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

2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为应急管理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听取应急管理工作汇报,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防汛抗旱工作会议、森林防火会议等专项工作会议,解决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应急管理事业全面发展奠定民意基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灾害事故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也为发展应急管理事业奠定了广泛的民意基础。

4科学技术进步为应急管理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现代科技、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科研和产业,为企业在“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方面提供了更多支持,为应急部门在重大危险源风险防控、监测预警预报、防灾技术、应急救援队伍保障等方面也提供了更多的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重要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新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防范遏制较大以上事故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统筹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切实提升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范和依法治理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推进“平安潜江”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安全责任。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抓好抓实。在党的集中领导下,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应急事业的发展优势和动力,落实党委政府责任。依据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明确应急系统职责,理清行业管理部门职责,强化责任管理,建立责任明晰、指挥统一、协调一致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形成联动合力,高质量完成应急管理和救援任务。  

坚持预防为主,强化依法治理。要强化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把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应急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度标准体系,依法应急、按章运行、严惩违规,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水平,确保全市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在法治环境和轨道上良性循环。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统筹推进。要把握战略机遇、坚持目标导向,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战略性、实用指导性和约束力,以规划统筹各类任务落实、项目落地。要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应急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全局性、普遍性、紧迫性、瓶颈性问题,统筹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社会共治。加强全过程精准防控,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救灾保障、精准监管执法。要统筹全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提升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强化基层基础,把街道、乡镇社区、村组作为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防线和基本阵地,加强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三)建设目标

到“十四五”末,全力构建“全灾种、大应急”格局,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科学精准的监测预警体系、专常兼备的救援力量体系和灵敏高效的应急保障体系,全市人民对安全环境的满意度和对安全需要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各项综合指标稳定向好。

1.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2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

下降30%

3

亿元全市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4

较大以上事故起数占比

下降15%

5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

<1%

6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7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2.分项指标: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法治体系更加完备;

——建成并完善市本级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和综合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大数据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全面覆盖;

——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全覆盖,精准治理能力逐步加强;

——灾害事故信息及时上报率达到100%,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100%

——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0.5‰,应急救援响应时间(覆盖范围50公里以内)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区镇、街道办事处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和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网格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1健全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持续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整合现有应急指挥机构,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应急委员会,协调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明晰各级指挥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加强综合指挥协调,推动建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级协同联动的全市应急指挥体系,确保上下联动、权责一致、指挥顺畅。加强应急救援响应指挥,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提升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加快推进市两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统筹公安、交通、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气象、水文农业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2.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运行高效”的原则,理顺应急管理体系,明确职责,确保形成应急管理合力。加强应急部门统筹、指导、监督、考评、奖惩机制,优化整合目标考核事项,积极推进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纳入对乡镇党委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的职能作用,以及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助机制。建立完善应急行政管理咨询、专家决策咨询和社会机构专业咨询工作机制。健全重特大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机制,规范灾害信息现场应急处置、新闻发布、网络及社会舆情应对等工作流程。强化灾情统计报送管理,完善灾情初报、续报和核报机制。完善应急值守机制,加强应急值守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

3、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修订和指导修订全市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构建覆盖全区域、全层级、全过程的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重要目标物、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保障等专项预案编制与管理。加强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加强部门横向协同,形成战时联动机制,强化应急预案演练,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应急演练。

(二)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4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根据《湖北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细化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促进履行责任制度化、规范化。落实“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密切关注新经济领域、新业态发展,及时将其纳入行业监管范畴,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继续做实“一述四专”(专委会主任述职、专题会议、专门调度、专函督办、专项报告制度),准确界定职责边界,理清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宣贯,压紧压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5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完善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快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布局。加强生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领域重风险、重大危险源评估诊断分级,建立生产安全风险数据库和隐患分布“一张图”。实施生产安全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准入评估审查,严格安全准入。加快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6强化城市运行安全监管。开展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排查和评估强化水、电、气等地下管网监测预警,保障市“生命线”安全。制定高危行业企业退出、改造或转产等奖励政策。推动潜江市城区危险化学品事故情景构建和桌面推演系统建设,全面推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推动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管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天然气长输管道定检、安全距离达标监测监控全覆盖。强化市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地下商业建筑、宾馆饭店等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7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危化品、烟花爆竹领域检维修特殊作业、易制毒化学品的环节管控,开展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在役装置安全设计诊断复核,加强烟花爆竹存储仓库专项整治,开展重点时段危化品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深化工商贸行业领域粉尘涉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整治。加大建筑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在道路交通领域持续开展“两客一危”(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专项整治行动。

8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完善监管执法体制,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组建综合性执法队伍,充实加强执法力量,配齐执法装备,加强执法经费和条件保障。完善执法人员职业保障,依法为执法人员购买工伤保险,鼓励为执法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监管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持续开展双随机公开、“互联网+执法”等行动。健全完善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及联合执法模式,推动联合执法。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三)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9加强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扎实开展潜江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重点隐患排查,摸清全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图。加强风险评估,建立和完善全市城乡规划、建设、运行等全周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重点区域风险评估。全面推进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加强季节性自然灾害规律特点分析研判,超前采取预警预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等重点时段自然灾害防范工作。

10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加强灾害早期监测预警工作,逐步建立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的监测感知网络。加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判会商,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扩大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针对性。加强与相关行业灾害事故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互联互通、预警信息的共建共享,实现重大风险和隐患在线动态监测预警。

11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推进城市住宅抗震加固,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及文物保护单位等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完善交通、水利、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设防标准,提高重大工程和设施抗毁能力。密切协同水利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推进防汛抗旱工程及非工程体系建设,推进市各区镇处相关防洪排涝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堤防、蓄洪区等防洪设施建设,强化各类水利工程科学调度,提高城乡防洪排涝抗旱能力。推进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加强森林防灭火指挥平台建设。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完善规划布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供水、供电、消防、卫生防疫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四)加强救援力量建设,提升救援救助能力

1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市消防救援队综合应急救援主力军作用,完善常态化协调配合机制和高效合规的调动程序。大力加强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森林防灭火、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危化品处置、防汛抗旱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优化力量布局,配齐配强救援装备。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完善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保险和伤亡抚恤等政策,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加强地方专职消防力量建设,新增一批政府专职消防员,建设一批专职消防站,配齐配强救援装备。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运以及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和重点化工园区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加强与市消防、卫健、红十字会等单位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协调联动,完善消防救援力量与专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力量共训共练机制,加强实战训练演练,提高队伍战斗力。

13加强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在全市优化布局建设2-3区镇应急救援基地。依托消防、大型企业、化工园区等应急救援力量,在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建设专业化救援队伍

14提升自然灾害救助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严防因灾致贫返贫。督促镇处认真做好受灾困难群众摸底,建立健全台账,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与物资支持,指导各地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强化救灾款物使用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救灾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各地救灾资金和救灾物资发放使用等环节的监督。

(五)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智慧应急水平

15、加快建设潜江市“应急指挥中心根据潜江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2020-2022年)建设方案,全面推进市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强新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充分运用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开展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类业务应用,积极运用数据挖掘、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技术,盘活存量数据资源,激活潜在数据价值探索开发潜江市安全生产情景构建和桌面推演系统等专项业务系统,加快建设潜江市“应急指挥中心”,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辅助指挥决策、应急救援处置、安全监管执法等业务智能化水平。结合自身场地实际以及关于协同救援的相关要求,重点建设完成指挥大厅、值班室、会商室、运维保障室及网络机房等核心功能区及基础配套设施。充分利用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建设契机,优化完善潜江市应急指挥通信网络体系,同时,接入消防救援、地震、自然资源、气象、交通、公安等单位存量通信网络资源,实现“全面融合、全程贯通、随遇接入、按需服务”,为全市应急管理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

16进一步汇聚监测预警感知网络数据加快建设以物联感知、航空感知和视频感知为核心的应急感知网络,重点针对高危风险和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在线监测数据联网工作,推动地震、农业、洪涝、森林火灾、气象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建立自然灾害和城市安全监测预警感知网络数据汇聚机制。

17提升应急通信保障和救援实战能力按照“实战导向、分级建设、统一指挥”的原则,建设应急通信保障队伍,依据标准规范和实际救援通信保障工作需求配备先进、实用的通信保障装备,重点提升灾害一线和现场指挥部通信保障。

18加快实施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执法应用优化市、乡镇两级执法记录仪和智能执法终端的配备,探索利用图像识别、执法标准智能关联、执法文书自动生成等智能执法新模式,开展企业自查自改自报信息和监管执法业务数据智能化分析,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执法,减轻执法重复填报数据负担,推动监管执法方式创新。

19探索应急信息化业务应用新模式。探索应急管理横向、纵向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在全面汇聚监测预警感知网络数据的基础上,加强各类灾害事故大数据分析和复盘推演,建立数据决策、数据防灾救灾核灾、数据救援等新型应急业务模式。

(六)加强物资储备管理,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20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全市应急资源普查,根据《湖北省应急资源调查管理办法》,建立常态化的应急资源调查机制,分类建立重点企业和重点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信息库。编制应急物资战略储备计划,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合理扩大各级各类物资的储备品种和规模。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实施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积极推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加快建设潜江市应急物资储备库,逐步形成市、乡镇和村(社区)级储备网格化布局。

21强化应急物资调拨配送管理。推动建设潜江市应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多层级应急物资中转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资调拨配送管理,推进应急物资储备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对应急物资的采购、入库、存储、出库、运输、分发和回收等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应急物资管理及调配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建立健全调运和征用等应急运输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加强应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落实应急救援车辆收费公路免费通行、应急救助物资运输绿色通道等相关政策规定,强化运输保障。加快探索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物资联动投送模式,建立非常状态下救援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协同保障机制、运输装卸人员与车辆的保障机制。探索捐赠救援物资直接配送至急需地点工作机制,减少入库、清点、分配、再装车等中间环节。

(七)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22支持应急产业发展。完善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与科技、经信、发改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培育应急产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制定推进政府和企业购买应急服务的指导意见,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

23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夯实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推动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服务网点,建设23乡镇应急基层网点,增加基层工作人员编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协调相关部门积极谋划布局护林站、消防站、监测站、水文站等基层组织,发展灾害信息员、生态护林员,配齐乡镇(街道)、村(社区)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灾害信息员。依托地方民兵,推进“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综合性基层应急队伍。借力基层组织建设改革,积极推进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统筹开展应急管理示范社区、综合防灾示范社区、消防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24加强应急文化建设。加强应急文化建设,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客观看待应急管理形势。积极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0.13国际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段,通过现场讲解、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应急文化和科普知识。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大农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定期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和疏散避险演练,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25完善市场参与机制。健全信用奖惩机制,推动在应急物资采购、物资运输、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等方面建立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信用管理。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加快培育发展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财政、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拓宽应急投入渠道。加快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在高危行业领域强制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开展巨灾保险试点,推出与地方特点相契合的巨灾保险方案和产品,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探索推行灾害综合民生险和应急医疗救治、心理康复、疗养、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潜江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加快建成潜江市应急指挥中心。重点建成指挥大厅和应急指挥平台,科学配备所需的计算机、网络、显示屏、显示终端、电话、打印机等硬件和紧急呼叫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各种典型事故应急流程等软件系统,扩大视频监控终端覆盖面,实现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公安、交通、农业农村、消防等有关部门应急信息的共享共用和省、市级应急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为市委、市政府指挥处置重大事故灾害提供决策支撑,全面提升应急指挥决策能力、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性救援能力。

推动建成区镇处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应急指挥大厅和指挥平台,配齐指挥调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基本的软硬件设施,具备本级综合应急指挥能力。

加快建设潜江市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在市一级重点推进重大危险源接入监测预警系统、危化企业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测预警系统、工矿商贸行业重点企业在线监管监控系统三个系统建设,实现全市安全生产领域企业信息、安全隐患信息、预警信息、现场视频信息的在线监测和预警。推动非煤矿山监测预警项目建设。推进建设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推动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的灾害和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建立面向全灾种的自然灾害感知网络。推进建设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平台,依托现有监测网络,全面汇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生命线、大型综合体等城市风险感知数据,利用通信铁塔挂监测设备等方式,强化农村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推进市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杨市、蚌湖等防火扑救智能预警指挥系统项目建设。

(二)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项目

加快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中心。推动在潜江经济开发区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指挥调度中心、物资储备中心、培训演练中心,承担区域内综合应急救援任务。推进建设一批专业性应急救援基地。依托消防、大型企业、化工园区等应急救援力量,在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专业性救援基地。

(三)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加快推进潜江市应急物资储备建设。主要用于安全生产、森林防火和地质灾害等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

(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项目

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统筹开展地质灾害避险集中安置、工程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重点推进威胁人口多、财产损失巨大地区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推进防汛抗旱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汉江堤防整治、东荆河沿线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和防汛抗旱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江河湖水系连通体系,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实施大水网规划建设工程,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防洪安全网、抗旱水源网、水系生态网。

(五)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潜江市建设一个集应急消防培训、演练、研讨、考核、竞赛为一体的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实训基地,满足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的实训演练。重点建设建筑消防设施考训平台、火灾模拟系统、点火系统、水冷却系统、控制系统、视像监控系统、烟热综合训练系统、三维模拟消防演练与评估系统等控制设施,以及受限空间进入及应急模拟训练罐、化学品伤害及化学品运输应急模拟训练罐、高空应急模拟训练塔、能量隔离模拟训练设施、石化火灾扑救训练模拟设施、带压堵漏模拟训练设施等训练和培训设施。

(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重点推动在城区紫月湖公园建设1级应急避难场所。推动23个区镇处构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七)应急管理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推动应急管理系统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开展应急管理系统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师资体系建设,确保各类专业培训的师资力量。开展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工程,加强市、乡镇两级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设备、救援装备、个人防护装备、车辆等基本工作条件的标准化配置。开展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依托智慧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应急知识、信息的共建共享。

)应急管理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推动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优化应急管理系统执法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充实加强一线执法力量,实行统一执法;健全市、乡镇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厘清不同层级执法管辖权限,明确监管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类分级执法,避免多层多头重复执法、层层下放转移执法责任;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执法评价体系,做到精准执法、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健全执法制度,完善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

)安全生产监管治理工程

提升危化品安全监管能力,对危化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核查、设计诊断复核及隐患专项治理;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加强风险防控;实行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监管,推进中小化工企业搬迁入园;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测预警水平。

(十)灾害威胁区域人员转移安置提升工程

制定灾害威胁区域人员的转移安置指引,明确避险转移路线、转移方式和时间要求,固化避险救助渠道、转移安置方式、工作流程,优化应急响应各个环节和流程。指导监督基层单位和组织制定相应的人员疏散、转移预案及操作指引;强化人员培训并开展演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认识,要把发展应急管理事业作为本地区本行业的重要战略任务来谋划,深刻认识到应急事业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发展主题中的基础基本作用,按照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的要求来部署应急管理工作。要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应急管理的责任制度,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重要项目、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尽快落地见效。

(二)加强政策支持

建立和完善应急从业者待遇保障制度,研究符合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职业特点的职业津贴和值班补贴等特殊保障政策。制定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资金保障政策,统筹安排应急管理必要经费。研究制定支持应急事业发展的政策性资金及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土地供应、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建立激励应急投资融资和多元化投入的政策制度,落实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措施。加大政府对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

(三)加强考核评估

强化规划硬约束,对规划执行情况定期评估和监督检查。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激励制度,丰富考核评估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考核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提高应急管理在综合考核中的权重,运用好考核评估结果,对工作实绩突出的要予以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进行问责,切实发挥奖励表彰的激励导向作用和问责惩处的警醒督促作用。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