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2025年工作要点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5-09330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发布机构: 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发文日期: 2025年03月04日 09:25:00 文  号:潜龙发发(2025)1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04日 09:20:00 名  称: 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2025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5-03-04 09:20 来源: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2025年,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奋力落实“虾十条”工作措施,持续推动“红遍天下”“四季有虾”“吃干榨尽”“满城虾香”四大行动,为全市“千亿突破、百强进位”贡献力量。

一、强化科技支撑,夯实产业根基

1.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加强小龙虾种质资源保护和收集,完善小龙虾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苗种选育繁育关键技术攻关,力争2025年申报发布“科潜1号”新品种,完成“潜江红3号”中试。熟化小龙虾工厂化繁育、全年种虾培育、全年虾苗培育等一批新技术、新模式。科学规划优质虾苗基地养殖布局,优化养殖结构,实现苗种繁育区域化、专业化,确保新品种推广后能大量上市,进一步提高潜江虾苗全国市场占有率,为潜江龙虾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苗种保障。(责任科室:生产服务科、市龙虾种业研究中心、相关区镇街道水产服务中心)

2.推动养殖模式创新推广。加强养殖模式创新,开展“四季有虾”、虾稻虾(罗氏沼虾)、虾稻鳜、虾稻蛭立体模式试验示范,提炼形成虾稻蛭标准化养殖技术。以虾稻共作标准模式为基础,推广复合模式、立体模式,发展“四季有虾”池塘精养模式,进一步扩大池塘、稻田、工厂化等“四季有虾”养殖面积。力争2025年全市虾稻共作标准模式养殖面积保持在67万亩,虾稻共作复合模式面积达到20万亩,虾稻共作立体模式养殖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四季有虾”池塘精养模式达到6万亩。(责任科室:生产服务科、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各区镇街道水产服务中心)

3.推动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抓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开展养殖水体监测点水质全程监测,确保尾水达标排放。积极争取2025度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加快水产良种繁育培育能力提升项目和水产品服务保障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新增池塘标准化改造及养殖尾水治理1.5万亩以上。(责任科室:生产服务科、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相关区镇街道水产服务中心)

4.做好水产养殖技术服务。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加强田间工程、品种选择、种养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集成示范,全年培训农民3000人次以上,技术咨询100人次以上,印发技术资料2万册以上。大力推行农产品质量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严格落实《养殖日志》记录制度,加强疫病监测防控,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做好小龙虾保险服务,提高养殖主体抗风险能力。(责任科室:生产服务科、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各区镇街道水产服务中心)

二、强化聚集效应,巩固领跑地位

5.加强龙头企业培育。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甲壳素、虾青素、壳聚(寡)糖等精深加工项目落地,吸引小龙虾烹饪调料、网具生产、饲料生产、设备制造等上下游企业向园区集聚。服务湖北启瀚农业、湖耕农业、良成科技、潜投科技、味谷食品等5家新建小龙虾加工企业,确保在今年龙虾季顺利投产。新建1家新增年销售额过10亿加工企业。(责任科室:产业融合科、市龙虾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6.引导加工企业提档升级。通过项目的实施,积极引导加工企业优化工艺,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支持龙头企业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小龙虾综合利用和新产品开发,扩大小龙虾预制菜、休闲产品、代餐食品生产规模。突破性推进以甲壳素、虾青素、纳米晶为原料的医疗保健等精深加工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与省农科院展开深度合作,研发1-2个小龙虾加工新产品。(责任科室:产业融合科、市龙虾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7.加快产业数字化建设。依托潜网小龙虾交易中心,加快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全省小龙虾供应链平台。开展“潜江龙虾”品牌线上授权业务,完善投入品企业以及专家相关信息。加强供应链平台应用推广,力争省内市外108家“潜江龙虾”授权企业全部上链。建好用好小龙虾大数据中心,做好小龙虾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更新和补充工作,新增及维护全产业链视频汇聚和实时监控画面至100路、水质在线监测基地10个。(责任科室:产业融合科、市龙虾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三、拓展市场渠道,提升消费体验

8.实施“百城万店”工程争取将“潜江龙虾”纳入“荆荆有味 楚楚动人”楚菜品牌推广计划,列入“风味湖北”餐饮促消费系列活动,将“潜江龙虾”品牌产品列入“惠购湖北”消费券范畴。持续推进“百城万店”工程,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在全国建立专柜、专营店、电商配送点、无人售货柜和潜江龙虾小推车等多种形式产品销售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连锁餐饮品牌企业2家,新增“潜江龙虾”主题直营店或加盟店200家。努力拓展市外市场,打造全国性“潜江龙虾”餐饮品牌,深度提高潜江龙虾品牌知名度。(责任科室:产业融合科、市龙虾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9.培育打造电商品牌。大力发展小龙虾电子商务,组织小龙虾市场主体与扑扑超市、盒马鲜生、京东生鲜、叮咚买菜等线上平台对接合作,推动小龙虾产品直供到家。利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持续开展网络促销、直播带货、拼单团购等活动。培育能自主通过线上带货潜江龙虾产品的企业2家,培育专业从事带货小龙虾制品类的本土网红10名以上。(责任科室:产业融合科、市龙虾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10.推动龙虾农旅融合。深入挖掘“潜江龙虾”品牌文化内涵,谋划建设龙虾主题乐园,打造地标性龙虾文化旅游景点。参建“荆楚不夜城”,进一步挖掘龙虾夜间消费活力,丰富夜食、夜演、夜购等新产品。围绕钓、吃、玩等综合体验,培育壮大一批小龙虾休闲主体。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推出特惠活动,争取将“潜江龙虾”纳入湖北文旅惠民消费券发放范畴。推动体育赛事、旅游活动、龙虾产业一体策划,打造全国小龙虾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小龙虾特色文创产品,打造文化IP。(责任科室:产业融合科、市龙虾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

11.增强品牌传播能力。充分整合资源,在国家和省级媒体上开辟品牌专栏,在重点主销区发布户外广告,不断放大品牌效应。鼓励授权地方和企业积极参与品牌建设,打响“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继续实施“潜江龙虾”走出去战略,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知名农业展会,不断提高“潜江龙虾”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做好“潜江龙虾”官方抖音号运营,鼓励潜江龙虾从业人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讲好潜江龙虾故事。(责任科室:品牌建设科、市龙虾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12.打造精品节会文化。办好2025湖北潜江龙虾产业博览会,进一步丰富主会场活动形式和内容,组织开展产品展示展销、产销对接会、论坛交流、文艺演出、烹饪大赛、万人龙虾宴等有影响力、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扩大节会影响力。充分发挥“潜江龙虾”省域区域公用品牌示范引领作用,采取“一个主会场,多个分会场”的形式,在省内小龙虾主产地区设立活动分会场,现场视频连线,多地同步举办,形成全省联动局面。开展“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评估,力争品牌价值突破500亿元。(责任科室:品牌建设科)

13.推动品牌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与年产2万吨的小龙虾主产县市对接,力争品牌授权企业突破300家以上。围绕养殖、加工、流通等不同环节,统一设计产品包装,推动授权企业品牌标识使用全覆盖。开展品牌授权线上申报、管理工作,加强对授权企业的评估监管,探索建立产地追溯体系,保障品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科室:品牌建设科、市龙虾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五、加强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

14.加强党建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强化理论武装,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强化“一岗双责”,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及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全面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责任科室:人事科)

15.抓好其他各项中心工作。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精神,高标准落实九届市委第四轮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标准。做好党务政务公开等工作,圆满完成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统筹抓好群团、统战、宣传、普法以及档案管理等工作。配合做好城市管理。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好平安建设、综合治理、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等工作,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持之以恒抓好驻村帮扶。为潜江龙虾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责任科室:办公室、人事科、各二级单位)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